<p class="ql-block"> 人们说,于残垣断壁中坚持,是一种倔强的情怀。在金刚碑,我仿佛找到了那种拼死坚持也要汇聚向上的情怀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金刚碑位于重庆北碚的嘉陵江边,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三百年前的嘉陵古渡,生意兴隆,酒旗招展……</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晚清时期,由于缙云山南坡煤炭业日益兴旺,这里就慢慢地成了产煤、运煤、销煤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一时间,金刚碑陆运密集、船运发达,各种商号、客栈、茶楼、酒肆林立,川剧、评书、划龙舟、放花灯等各种民间活动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也是民国重庆的文化摇篮 ,大家云集 ,名流荟萃……</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沦陷,重庆成为“陪都”。一大批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名流迁到了重庆。由于日军经常出动飞机对重庆进行轰炸,文化、教育名流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安全、幽静的居住和工作场所,所以距离重庆主城不远,交通便利,又深藏山坳的金刚碑便成为国民党中央政府部门和科教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当时有13个国民党中央部级以上单位和30多个下属机构在这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 爱国民主人士章伯钧曾来到金刚碑,充分利用山坡地势,放置竹管引来生产、生活用水,有力解决了制革工艺需要用水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北碚定居三年,潜心著书和办学,也常与学生弟子出没于金刚碑古村。</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曾携全家老小搬迁到金刚新村,他在金刚碑与调查员裴文中经历了无数个挑灯自修的日子,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存在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散文学家谬崇群在金刚碑写了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集《夏虫集》《石屏随笔》《人间百相》。 </p><p class="ql-block"> 老舍在“多鼠宅”内,完成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称的鸿篇巨作《四世同堂》。</p><p class="ql-block"> 梁实秋在北碚居住时,也常奔波于市区和金刚碑之间写作采风,撰写了20多篇散文随笔。</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翦伯赞于1943年搬迁到北碚金刚碑,在寓所内先后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并常与郭沫若、柳亚子、田汉等人共同吟诗讨论……</p> <p class="ql-block"> 众多的文豪大家都曾驻足于金刚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余音绕梁。</p> <p class="ql-block"> 这里,早已铅华洗净,尽显荒凉之凄美……</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随着机关、单位、学校的返迁和缙云山南麓小煤窑的陆续关闭,金刚碑日渐衰落。加上房屋年久失修,许多村民纷纷搬迁出去。</p> <p class="ql-block"> 1981年洪水后,金刚碑的人口已迁徙大半,老街从此萧条。2009年到2011年,当剩余的居民基本搬迁完毕后,金刚碑无数的传奇和神话便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渐渐化为缕缕青苔,参天的黄桷树虽然还在生机勃勃的向上伸展,绿荫下的房舍却早已爬满藤蔓,清泠的溪水还在静静的流淌,坐在桥头溪边望月的人儿却早已不见了踪影,此时的村落只剩下残垣断壁和遮天蔽日的黄桷树、灌木丛和疯长的蕨草。</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金刚碑古镇启动了改造项目,对破旧的房屋、石板路进行了人文修缮,重现了“一条石板路,千年金刚碑”的悠久历史和当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被时空磨光的老旧石径上,触目皆是断壁残垣和幽溪曲径,尽管我是为寻古而来,但茂林中春风拂面,让人越发增添苍海桑田的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 一边看深巷墙头斑驳的花砖和飞檐上的雕刻,或是墙角无人处一丛两丛的闲花,一边从两旁陈旧的店堂里想象着那些曾经有过的繁华。放开自己的心絮,悠悠地走着,想着,金刚碑那些苍海桑田,古韵悠长的历史故事与情调,便一一在眼前演绎.……</p> <p class="ql-block"> 和我一样,今天来这里的人们,或怀旧、或探幽、或抒怀,更多的是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即使残破也要倔强重生的旧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