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小学五年七班学习《家校共育》

坦诚

<p class="ql-block">  今天收看的是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的家庭教育公开课——《家校共育》,邀请到的嘉宾是吴重涵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教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仇雅萱妈妈说: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在成长的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变化,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再多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培养孩子习惯,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再积极配合学校教学。我相信,有父母的陪伴,有老师的教育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冉梓萱妈妈说:加强家校联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实践。一是完善合作机制,形成家校合力。积极完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美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二是疏通联系途径,巩固家校交流。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听取和采纳家长们对学校德育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发挥平台效能,促进家校协同。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和“微课堂”“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常态化发布《做智慧家长》系列课程,突出“精准”“多维”“融合”等特点,用“真”“微”“实”的案例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植入家庭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  尤畅妈妈说:通过这次吴教授和张教授分享,收获很多</p><p class="ql-block">做好家庭教育,才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尤其是怎样做好幼儿教育,家长要挖掘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孩子找到她的兴趣爱好和能持续投入热情的事情</p><p class="ql-block">1、多陪伴,多理解孩子。家长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和温暖港湾。陪伴会让孩子减少焦虑,消除孤独,喜欢与我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2、多沟通,少说教。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障。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多和孩子交流</p><p class="ql-block">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  雷烨妈妈说: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只有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独特个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要学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家庭事务尽可能多与孩子协商,共同遵守家庭规则;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是通过父母自身榜样的影响和日常生活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要精心设计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家庭教育理念比方法更重要,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幸福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p> <p class="ql-block">  伊子涵妈妈说: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庭,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长积极配合,与学校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存在个性化差异,家长不要盲目比较,打击孩子自信心,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让孩子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无法产生内动力。</p><p class="ql-block"> 表扬孩子讲究技巧,既不能简单的你真棒了事,也不能刻意表达,而是真诚地,由衷地欣赏即可,简单就好。</p> <p class="ql-block">  王鑫泽妈妈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身心健康、相处、互相体谅、相互学习与信任、礼貌待人。我建议孩子先复习作业的相关内容,再做作业。也会经常提醒她,平时做作业要认真对待,像平时测试以及考试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把不会做的题目绕到最后再做,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p> <p class="ql-block">  于紫涵妈妈说:此刻的孩子读书压力大,作为家长应尽可能给他们创新良好的 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 学习。在孩子 学习期间尽可能不去干扰他们,在旁边静静地看书报做家务,随时回答孩子关于 学习方面的提问,给孩子创新一个良好的 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一个言传身教的良好环境中快乐 学习。</p> <p class="ql-block">  姜浩言妈妈说:怎么做?在学校,孩子以学知识为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更多的责任应该是尊重孩子,正向引导,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充分意识到父母在家教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把高质量的陪伴纳入生活的日程表里,严慈相济,松驰有度。家长不应单纯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要看到孩子发展的全面性。在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家校共育的学习,明确了家庭和学校分别承担什么责任。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使孩子进步!</p> <p class="ql-block">制作人:韩俊娥</p><p class="ql-block">初审:卢宇虹</p><p class="ql-block">终审:彭玉亮</p><p class="ql-block"><br></p>

孩子

家校

家庭教育

家长

父母

学校

学习

妈妈

教育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