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铁鹰芳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顾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诵读 铁鹰芳华</b></p> <p class="ql-block">走了那么远</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寻找一盏灯</p><p class="ql-block">你说</p><p class="ql-block">它在窗帘后面</p><p class="ql-block">被白色的墙壁围绕</p><p class="ql-block">从黄昏迁来的野花</p><p class="ql-block">将变成另一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走了那么远</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寻找一盏灯</p><p class="ql-block">你说</p><p class="ql-block">它在一个微小的站上</p><p class="ql-block">注视着周围的荒草</p><p class="ql-block">让列车静静驶过</p><p class="ql-block">带走温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了那么远</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寻找一盏灯</p><p class="ql-block">你说</p><p class="ql-block">它在大海旁边</p><p class="ql-block">像金桔那么美丽</p><p class="ql-block">所有喜欢它的孩子</p><p class="ql-block">都将在早晨长大</p> <p class="ql-block">走了那么远</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寻找一盏灯</p> <p class="ql-block">  顾城的《我们去寻找一盏灯》,里面的“野花”、“列车”、“孩子”都是有着跳跃性的,灵异的动态音符。它们是主体里一个个突出的雕塑,并且就此给予了整首诗一个鲜活的立体画面,使之让那些用温柔的前额思考的人看到、听到、感觉到。他们的意象是什么呢?是生命,是回忆,也是希望,是作者对内在生命温暖和充盈的追求。顾城一直在寻找,用他黑色的眼睛,在他那黑夜的孤寂里摸索着。他对于他所处环境一直排斥放弃着,所以才有了不断地寻找理想天地的行程和呼唤。</p> <p class="ql-block">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这个灯是“家”的代表。它是迷失在黑暗里的羔羊,第一声听见得主人的呼唤;是暴风雨里失群的燕子,第一眼望见得它的团队;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后第一口闻到得母亲的饭香。我们寻寻觅觅,为的就是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窗帘后面,是柔和灯光映照下的洁白的墙壁,墙壁里包裹着的就是行路人疲乏后第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家。每个温暖的家,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都有让衰败孤独成繁盛快乐的本事,它能把野地里忍寒受冻、风吹日晒的寂寞的野花,能把惨淡夕阳照射的孤独的野花,改变成另一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  在这颜色里,没有冷漠,没有疲惫,没有矫揉造作,甚至没有花应该开的颜色。它是那么自然,那么温馨,一点都不用担心如在太阳下的那般,看自己的装饰是否严密完整;不用再为任何人的目光而千辛万苦地修剪自己的模样;也不用为某些需要而忍气吞声地笑,硬了自己脸上柔和的线条。在家里,这个温暖的地方,就算是要凋零,那也是一种柔和的,没有丝毫痛苦地离去。温暖成了奔波在芸芸世界里,每个独行人的追求,家是累了,倦了,伤了,痛了后唯一能够想起来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资料介绍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b>朗读者 铁鹰芳华</b></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