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往事(散文)

拿笔小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谨以此文献给那个年代共和国的建设者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题记</b></p> <p class="ql-block">  提起生产队,现在的90后以及往后出生的孩子们鲜为人知!但50、60后中那些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亲历者们,他们的心里对生产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60后,自打记事时起,农村实行的就是生产队。生产队在我国的存续时间是在1958年至1984年的二十多年间。生产队,就是那时候生产大队管辖下的农村最基层的一级单位组织。</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是农村最底层的组织,有的地方生产队下还设有生产小组,但生产小组并不属于组织单位,生产队的上级单位有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行政自然村,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生产队的每位农民当时被称之为“社员”。是组织就必须得有管理人员,生产队当时设置有诸多的管理人员,一般有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记工员,还有妇女队长、民兵队长等。此外还有管库员、饲养员、看护员等专职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家当时叫武功公社新兴大队,我们新兴大队按照东西南堡窑塬和庞庄子五个村子共划分出了七个生产小队,东堡子是第一第二生产队,西堡子是第三第四生产队,窑塬是第五生产队,南堡子是第六生产队,庞庄子是第七生产队,我的家为西堡子的第四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  要说每个生产队,其实就是当时农村的一个大家庭,而一个家庭早上开门往往离不开七件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醋酱茶”。这几样事,事关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当时,国家刚解放时间不长,物质条件并不像现在这么富裕,那时候的国家和农民都十分贫穷,商品极其匮乏,社员们的大部分生活用品基本都是靠自给自足去种植、生产,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必须考虑周全。因此上,生产队的当家人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他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他要负责起全生产队几十户人家一二百口人的日常大花小用等诸多的生活事项。</p><p class="ql-block"> 队长,作为生产队的当家人,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事无巨细,样样都得想到谋划到,事事都得考虑周全,都得安排合适妥当。一是生产队每年的生产计划由队长安排实施,诸如种植什么作物,扩大种植什么,缩小种植什么,那块地适合种什么,每年怎样调整农作物的茬口(倒茬),怎样改良土壤,需要发展什么产业和副业,需要添置什么农具、牲口等等。二是一年四季每名社员每天所干的农活都由队长分工指派,派活的时候,队长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知人善任,调配好劳动强度,充分发挥出劳动力的能力和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生产队社员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得以正常运转,一年四季的农作物种植和各种产业布局就必须由队长考虑周全细致。当时生产队种植的主粮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高粱和红薯等。生产队在种植大田作物的主粮之外,还要考虑到副业种植合理搭配的问题。生产队副业主要种植有豆类植物和油料作物。豆类作物主要就是豌豆、槟豆、黄豆、豇豆、红小豆、绿豆和杂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油料作物的种植,关中地区主要包括了油菜、芝麻、棉花和蓖麻等。</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虽说是广阔的天地,土地辽阔,可农民对土地也是惜土如金,爱惜如命,可以说是四海无闲田啊!那时候的土地都很贫瘠,可以促产增收的化肥甚至都是社员们眼里的奢侈品,消费不起!庄稼所用的肥料主要就是人畜粪便这些有机肥。</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尚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的孩子众多,一家七八个孩子是常有的事,人多地少!为了保证有限的土地得以发挥最大的作用,队上副业所种的那些豆类作物,一般很少单独占用一块耕地,全部都是种植在地塄边、沟壕里或是间作在玉米田里,这样布局既保证了土地的有效利用,还保证了庄稼地主粮作物的有效通风,也保证了合理的密植与稀植。</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产队活路重,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可用,干农活离不开大牲口,许多繁重的农活人力有限就需要靠大牲口去务作。各生产队普遍都建有饲养室,购置有牛马骡子驴等,一年四季还专门安排有专职人员住在生产队的饲养室里,日夜轮流饲养管护着这些大牲口,照顾着牲口的吃喝拉撒问题。所以饲养这些大牲口的饲料问题,所以也是生产队需要郑重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粱、豌豆和苜蓿则是当作给这些马牛驴骡子等牲畜用作饲料去种植的。</span></p><p class="ql-block"> 另外,生产队也常常去种植一些杂粮或者其他作物,例如槟豆、烤烟、西瓜等,作为社员们主粮之外日常生活消费的合理调剂。</p><p class="ql-block"> 粮食是生产队的主要种植农作物,占用了大面积的精良土地。豆类、油料及杂粮作物,一般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种植这些作物的土地也大都不会占用那些比较平坦可以灌溉的耕地,而是把这些作物种植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土地比较贫瘠,大多都是一些不太平整,规则等的坡坡坎坎的沟塄崎岖沟凹的不平之地。</p><p class="ql-block"> 蔬菜,是每个家庭一日三餐所缺少不了的。为了解决人们吃饭的用菜问题,每个生产队专门有一个或者数个菜园子,打了水井还给配了水车,另外配备上一头比较温顺些的毛驴给菜园拉水车专用。那时候种植蔬菜,很少能使用得起像现在这样的塑料大棚。所种的蔬菜只能根据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去种植。夏季、雨量充沛的时候,蔬菜的品种往往会多一点!菜地里,葱、韭菜、蒜苗、菠菜、茄子、辣椒、西葫芦、黄瓜、土豆、西红柿……冬季气温低,蔬菜品种就比较单一,一般简单种植的只是一些白菜、萝卜等。生产队种植的这些菜基本是不卖的,主要是能供应本队社员凑合着吃上点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菜园子,常常是生产队最热闹的地方,因为相比较活路较轻,因而干活儿的大多是一些妇女和失去体力劳动的老人,男壮劳力一般都是被派用到了驾马车、犁地、耕田、收种庄稼这些出力气的农活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四队紧邻漠峪河,队里的菜园子就在村子西边的漠峪河沟的河畔,那时候,村民们还可以自由的下到漠峪河沟底,沟底还有用于全大队社员吃水的一眼大口井。漠峪河边的开阔平坦处,开辟出来了一块菜地,就是我们四队的菜园子。漠峪河谷地势低洼,水井较浅,泥土中水量充沛潮湿湿润,适合蔬菜的生长,干旱季节,驴拉水车“嗞宁宁”作响,抽上来的清洌洌的井水滋润了翠绿的菜苗儿。潮湿的沟渠边那些茂盛的马莲叶,在井水的冲刷下格外青翠!每到蔬菜收获季节,菜农们将那些马莲叶用镰刀割下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得半干,就成了随手捆扎蔬菜的好绳索。</p><p class="ql-block"> 队上常年安排有两三个年长者务作经管着这些菜园子。吃饭的时候,或者有人送,或者一人回家,留下一人看护。每到收菜的间隙,人手不够,就又有队长增加派来几名妇女联合着帮忙一起进行收获、捆扎、装卸等。一茬菜下来就要分菜了,每当年后嫩苜蓿下来的时候,也常常会被揪下来当做稀罕物给每家每户进行分配。</p><p class="ql-block"> 每当中午快太阳端的时候,就到了分菜的时候,村子里格外热闹。负责分菜的社员,把采摘下来清理干净的蔬菜用背篓背到了村子中央,大声地喊“分菜了!”洪亮的吆喝声响彻在村里的街道,吆喝声过后,在家里正在做饭的妇女们就纷纷地走出自家大门,或用盆子接着,或用衣襟撩着,或用手帕包着来把分给自己的菜拿回家。分菜的人一般也不用称,而是估摸着各家大小人口的用量,随手就在背篓里心中有数地抓取着发放。那个时间,炊烟袅袅升起,村庄里的街道总是热热闹闹、烟火气十足!</p><p class="ql-block"> 春种秋收,粗略算起来,生产队里大概种了十几种农作物,在队长的安排下,生产队的各项劳动总是有条不紊地有序进行着。</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生产队还会组建上一些磨面房、铁匠铺、油坊、砖瓦厂等行当,以此来作为副业,一是为了本队生产的需要,二是为了争取给生产队创造一些经济效益,好用来给队上增加一点买化肥、种子、农具或者更换添置大牲口等的钱财。</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生产队的资产很少,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农机机械可用。马车大概是生产队最主要的资产;此外就是那些马牛骡子驴等;另外就是铡刀、犁、铧、耙、磨、篓、架子车等生产用具等;饲养室也算是生产队主要的固定资产之一了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们干活都是统一行动,统一出工,统一手工,当日所干的活路全靠队长统一安排。为了便于发号施令,一般每个生产队都会在村口的大树上的显要位置悬挂上一口大钟。那时候上工的时间很早,经常地天不亮就得出工,每到上工时间的时候,生产队长把大钟一敲,大钟洪亮的“当当当”就会随着晨曦的光芒传遍村庄的上空。</p><p class="ql-block"> 当在睡眠中的社员听到钟声响起,就会赶紧穿好衣服,自动带上自家铁锨撅头等小型劳动工具,前往大队部,统一听候队长安排当日自己所要干的活路。我那时候还小,可脑海里清清楚楚地记得,每天天麻麻亮,大队村口大槐树上挂着的那口钟就当当当当的响起来——生产队打铃上工了。</p><p class="ql-block"> 钟声响过,朦胧睡梦中,感觉妈妈在摸火柴点灯,煤油灯点着,屋里就亮堂了起来。爸爸开始穿衣,穿好后,就扛起工具,拉开单扇木门,去大队饲养室那里集中,专候队长安派当日的活路儿。</p> <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生产队按照农业季节的更迭,队长在安排着生产劳动,每个季节需要安排的农活也是不一样的。一般生产队在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是农活相对比较少的时间段,社员们比较松散一点,地里主要就是一些诸如播种、浇灌和施肥等一些闲散活计。</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为了扩大水浇田的土地面积,往土地要效益,几个临近的大队往往会在公社的统筹安排下,联合起来,集中人力物力,轮流在各个大队之间搞一些诸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库的联合大汇战等大型工程,施工现场那场面相当壮阔,到处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时候,施工中很少有大型机械可使用,这样的大汇战中的那些挖掘、拉土方、打夯等繁重体力活儿,基本上都是靠数量众多的人力去集中突破完成的!为不影响夏忙秋忙等农活紧要关头,这样的大型活动也一般都是安排春季冬季的农闲时间段来集中完成。</p><p class="ql-block"> 相比较而言,一年中,夏天和秋天是生产队社员最快乐也最紧张繁忙的时光,而夏天和秋天这两个时间段的收获季节,更是生产队社员马不停蹄最为繁忙的紧要关头。丰收的成果来之不易,为了和老天爷抢时间,保证成熟的庄稼不被天雨糟蹋,社员们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一个人当做几个人用,家里的大人老人男人妇女全部都被派上用场。天气不好的时候,生产队还经常夜里加班加点地干,为了给社员加油打气,夜里加班时,有时还给社员增加上一顿夜餐,犒劳犒劳一下社员们缺少油水的肚子!那段时间,每个社员都一改往日慢腾腾的行动,好像换了一个人似滴,脚下如同安装上了风火轮,风风火火闯九州。三夏大忙,绣女下床,农忙时间,夏忙秋忙的大量用人阶段,<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甚至连上学的孩子们</span>也汇入了劳动大军,参加着生产劳动,谁也不能幸免,那时学校会停课放忙假,及时地把孩子们放回去,让他们帮家里的大人们轻来轻去地干上一些力所能及的抢收抢种的农活儿!</p><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从城里下放了许多知识青年,他(她)们告别父母,告别城市里优越舒适的环境,也来到生产队。日常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她)们和社员们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晨出晚归,挥汗洒雨,辛苦劳作……</span>他们的到来,给农村注入了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给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和新希望!</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生产队,虽然社员们每天都有着干不完的各种农活,劳动也都是大家一块下地一起干。大家在一块集中干活的时候,一边劳动,一边隔空进行对话聊天,侃着八卦。大家在一起劳动时,有说有笑,干活也争先恐后,不觉得枯燥乏味,气氛非常融洽。由于没有机械,干活效率太低,生产队每天好像都有干不完的农活!那时,大家除了干活还是干活,辛苦虽然是辛苦一点,但大家都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情绪上也都很快乐,心里没有丝毫的压力!在生产队里劳动,社员们一般是一起出工,一起干活,一起休息,一起收工。干活中,大家团结互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那些年的生产队,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寒来暑往,日月更替,社员们就这样昼作夜息,辛勤劳作着!</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 “上工”,上工的劳动计量,实行记“工分”制度。劳动一天叫一个工。每个人的计分标准根据个人的年龄和身体强壮等情况进行评分,成人壮劳力者,一个工最高分为十分,称为“满工”;妇女一般记八分;未成年人大多只记二到三分,大点的记半功;老年人也减少分底,六十以上的老人只干分配给一些轻松点的活,只给记三四分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产队,不像现在一样,有固定的村委会办公场所。那时生产队条件简陋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生产队通常开会都是在队上的饲养室,有时是在宽敞的打谷场或队长家里举行。每天计分员的登记工分任务,也通常都是在饲养室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当年,生产队里的每一位社员,都有一个记工分的小本子。那是记录社员出勤、劳动情况的,里面逐月逐日记录着社员的每日出勤时间和干活内容。</p><p class="ql-block"> 记工分,是每名社员干完一天农活后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登记工作由队里的记工员来完成,记工员大多是由生产队上的会计兼任。记工分,有一个专门的小本子叫“工分本”。“工分本”是由生产队统一配发的,每个人都有,封面印有“工分本”及某公社某大队某生产队字样,扉页印有使用人姓名、性别、年龄等内容。里边主要就是表格,涉及到日期、干活项目、分值、记工员签名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记工分,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晚饭后才开始。吃完晚饭后,记工员先是早早地来到队部记工场所,社员们随后纷纷先后到达,来时每人都拿着全家的个人工分本,对着记工员逐一报出家人当日所从事的活计,并详细地报出上午下午还是早上所干,记工员听完社员汇报后,根据队上对本人评定的分值,将工分数详细记载在工分本上并由记工员签字盖章确认。记工分的时候,队长也常常会坐在现场,以便监督核实社员所报是否属实。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普遍都很诚实,并没有虚报或多报的。那个年代,队里生产后也经常进行政治教育,批斗会经常开,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社员们的政治觉悟普遍都很高,如果发现谁弄虚作假不诚实,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也没有人敢那样做!当时有个顺口溜,说的就是记工分的情况:当面鼓,对面锣,得罪了队长派孬活,得罪了会计用笔戳,得罪了保管压称砣,得罪了大队长没法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工分本”每月一汇算,年终一决算,</span> 是年终获得报酬的工分制度的依据。工分制度就是生产队时期,会计记录社员每天上工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到了年底,生产队要进行工分汇总,然后根据社员工分总数,计算出全年分红。工分制跟现在的绩效工资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过去生产队里,粮食主要是按照家庭人口分配的,叫口粮,当时的分配比例是“人七劳三”。但是,劳力多的也可进钱,称劳红(劳动分红),劳力少的得不到钱,有的家庭还得交口粮钱,称劳红出资。子女多的家庭,尤其是女儿多主要劳力少的最吃亏。另外,成人与小孩也分开计算,有时,为了细化,还把男人与女人也分开算。这种以人头数进行分粮的规则,目的就是保证人人都有饭吃,体现了公平正义。</p> <p class="ql-block">  收获季节,打完场,粮食归仓后,就该到了分配的环节。那时候,生产队打下的粮食并不是全部用来分配给社员的。给社员分配前,必须先要给国家交公粮,交过公粮后,剩余下来的粮食,才可以给社员们进行分配。</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生产队交完公粮后,剩下来的粮食并不是太多,年景不好时,收成会更低,收获季节前常常青黄不接,饥肠辘辘!生产队为了公平分粮食,专门配置了大秤和小秤,每次分都要记账,要给分配好的粮食堆写上人名儿,会计那时候会忙得不亦乐乎。分粮时,社员们都在分粮现场,眼巴巴地等待着叫自己家人的名字,领受分给自家的口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分完了粮食,还要给社员分柴禾等。</span>分麦草、分玉米杆、分棉杆等这样的柴禾类,分这些物品,可就没有那么精细了,大概只是按照户数或者每家的家庭人口数,将所分物品在大场上摆放成若干个小堆,然后由会计用小纸条写上各家户主的名字,然后用土坷垃把纸条儿压放在柴禾堆前,防止纸条被风吹走。有时,会计干脆就是用粉笔在柴禾堆旁边写上各家户主的姓名,再由各家认领、拉回,用于社员们生火做饭。</p><p class="ql-block"> 秋田作物一般比较沉重,采回果实后,诸如玉米杆、油菜杆和棉杆之类的,并不是挖掉拉回,大多则是直接就在田里分配。分配时,则是给各家分别数上几行子,或者画上一段子,给各家各户圈定了区域,然后限定时间,让各家各户自行挖取拉走。</p><p class="ql-block"> 呵,你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柴禾。以前,烧火做饭基本都是靠着这类柴禾,当然,靠生产队分配的这些还是不够使用的,为把生米煮成熟饭,各家各户还得自己打柴、搂柴去补充解决一下。由于大人们地里活路比较繁忙,每家每户打柴搂柴这样较为轻松点的活儿一般都是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来完成,那个时代的孩子,每个人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平时是难得吃到肉的,吃肉只能等到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杀年猪分肉,也是社员们过年的时候的一件快乐的事!那时候,为解决社员们过年时待客吃肉的问题,生产队从开春开始就已经着手来准备,开始先是到集市上购买到若干头小猪,派饲养员常年专门负责饲养到年底。春节来临前,生产队会邀请来屠夫,杀掉这些猪,然后由生产队统一把猪肉煮熟后,连肉带汤分发给每家每户去享用,欢天喜地过大年。</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时期,像分粮、分菜、分柴禾、分肉等等这样的分东西状况真是太多太多了!那时候真正体现出了那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没有贫富差距的人类生存理念和社会生活现状。</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作为上世纪农村的一种特殊时期的基层组织,它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承担起了对社员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完成统耕、统种、统管、统收、统支、统分等任务,在计划经济的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逐渐分包到户,生产队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走下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年代,如今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也让人们逐渐淡忘!这段集体时代的一段历史是艰辛的、辛酸的!在那个时期,许多经历者们,他(她)们付出了如火如荼地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那段不平凡的时光,也给他(她)们的人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历史,它承载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历者们心中无尽的酸甜苦辣,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它是</span>共和国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世事维艰,忆昨日苦方能思今日甜,回望过去,铭记历史,祖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小康社会确实来之不易,</span>让我们要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恩戴德之心、更加万分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