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新惠第七小学一年级组语文学科教研活动小记</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一节好课比喻成美玉,那么要让玉石展现出剔透纯净的本质,必然是要经历无数次的打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p><p class="ql-block"> 为推进我校语文教研的发展进程,我校推出了语文课“一课多研”教研模式,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语文学科“三跟进、两提高”的实践与研究。即通过“一课三磨”,即“三备、三上、三磨”的“三跟进”,通过一课多研实现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两提高”,经历先导课初探—研讨课精磨—观摩课展示的全过程,在课堂中落实好双主、互动、探究为教学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封闭式课堂,借此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语文组六位教师学习该课堂模式后,按照教导处安排进行“一课多研”教研活动,率先拉开七小语文科组磨课的帷幕。她们围桌而坐,通过讨论敲定“一课”的主题,确定上课人选,接着集体备课,组内研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研集体研讨初试牛刀</span></p><p class="ql-block"> 本次磨课围绕《树和喜鹊》一文展开,首先是教材分析:《树和喜鹊》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的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喜鹊树们快乐的生活。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树和喜鹊有单个变成群体,由孤单变得快乐,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结构相似,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这篇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课文的第2、4、6自然段都是用一句话构成的,句式相同,每句话带有“也”,这三段话还构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在词语的运用上采用反复的手法,第1自然段中连续用三个“只有”,第5自然段中先后用了2个“叽叽喳喳”;句式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在第二自然段“孤单”的下面加了一个小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这是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本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初备环节各抒己见,初稿敲定。</p> <p class="ql-block"> 李杨老师作为新教师首当其冲承担了第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她初步确立教学方案:第一课前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题。通过开火车读生字、学生示范读“一”的变调,夯实基础。第二部分精读感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师提出问题:树和喜鹊为什么感到孤单?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理解孤单的意思,并用当——时,你感到孤单,引导学生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孤单含义;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师提出问题:后来树和喜鹊发生了什么变化?后来,有了好多好多的树,好多好多的喜鹊,他们就有了邻居、伙伴,有了邻居,齐读第四自然段;读第五自然段,化身小喜鹊和自己的邻居打招呼,引出叽叽喳喳、安安静静AABB式叠词;读第六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有了邻居,生活得更快乐了。第三部分总结升华,树和喜鹊由孤单变得快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第四部分指导书写快乐。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实完善细节,组内成员达成共识,第一次的集体备课告一段落,接下来开始进入磨课环节。</p> <p class="ql-block"> 3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李杨老师在录播室执教了《树和喜鹊》。李老师通过猜一猜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兴趣盎然。紧接着老师采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加一加、换一换、变一变、减一减......学生脑洞大开,各抒己见,生字学习扎实有效。学完生字,回归文本,琅琅的书声一阵一阵,如诗如雨,让课堂洋溢着音乐美,旋律美,呈现出语文课堂的韵味。李老师围绕本单元教学语文要素从句子中提取关键字来捕捉文本主要信息,联系生活实际,再借助文中“泡泡语”,引导学生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努力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营造出了活跃有趣的语文课堂。轻松愉悦,多种体验的课堂很快就结束,虽然年轻教师课堂节奏很快,有部分环节处理不够扎实,但对于AA BB式叠词的积累与处理,还是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课后,由执教的李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他教师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各抒己见,纷纷指出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语文教研组长陈建辉老师与教导处田元荣、王晓慧两位主任针对本课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预案,下一节课执教的李加文老师补充了她的教学思路,第二次备课也由此成型。郭子峰副校长全程参与听课磨课的全过程,并对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给予支持和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新教师成长的路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研集思广益不断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李加文老师在一年三班进行第二次磨课。李老师修改了第一次磨课的不足,融入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她从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达到了积累的作用。课堂上李老师善于抓住字的重点笔画,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课后,由执教的李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他教师畅所欲言,在座老师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使彼此都得到成长。因为对本次一课三磨教研活动理解有偏差,李老师的这节课又进行了重新梳理备课,在不断修改中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最终的教学设计新鲜出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研不断深入优化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上午第二节课,由李加文老师在一年级(2)班进行第三次磨课。课堂上,李老师游戏识字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读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层层递进。利用归类识字、换词理解、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叠词,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 3月16日下午第七节课在教研活动室进行里最终评课,郭校长和王主任对本次一年级语文组一课三磨活动给予肯定,无论是两位做课教师还是同组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收获满满。一节好课的诞生,离不开反复推敲与打磨,离不开同伴的相互帮助,离不开专家的专业引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次的磨课,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新惠第七小学语文学科组教师在一课三磨的活动中结合课标,“研”出来教材的深度,“磨”出了合作交流的默契,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新课标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上!</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陈建辉</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王静松</p><p class="ql-block">审 核:郭子峰 王晓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