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一座创建年代久远,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但据碑记可知重修于“武平二年”(571年),彰显了1400余年历史,由现存大小10座建筑,组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建筑布局,寺院拥有唐槐、宋碑、明钟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等,堪称国宝的千年古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一座各殿内布满元、明、清历代塑像2052尊,现存完好者1652尊,高者4米,低者0.3米,彩塑主要讲述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胁侍、供养人和有关释迦牟尼本行故事,塑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精妙绝伦,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遗迹遗址遍布城乡,在县域126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现存古寺(观)古庙(堂)460余座,古塔81座,且以“一城二寺”格局被列入世遗,两寺中的镇国寺以建筑征服世人,而双林寺以彩塑闻名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己亥之年,仲春时节。慕其名而走进平遥县,走近双林寺。“出城十里看双林,彩塑泥金夺形神”。彩色悬塑,飘然而至,犹如梵国盛会;天冠弥勒,五代前的独存形象;男神韦陀,走向世界殿堂...唐槐绿荫环绕、宋碑承载历史、尘埃散落屋角、青苔映衬石阶...这一切仿佛在告诉世人:多少岁月急逝而过,唯有双林彩塑,好似一面明镜,照去虚荣浮华,以纯净澄澈看世间最美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双林寺</b></p><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又称冀壁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据史料记载,中都城在双林寺之西,曾为代王之都,后为中都县;因水淹,向南面的高处移了3华里,仍为中都县治所;后中都县移到榆次,县治所废为村落,成杜村。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据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大宋姑姑碑》记载:“古迹城边□阁□中都之左,故知中都城者古基址也,年代深远,聩坏囗基,成名不朽于今时。寺囗垣传于古迹中都城者,始自大齐武平年代之前,重修寺于武平二年(571年),立于中都城之东上门镇也”。虽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重修寺于武平二年(571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1452个春秋了。中都寺历代都有修建,现存殿宇多为元、明建筑。到宣统三年(1911年),寺内还有名僧清和的远孙湛仁亮仍在主持维修寺宇工作。据当地老人说,因寺产不多,地处干旱,无法生活,民国初年上了介休绵山。</p><p class="ql-block"> 双林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14800余平方米,全寺建造在五米高的土台上,四周筑有城堡,坐北向南,寺内有大小殿宇10座。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娘娘殿建于中轴线上;前院配殿有罗汉殿、阁王殿、伽蓝殿、土地殿,左右有钟、鼓二楼:中院配殿有千佛殿、萨殿;后院加盖贞义祠等小型建筑。双林寺10座殿寺内有大小佛像2052尊,大的丈余,小的尺许,以其精湛的彩绘塑像享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寺内尚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碑1通,明清碑8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铁钟1口。中院有唐代古槐1株。</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24日,双林寺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20日,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派专家杰伊·穆尔为双林寺题词:“世界珍宝”;1992年8月,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派专家再次考察双林寺时,题词“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1997年12月3日,双林寺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双林寺等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p><p class="ql-block"> 己亥之年,仲春时节。慕其名而走进平遥县,走近双林寺。“出城十里看双林,彩塑泥金夺形神”。走近双林寺,扑面而来赋予人一种年代久远的厚重感,古色古香的古朴感。寺庙始建年代难考,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造塑像亦多为明代作品。双林寺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堪称国宝。而最为珍贵的,无疑是遍布各殿的2052尊明代彩绘泥塑,组成了一个华彩绮丽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品读双林寺</b></p><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10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p><p class="ql-block"> 走近双林寺,在寺院外西侧新建一座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的仿清式木结构牌楼,由赵朴初题写的匾额“双林寺”三个金黄色大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寺院院墙下砖砌一券形山门。中国汉民族的寺院,山门有两种形制,一为专设山门,一为天王殿代替山门。双林寺山门是专设一门,但很简朴。门外现立全国、山西省文保碑各1座。 </p><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洞,走进山门天王殿,这是位于拱券形山门正北的第一座殿,驻足观赏,但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上书“天竺胜境”四字,颇富禅意。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之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之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之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英武气魄。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坐落于天王殿北面,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释迦殿为寺中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禅韵悠悠。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这里200多尊人物塑像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释迦殿影壁墙后塑有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此观音菩萨塑像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其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墙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了静中有动之艺术效果。释迦殿两厢各为四间悬山式建筑,因在殿内隔墙,又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可谓难得的艺术珍品,据说塑像略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p> <p class="ql-block"> 武圣殿正中关羽坐像为清初所塑,气势威然,神态逼真。四壁满布悬塑,为关羽生前事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水淹七军”等,人物高约四十厘米,造型生动,设色艳丽。阎罗殿内地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佛经称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拯救诸苦。此殿即按佛经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造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长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二进院,正北为大雄宝殿,东西厢有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寺中最高大之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相较于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可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风。千佛殿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500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500尊菩萨分为五-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30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四周悬塑400多尊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五年(1461年)之作。</p> <p class="ql-block"> 韦驮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前檐墙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娘娘殿和贞义祠内塑像、壁画制作年代较晚。彩塑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皆为稀世珍宝,它们继承了中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之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韦驮像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学者啧啧称赞,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文物遗迹宋以后,双林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双林寺建筑,历遭1400余年之风雨洗礼与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之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感悟双林寺</b></p><p class="ql-block"> 一个寺院其实就是一座或大或小的艺术馆。当下,人们外出旅游,探访古寺,追古怀今,赏文物,看展览,已成为一种旅游潮流。古寺古庙之大力修缮,“博物馆热”之不断升温,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之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之灿烂文化。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我们考证历史,研究文化,就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不断活起来、火起来,让古代文化日益走进人们心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中不断焕发昔日容光,展示蓬勃生机和文化活力。</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的好,“五百年风景看北京,五千年风景看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的山西省拥有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而晋中文化中的“一城二寺三山四院”(城平遥古城,寺双林寺、镇国寺,山绵山、石膏山、方山,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就是典型范例。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遗迹遗址遍布城乡,在平遥古县126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现存古寺(观)古庙(堂)460余座,古塔81座,尤其以“一城二寺”格局被列入世遗,实属罕见,两寺中的镇国寺以建筑征服世人,双林寺以彩塑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出城十里看双林,彩塑泥金夺形神”说到就是平遥著名的双林寺。你看那,拱劵形的山门、廊檐下的天王殿,颇具创意;彩色悬塑,飘然而至,犹如梵国盛会;天冠弥勒,五代前的独存形象;男神韦陀,跻身世界殿堂...唐槐绿荫环绕、宋碑承载历史、尘埃散落屋角、青苔映衬石阶...这一切又是如此和谐,完美由然而生。仿佛那明代的残钟也在告诉世人:多少岁月急逝而过,唯有双林彩塑,好似一面明镜,照去虚荣浮华,以纯净澄澈看世间最美风景。</p><p class="ql-block"> 漫步双林寺,观赏各殿内布满元、明、清历代塑像2052尊,琳琅满目,眼花缭乱,造型生动,触目感怀。你看那,金刚雄健赋武,比例适度;菩萨体态自然,形象生动;罗汉栩栩如生,神态自若:观世音婀娜多,表情细腻;地藏王神态肃穆,胁侍天真虔诚,释迦牟尼本行故事雕塑得更为完整生动,从白象投胎、降生人间、学文练武、遍访名师、历经苦行、到成等正觉,再从菩提成佛、鹿苑说法、到双林涅槃等,应有尽有。塑工之精美,造形之奇妙,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可谓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平遥县为了有效保护“一城两寺”,改制组建了“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设机构,配专人,全面负责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蕴含之历史文化,开展平遥古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传承弘扬古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统筹遗产保护、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效,令人欣喜欣慰。</p><p class="ql-block"> 寺,亦如人生。其实,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心之所至,就是人生的方向。人生,看透不如看淡,要在平淡生活中坚持梦想,追寻人生的诗和远方。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累时歇一歇,随清风漫舞;烦时静一静,与花草凝眸;急时缓一缓,和自己微笑。生活在喧闹的城市,我们为生计奔波,为事业忙碌,为名利操劳,总有干不完的事,放不下的心。生活中,我们因得到而忘乎所以,因失去而痛心疾首;因升迁而欢呼雀跃,因贬谪而灰心丧气。因为贪婪,有的人不择手段;因为欲望,有的人迷失方向。置身于轻柔而细腻的古寺中,观赏琳琅满目的彩塑,乐在其中,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啥也不去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原来,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缘生缘灭,缘聚缘散,本自平常,何须挂念?“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也许,我们有太多的欲望,才使得自己压力缠身,难以解脱;也许,我们有太多的惰性,才使得人生计划与目标一拖再拖,难以实现。若能远离懈怠,知足常乐,则幸福与快乐常伴身边。在这简单而空灵的古寺里,放下身上的担子,拥抱幸福的影子。让我幡然醒悟:原来幸福由心不由境,只要你觉得幸福,那才是幸福,人生岂能让别人去评判幸福与否!作为庙宇,看似一种束缚,一种框架,亦或是一种象征,其实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宣告,它所昭示的也只是一种特有的佛教文化,亦或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面对世俗,我们应保持:痛并快乐着,累并追求着,苦并奔波着,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参阅资料】《晋中地区志》《平遥县志》(明万历、1999年版)、《平遥古寺古庙古塔》《山西通志》(明成化)、刘永平《探索平遥“中都故城”》文章以及网络中有关双林寺的一些图文资料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30余篇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文化晋中》2023夏总第34期,刊发我撰写的《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