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子是个典型的天蝎宝宝,心思细腻内敛,外冷内热,好思辨,崇尚公平正义。因为懂他的星座性格,所以我知道教育他时的软肋是什么。但知道并不意味着我们之间就永远会没有冲突与分歧,永远都是母慈子孝。这一点不就跟“每天太阳都会东升西落”一样稀松平常,却又充满无限期待与惊喜吗?</p><p class="ql-block">每天放学,最喜欢也最忐忑听他讲述他一天的校园生活。喜欢是因为儿子愿意与我分享,忐忑是我看到他“报忧”后的泪丧样,却又偏偏说"没什么,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听听这话老成得不像个孩子,又仿佛自个儿受了多大的委屈。此时,倘若我明戳戳地指责他:肯定又是你犯了什么错,惹得……保准他会气得反</p><p class="ql-block">驳:你们大人就是这样,我以后再也不跟你说这些事了……感谢自己不是那样武断的妈妈,感谢自己这些年的身心成长疗愈。</p><p class="ql-block">昨天孩子自己回的家,一到家他的不高兴全开在了脸上。我关心地问他,他不语,转而回我没什么。这表情这语气已经“出卖”了他的情绪,但我知道此时追问</p> <p class="ql-block">并非良机。晚饭后,他看起了电视,大约过了半小时,我去倒茶,发现他歪斜在沙发上,还是一脸的沮丧。一见我来,马上端坐,而后叹起了气。</p><p class="ql-block">有戏!</p><p class="ql-block">“儿子,时间也差不多了,该去休息卡”,我语气温和地提醒。“唉!”又是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怎么了?叹那么长的气!"</p><p class="ql-block">"还不是下午发生的事。我很生气!为什么只罚我一个?"说着眼圈都红了。</p><p class="ql-block">一番细问,终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耐着性子听完他的“哭诉”,先给予理解(当孩子在情绪的档口上,家长切勿大道理说教。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应是说爱的港湾),等他情绪好些了时,我问他在这件事上,咱们有没有不当的地方。他沉默了一会,终于肯承认自己的不对,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就过去了,他依然“耿耿于怀”--唯独自己被罚。</p><p class="ql-block">我深知“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我可不想孩子此后对原本那么爱他的老师,因一次小小的惩戒而有所偏见。我知道儿子是个讲理懂爱的孩子,他吃软却不服硬,即便表面屈服了,内心也深深地记着。想到这个点,我突然有了教育灵感 -一除了拥抱他的“委屈”,我还要成为他的“战友”,一起与他攻克交际堡垒,同时</p> <p class="ql-block">我还要成为他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于是,我与他将心比心,谈老师的辛苦和不易:我对他施以善意的谎言,谈老师的期待和抱歉。</p><p class="ql-block">我才说完,孩子眼睛瞬间充满被理解的喜悦,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知道我错了。我会改的!现在我理解老师的做。法了!"</p><p class="ql-block">“嗯,谢谢儿子!"我捂着激动,欣喜地表达谢意。</p><p class="ql-block">这次的“委屈事件”已落幕,却留给我许多的思考。以前我会觉得这是孩子心胸狭隘,不会包容,心理承受力不足的缺点呈现。可现在我不会那么主观臆断。当你愿意耐心挖掘这个“狭隘”背后的原因时,你会对他的行为多一份理解与宽慰。你不会去逼迫他成为一个你所谓的“好孩子”,你会对自己之前的“先入为主”的评判感到愧疚--谁不曾年少过,谁不曾惹得师长气急败坏过。最近在看《自卑与超越》一书,里头有一篇章就讲到了一个人的童年事件与记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又想到了那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p><p class="ql-block">育子如此,教生亦然。愿以此文为证,经年此后,聊以自勉,期与同频的父母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