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戏背景:通过一次谈话活动以及和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打针特别害怕。所以我们创设了小医院这个区域。让幼儿了解医院工作人员的职责,懂得生病时要去医院看病,知道基本的看病流程。通过一次次角色扮演小医生与小病患,缓解幼儿对医院、医生、打针等的排斥感和恐惧心理。</p> 观察与注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区域游戏时间到了,今天是小医院营业的第一天。小医院里迎来了两位小医生,大家穿戴好自己的工作服和工作帽,戴上工作证后便在等待病患的来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一会便有两位小病人来就诊了。张俊航说:“我不舒服”你一手拿着注射器,一边说:“那是因为你肚子里有病毒,病毒在你的肚子里跳舞,我给你打针吧”说着你就拿着注射器向张俊航胸口扎。张俊航说:“不要不要,你给她打针吧”便把你推到了莫萧萧跟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莫萧萧怀里抱着“宝宝”——小黄人玩偶,边左右摇晃着“宝宝”,边嘴里发出“哦哦哦”的声音。莫萧萧说我的宝宝生病了,它牙齿疼,肚子也疼。”你上前抱过“宝宝”也左右晃动身体哄了哄宝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对莫萧萧说:“我给它打针吧”这时莫萧萧抱着宝宝坐在床上,然后你拿着注射器,对着“宝宝”的牙齿扎了一针,然后说这是草莓味的,一点也不苦。”这时买尔丹也拿来一个注射器说:“这是巧克力味儿的”说完便又给宝宝嘴上注射了一针。你听到又说:“这是水巧克力的”又一次给宝宝扎了一针。不一会你又拿了一盒药给莫萧萧,说是给宝宝吃,莫萧萧把药一把推掉在床上就走了。你看病人都走了就和买尔丹蹲在地上摆弄注射器。</p> 分析与识别 <p class="ql-block">分析与识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通过本次游戏,发现幼儿对于医院游戏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对于医生角色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幼儿在与小医院的各种材料的互动较少,只是简单的摆弄些材料,对材料的用途和认识不深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幼儿和病人间的交流也较少,到底需要打针、吃药还是输液没有做明确说明,可以看出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匮乏,生活经验匮乏时行为表现相对被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幼儿打针时说这是草莓味的、这是巧克力味的,知道宝宝打针都怕疼,吃药怕苦。以游戏的方式把日常的生活投射到游戏中。</p> 回应与支持 <p class="ql-block">回应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争取家长资源,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医院看病的完整流程,阅读相关绘本,丰富对医院不同角色的认知经验,在操作尝试中熟悉小医院的材料。幼儿进行游戏时,可适时介入引导孩子们熟悉看病步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及时提供增加材料,增设手电筒、体温计、压舌板等材料,让幼儿了解其功能与作用,辅助游戏经验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回顾游戏内容,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游戏经验。</p> 哇时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主动性:你自主选择区域游戏,并能根据区域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并能够友好的和同伴相处,遵守区域游戏规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专注性:你在活动中不易受干扰,对材料非常专注,乐于参与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对当小医生非常向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库尔勒市普惠幼儿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审:蔚丽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审:赵叙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责编: 蒋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