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同竹编、油纸伞

史学玉

霞浦畲族 <p class="ql-block">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为74.6万人,其中男性40.2万人,女性34.4万人,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p> <p class="ql-block">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语和汉语客家方言很接近,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畲族皆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畲语和汉语潮州方言很接近,保留了一些与畲族发祥地粤方言相似的语音特点。随着畲族融入汉人社区,大多数畲族转说客赣、闽、粤系的汉语。据统计,中国99%以上的畲民使用的是当地的汉语客家方言。</p> <p class="ql-block">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p> <p class="ql-block">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于女性服饰上,女性服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装”。美丽的畲服,华丽的头饰,她清澈如水的眼眸里,她歌喉百转千回,藏着唱不尽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在这热闹繁盛的古街深处,藏着的是千年不息的盎然古意。山青水秀的景区风光,浓烈浪漫的畲族文化,都向游客们展示着畲乡风情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不见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没有人山人海行色匆匆,畲乡古城的时光慢慢悠悠,微风穿堂而来,又从另一侧的木窗镂空处溜走,拂过石板路,绕过凉亭,划过屋檐……水车、小桥,碧玉小河道横穿其中,摇一轻舟,在远山夕阳的映衬下,岁月悠长又静谧。</p> <p class="ql-block">畲族屋宇多以土木结构瓦房为主要式样,分为平房和层楼。平房布局基本为方形,房顶呈金字状。屋内分厅堂、厢房,即中间厅堂、两侧厢房。中间厅堂又分为前后庭,中间用木制屏风隔开,两旁留有出入小门,左门顶上设有神龛,右门顶上设祖神位。</p> <p class="ql-block">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花斗笠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霞浦县半月里畲族村民编织的畲族花斗笠,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畲家姑娘的盘发银饰也更是美竹编制品透露出的古朴韵味,以竹为生、以篾为趣,这项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一丝一缕间镌刻着时光的艺术、凝结着畲族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撑着天堂伞,在小镇的古巷闲转,突然发现一个制买油纸伞的摊点。店面不大,制伞卖伞的是一个小姑娘,站在小店内招览生意,她低着头,忙手中的伙计。我绕过外面的摊点,把自己拿的伞放在门口,直接探入店内。小店很小,十几平方的样子,房内灯光幽暗,仅够看清每把伞的大概。雨气的侵入导致屋内有种淡淡的木头变霉味,混着淡淡的桐油味。</p><p class="ql-block">每把油纸伞都色彩艳丽,随手拾起一把撑开,伞面用浸过桐油的纸糊成,伞骨用细细的竹条簒就,伞柄用一指粗的竹竿打造,密密的竹条扦插在竹竿上,做好的油纸伞不容易看出人工的痕迹,唯有伞骨的竹条显出棱棱的线条。</p><p class="ql-block">伞面上手工画着江南的风物,比如荷花莲叶,比如梅花虬桩,比如绿竹红叶,比如蝶扑幽兰,比如莲年有鱼,比如蜓立小荷。一把把的伞面小景,顿时将人带入江南的情景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