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江官窑”

吴越斋主

<p class="ql-block">3月2日,苏州市文物局、相城区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元和塘古窑址群是宋代“平江官窑”所在地。这是苏州考古界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的一次重要收获,为江南文化烙上了浓厚的苏州记忆。</p><p class="ql-block">那么“平江官窑”缘起在哪里?为什么总是让国内一些古陶瓷专家念念不忘。缘起是宋礼部太常寺编纂的《中兴礼书》一书。该书卷九《郊祀祭器》记载:“(绍兴十三年,即1143)四月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国朝祖宗故事,遇大礼其所用祭器并依三礼图用竹木制造,至宣和年做博古图,改造新成礼器,内簠簋尊罍爵坫豆盥洗用铜铸造,余用竹木,今来若并仿博古图样制改造,内铜器九千二百余件,竹木一千余件。其铜用三万余。若更制造准备值两祭器,委是功力浩大,窃虑制造不及,今看详欲乞先次圆坛上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并今来所添从祀爵坫并依新成礼器仿博古图,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铜爵坫令建康府铸,其竹木祭器令临安府制造。”</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这次郊祭是南宋王朝最为隆重的一次。早在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宋高宗亲自到浙江临平迎回生母韦太后以及徽宗梓宫以后,宋金关系彻底缓和,臣僚们提出了“来岁举行郊天之礼”的建议。针对这次郊祭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赵构朝廷作了精心的准备,其中平江府便承担烧制这批陶礼器。它应当是根据内府提供的《博古图》《三礼图》而制作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记载,国内许多专家便开始关注平江府官窑。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平江府督烧的平江官窑,它烧制的历史估计不会太长,或者说,仅仅是为了配合这次郊祭,而专门召集一批工匠临时烧制的御窑。</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文献中的记述和多年关注,我写了一篇短文《对“平江官窑”的一点认识》发表在2008年11月5日的《中国文物报》上,之后,遇到一些同好师友总会聊上几句。苦于窑址一直未被发现,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平江官窑”的相关信息。</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与吴中区原区委书记秦兴元同志聊天时,听他讲起苏州西部几个带“窑”字的自然村庄。他说除光福镇的窑上村,还有东渚窑墩和通安金墅港口的北窑村。后来我翻阅了一些地方资料,着重寻找窑上村、窑墩的史料,渐渐感到这几个地方与古窑址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光福窑上村位于太湖之滨,十多年前,我曾听一位当地的老人讲起二十多年前他帮一家人家造房子时发现过一座窑址。我还专程开车到窑上村找到那位老人,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那个曾经发现窑址的地方。老人说当时是为了造房子挖墙基,挖的地方以前还有一座牌坊,窑址是在牌坊的石础基下发现的。遗憾的是,整个窑基如今被盖上了房子,四周的闲地也统统浇铺了水泥地。我在附近寻找了许久未能发现一些瓷片和窑具等与窑址有关的蛛丝马迹,只是在房子后面十多米的地方,一个古老的石码头却显出了曾经的辉煌。据清《光福诸山记》:“西碛山北麓为窑上村,旧有内窑、外窑。多果木,枇杷尤夥,居民百余家,有小丘曰熨斗柄,长百余丈,斗入湖中,唐寅为绘图,题曰‘黄茅小景’,并系以诗,文徵明、祝允明、张灵诸人皆有和作。”唐寅的《为邱舜咨画熨斗柄图诗》中有一句“地炉通红瓶酒热”,句中的“地炉通红”是否指窑炉?也无从考证了,但内窑、外窑,肯定与窑址有着关联。</p><p class="ql-block">东渚窑墩遗址位于阳山附近。阳山,一名余杭山。《越绝书》:“秦余杭山者,越王栖吴王夫差山也。”《吴地记》:“山有白土如玉光润,吴人取以充贡,号石脂,亦曰白垩。”旧《府志》云:“苏州土贡有赤白二色,或即以白垩当白石脂,以红紫者当赤石脂。”白石脂即高岭土,中国高岭土公司的总部就在阳山。南宋时范成大写了一首《观土人取白墡》的诗:“银须玉璞紫金精,犯难穷探变有名。白垩区区土同价,吴侬何事变轻生。”</p><p class="ql-block">从古窑址烧制的条件来看,以上几个地方都是适合烧窑的:依山傍水,瓷土资源,燃料充足,水上交通要道太湖近在眼前。</p><p class="ql-block">2009年,我与几位考古学者在太湖边东山岭下村发现一座古窑址,但与“平江官窑”烧制的年代不同。</p><p class="ql-block">到2010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石湖谢家坟土墩进行抢救考古发掘时,在元代朱道宁墓中出土了3件仿青铜礼器纹饰的红陶器,两瓶一炉。当第一次我看到如此精美的仿青铜器陶瓶炉时,突然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宋器,会不会就是当年“平江官窑”的产品?尽管,它们出土于元代的墓中,但在元墓中出现宋器,说明墓主人生前对宋器的喜欢,如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中,就出土了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p><p class="ql-block">2020年,我参与编撰《湖山风雅颂:文化遗产卷》时,便把石湖谢家坟出土的3件仿青铜器陶瓶炉收录其中。2021年,我个人编著的《宋元陶瓷笔记》时,增加了“平江官窑”的条目:</p><p class="ql-block">平江官窑最早可见于《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记载,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内府提供博古图,令平江府按图烧造陶器。由于当时真正意义上的南宋官窑还未烧制,因此,此次为郊祀在平江府烧造的陶祭器被学界称为“平江官窑”。</p><p class="ql-block">其间,也与几位考古学者探讨过,当年平江府烧制的可能是一批陶质祭器。理由是平江府有烧制陶器的传统,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如1976年镇江五条街骆驼岭宋代遗址出土的一组红陶泥塑童子,这组泥塑造型各异,或抄手旁观,或抵足而坐,或跃跃欲试,或匍匐向前,或倒地仰卧,将儿童的天真、幼稚、可爱,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些泥塑童子身后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楷书阴文戳记。“吴郡”“平江”均为宋代苏州的别称,包成祖、孙荣应为捏塑名匠。还有,杭州建设工地出土的磨喝乐,有“平江谢兴祖塑”等印文。可见,宋代平江府生产的磨喝乐是广受欢迎的。</p><p class="ql-block">因此,《郊祀祭器》所说的“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可能就是陶制品。</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考古人。2月20日,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在陆墓工作站的库房中发了一组仿青铜器纹饰陶片的图片给我,当时,我心头一惊,忙打电话给他,问什么地方出土的?他说,出土了多年,最近在整理时,才发现了这批仿青铜器纹饰的陶器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3月2日,有幸应邀出席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文化价值与保护规则专家咨询会。上午在考古队领队刘芳芳博士的引领下,全国二十余位专家学者考察了窑址现场,参观了窑址出土文物库房,下午进行了学术咨询论证会。针对窑址灰坑中出土的宋代仿青铜器纹饰的陶器、制作模具、烧制垫圈等,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以及江浙地区宋墓、考古工地出土的同时期同类仿青铜器陶器等,认为元和塘古窑址群应该就是宋代“平江官窑”烧制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至此,一场让我寻找了20多年的“平江官窑”之谜,终于尘埃落定。然而,对于“平江官窑”的研究和传承,才刚刚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陆墓窑业(元和塘窑址)的宋代文献</p><p class="ql-block">范成大《吴郡志》三十九卷:吴孙王墓,在盘门外三里。政和间,村民发墓砖,皆作篆隶,为“万岁永藏”之文。得金玉瑰异之器甚多。有东西银杯,初若灿花,良久化为腐土。又得金搔头十数枚,金握臂二,皆如新。并瓦熏炉一枚,与近世陆墓所烧,略相似。</p><p class="ql-block">注: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人。</p><p class="ql-block">藤宬《吴孙王墓记》:吴孙王墓,在盘门外三里,政和间,村民发墓砖,皆作篆隶,为“万歳永藏”之文,得金玉瑰异之噐甚多,有东西银杯,初若灿花,良久化为腐土。又得金搔头十数枚,金握臂二,皆如新。并瓦薫炉一枚,而近世陆墓所烧,略相似。</p><p class="ql-block">注:藤宬(1153-1218),字季度,平江府吴县人。</p><p class="ql-block">阊门初泛二十四韵</p><p class="ql-block">□范成大</p><p class="ql-block">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p><p class="ql-block">数帆残照满,一笛暮江平。</p><p class="ql-block">注:从《阊门初泛二十四韵》的前后诗文看,范成大是从阊门泛舟到枫桥,望虎丘时,看到的是城北陆墓窑烟与虎丘塔影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陆墓寺</p><p class="ql-block">□万俟绍之</p><p class="ql-block">距城才五里,野景自萧然。</p><p class="ql-block">塘水清环寺,窑烟黑翳天。</p><p class="ql-block">市多沽酒旅,桥列卖鱼船。</p><p class="ql-block">欲酹宣公塚,渊陵几变迁。</p><p class="ql-block">注:万俟绍之,南宋中叶人,字子绍,号郢庄,与同时期的叶适、方洪等相交,原湖北江陵人,后寓居常熟,常经过元和塘往来苏州、常熟之间,看到两岸陆墓窑业的盛景,著有《郢庄吟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