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兴岛

严隽圻1833478

<p class="ql-block">上海复兴岛公园</p> 2016年11月8日上午我坐190路换2号线,来到上海中医院专家门诊那里开完药,办理快递送药的手续后,就沿着石门路朝北走到威海路坐地铁12号线来到复兴岛站下车, 走出车厢就看见墙上有“复兴岛”三个大字。 我走出复兴岛站的2号口,拿出照相机拍了一张照片,以此证明我第二次来到了复兴岛,我第一次来复兴岛是1961年跟着我父亲来的。已经整整55年啦! 穿过站前的共青路,回身又拍了一张。把整个复兴岛站的2号口都拍了下来。 复兴岛南起定海路桥,北近虬江口,呈月牙形,长3.42公里,是黄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海浚浦局在周家嘴角东部吹泥填滩成岛,1949年,蒋介石曾经在这个小岛上待了11天,随后永久离开了大陆。 然后我沿着这条共青路,向着位于共青路386号的上海复兴岛公园走去, 共青路曾名复兴岛路,南起定海路桥,北至海安路。民国26年(1937年)由浚浦局筑,名浚浦局西路。1949年改名西浦路。1958年因共青团员义务修路,故改今名。 定海路桥横跨复兴岛运河,东连复兴岛,西接定海路,以路名命名,因岛而来,是“杨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定海路桥是上海市区内黄浦江上第一座桥,由浚浦局造,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 定海桥渡口是黄浦江过江轮渡金定线轮渡浦西一侧的轮渡站,在杨浦区复兴岛地,是西杨浦通往浦东金桥最便捷的通道,很有历史感,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跟着我父亲坐市轮渡来的,而今天我是坐地铁来的,变化有多么大呀! 我经过共青路上的577路公共汽车站,发现这是从杨浦区开鲁路中原路过来的公交车。复兴岛上辟有唯一的一条公交线,也就是连接杨浦“中原地区”的577路,对应地铁“复兴岛站”是公交“联合仓库”站 我沿着共青路一直走到了共青路386号的复兴岛公园大门口, 公园大门已经完全“改头换面”,2米左右宽的简约木门,上面有“复兴岛公园”五个金色的大字。门两旁是竹篱笆,呈现日本式庭院的入口特色。 公园内游客很少,只听得鸟儿在鸣叫,我好不容易等到一位游客,请他为我在大门口拍照留影,拍了张横的还不够, 又拍了张竖的,因为今天下小雨,除了我,没有其他游客,真是拍照留影的好时候。 进公园后就找到“复兴岛公园简介”和“复兴岛公园导游图”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将全岛划为禁区,改名定海岛,并将体育会花园改建成日本式的庭园,在园中广栽常绿树和球形灌木,遍植樱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投降,该岛改名复兴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政府将复兴岛交还浚浦局使用,并在复兴岛公园内建立一块“复兴岛收回纪念碑”(已毁)。 1951年1月,上海市港务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议改作公园,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略加整理。 复兴岛公园于1951年5月28日对外开放。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四周以棕榈、水杉、珊瑚树等树木作绿篱。全园铺草坪达1.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四分之一,另外还植有大量地被植物。 园内有香樟、广玉兰、龙柏、黑松、水杉、海桐、桂花、紫藤等乔灌木71种3359株。 公园中央为庭园区,以园路分割为东、西两块,均保留日本式的庭院风格。 北端有悬崖,小山很矮,高不及一米,以土为主,散置石块,石开多夯笨,窄而密的小路从“山谷”中穿过,山上栽有常绿树,针叶树取形态古拙,以松柏为主,灌木多呈球形,如海桐、大叶黄扬、珊瑚等; 大道末有一石路向西南,把庭园区分成东西两块,路旁遍植樱花,建有日式水榭,为复兴岛公园一大特色,路东建有花台,路南有一花圃,是花卉生产区。 全园现有香樟、广玉兰、黑松、雪松、龙柏、桂花、水杉、梧桐、海桐、红枫、冬青、棕榈、黄杨、枣树、铁树、常绿球形灌木等乔灌木71个品种。 进公园不久,就看到一片大草坪,点缀着一些香樟树。面积近1万平方米,草坪中央丛植香樟树,草坪南端有廊,内置钢筋混凝土桌凳。草坪北为原浚浦局体育会主建筑,砖木结构。香樟草坪是整座公园面积最大的一处景点,30余株大香樟是当初建园时栽种的,它们见证了复兴岛公园的历史变迁。其中有1株还是树龄达到100年的古树名木,受到保护。 草坪不远处,是砖木结构的白庐别墅,就是蒋介石在离开上海前所短暂居住过的别墅。 <p class="ql-block">白庐别墅始建于1930年,这里最初是浚浦局外籍船员俱乐部,</p> “白庐”建于1930年,原为“上海浚浦局同仁俱乐部”所在地,也是蒋介石在大陆的四大“庐”字别墅之一(另三个是江西庐山牯岭“美庐”、浙江杭州西湖“澄庐”和上海东平路“爱庐”),都是蒋氏行宫。 据有关传记披露,蒋氏在上海有一个秘密情妇住在岛上的一幢别墅中,传经查证2人的幽会地点就在这复兴岛公园内的白庐。 蒋介石从1949年4月26日下午1时许乘军舰“泰康号”驶抵上海复兴岛,接到通知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等高级将领,早早在码头恭候,兵舰靠岸后忙不迭地上船问候,簇拥着蒋介石上岸。 “白庐”的造型颇具特色,其建筑因通体白色而得名,整体为砖木结构红瓦盖顶配大格子窗、坡缓屋顶接屋前八角亭一座的单层别墅,并在东、西两侧各设有一处露天花园 新中国解放后“白庐”收归国有,但因各种原因“白庐”一直未对外开放。 2021年6月27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白庐华丽转身,经过修缮改造而成为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之一。 改建后的“白庐”中辟有“中交上航局”的《浚浦记忆》展,不过展示的那些实物看着都是复制品。 东花园保留木香老藤及原有大树,一高一低,俯仰相合,见证了白庐的沧桑变迁 西花园总体营造现代东方景观韵味,采用透空围墙,借景公园景色,使得绿色环绕,生态自然;保留廊架,结合花艺盆景、园艺家具设置,让游人休闲有驻;花园布置上,采用现代手法,结合传统东方园林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让人感受到自由远阔的山水精神。 回望“白庐”,会让后人感到很多时候荣辱成败都在弹指之间,物是人非以后,一切都将回归平静安宁。 大道两侧为树丛,末端原建纪念碑“复兴岛收回纪念碑”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在有块巨石, 前面有“复兴石”三个大字, 复兴石。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民族复兴,公园内建立复兴岛收回纪念碑。其后因纪念碑损毁,在重新垒石后命名为复兴石。 后面是介绍复兴岛公园的碑文, 到今天,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打卡基地。大道南则为庭园区。 小水池位于复兴岛公园土丘西北处,呈“心”字形,中有一小岛,池南设平桥。 东侧小园内有小土丘,上散置石块,植海桐、大叶黄杨等常绿球形灌木。 西侧小园有紫藤长廊一座,旁有小草坪,周围是一片桂花林和林荫小道 我在复兴岛公园逛了一圈后,就回到大门口,走出公园到地铁站坐12号线转2号线回家了,到家就写了这篇日记。<br>严隽圻2016年11月8日写于上海闵行美邻苑<br> 2023年4月26日获美篇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