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难忘的知青岁月

夕阳晚香---宋德才

<p class="ql-block">  去年猕猴岭学校师生相聚,萌生向有缘上山下乡猕猴岭林场的知青伙伴们发起共同举办纪念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倡议,得到七二届、七三届、七六届、七七届回场知青全体积极响应,并由文其光、周志勇、符小雄、罗海雄、王朝东、范迎海、李国强、符德红、赵大平、陶福文、孙甫等人牵头,组织成立知青上山下乡猕猴岭林场五十周年聚会筹备组并开展运作,制定方案,建立微信群沟通联系,于3月11日上午在八所和佳乐酒店二楼举行筹备组全体成员会议,通过活动方案,宣布各项工作即日启动。在此春暖花开时节,我们期待已久的4月8日聚会活动向我们走来,勾想我们对昔日知青往事的回忆,现将大家珍藏的照片资料制成美篇。</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7日在老场部广播站大石头前,七二届、七三届知青聚会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8年4月7日,七二届、七三届老知青聚会在老场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知青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知青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选派参加东方县运动会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当年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青年班的知青到广东三水寻找班长唐科兴、付培德。</p> <p class="ql-block">林放鸣老师与学生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知青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九四年聚会时知青与张风午老场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上山下乡猕猴岭林场七二、七三、七六、七七届全体知青聚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猕猴岭子弟学校师生篮球队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我代表东方市教育局到猕猴岭林场调查学生入学情况,在教堂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东风林场子弟学校全体女教师和两位厂子弟在学校宿舍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广坝风景区和林场码头。</p> <p class="ql-block">知青在大窝口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p> <p class="ql-block">七六、七七届在纪念上山下乡猕猴岭林场四十周年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六、七七届纪念上山下乡猕猴岭林场四十周年聚会在小桂林风景区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我们青年知青一行,在场长陶福文的陪同下,重游老场部,在现是著名旅游景点猕猴洞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团总支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7年东方市政协撰写《东方.知青岁月》一书(并入选海南知青集),有罗海雄的《忆东风林场知青往事》、符德红的《我的知青生活回首》、文昌龙的《忆猕猴岭林场知青岁月》等三人稿件,现刊登分享,以飨大家。</p> <p class="ql-block">  一、追寻</p><p class="ql-block"> 我 1973 年秋高中毕业前,父亲所在单位就统计了本系统干部职工子女参加工作情况,我家6个孩子,我是老大,可能可以照顾,但要等待。我的母校板桥中学唐信才校长邀请回校当临时代课老师;与我同是感城公社的应届知青却选择了到学校当代课老师,但我关心的是八所地区的应届毕业生都上山下乡到各农、林场去了,公社下面的怎么办?真是使我着急,我就回母校写了毕业证明,到公社写了要求上山下乡证明书,亲自跑到八所找到县知青办,坚决要求上山下乡,当一名合乎这个时代主流、充满着理想主义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两个月后,我接到县知青办通知,上山下乡到东风林场(现改名猕猴岭采伐场)。</p><p class="ql-block"> 1973年12月28日早上,我同板桥、三家、东方等公社的15名知青,被林场派来的大货车接进了场部。车一到就受到场内的干部、老工人和先来的老知青列队马路两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的热烈欢迎。这时在迎接的人群中有人高喊我的名字,我觉得很奇怪,转过头来一看,认得出他是与我在县红代会开会共过事的文其光。我十分高兴,迎向前去握手问候。文其光接着把我介绍给场长、老知青们。在场部组织新来知青学习开会中,当时已是场团书记的文其光向我们介绍场里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向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与期待。随后文其光把我单独叫到一边嘱咐,你我过去都是“学生头”,现在上山下乡来到这里,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带头做好工作。还特别交代我不要谈恋爱,我听了后一头雾水。20 多年后知青聚会时,文其光已是东方县副县长(后任东方市政协主席),他谈到林场那段时光时,说他也曾经暗恋过女知青,这时我才明白。</p><p class="ql-block"> 二、磨炼</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被安排到采伐三班。这个班的老工人和知青对半,多数老工人都是我的湛江老乡,语言能沟通,知青中的一半是老知青,比我们先来一年,大家相互尊重,一起工作生活很融洽;但当一名采伐工很不容易,我工作生活环境是原始森林、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爬山走路要从站立一步一步学起,磨刀磨锯削撬棍,一招一式跟着学,锯木放木装车样样学,学得不好就会摔跤伤手伤脚,这都是家常便饭。我算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我虚心向黎族老采伐手容亚迈学磨刀,他磨的刀可用来剃胡子、刮脚上的毛;向老乡老采伐工林广杰学磨锯,他磨的锯用来锯木头像使用割纸刀割纸那样轻便,特别是老班长赖西,智勇双全、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哪里艰苦就往哪里上,其优秀品质最值得我学习。经过三个月的传、帮、带,我能独立工作了,不但是采伐能手,放木、装车样样精通,得心应手,那年我们班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采伐任务,受到了场部的表扬。这时候我们知青已成为林场生产任务的主力军,接着场部组织各班的知青会战山顶采伐 60天,拿下 1000 立方米,为了第二年的采伐任务又成立百人青年突击队,从大窝口向茅草坡进军开辟公路,我带领青年突击队仅用三个月就把新伐区茅草山的公路开通。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工作磨炼,使我得到迅速成长。1975 年初我光荣出席海南区青年突击队表彰大会,获得嘉奖。</p><p class="ql-block"> 三、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林场是全县上山下乡知青最多的一个点,先后接收知青(包括回场知青)共 300 余人,超过原场里的老工人,成为场里工作的新生主力军。由于知青的到来,林场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了文艺宣传队、电影队、篮球队、广播站、医院、学校,凡到周末从山上涌向场部的男知青穿着新衣、白球鞋、打上发蜡,油油滑滑的,女知青打扮得花枝招展,漂漂亮亮的,大家欢聚一起进行文体活动,有唱有跳、有说有笑,也有不少成双结对躲进河边水坝、山坡山林隐蔽的地方谈情说爱,经常流传出爱恋的美谈佳话,真让人羡慕。我心想男女十八哪个不怀春,我可以记住文其光的嘱咐,但不能去伤害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凡是想起这一切,最让我们知青敬仰怀念的是张凤午老场长,他是解放海南的南下大军的干部,北方人,是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领导,对我们知青特别关爱,就像父母般无微不至,让每一个到过林场的知青都感到温暖,至今每每聚在一起都提及,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能让我们吃饱还节省粮票给家里,居民定量每月半斤猪肉,而林场一发就是三四斤,一个月有三至四次,还忆东风林场知青往有鱼干和各种罐头,这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最值得女知青骄傲和令人羡慕的是个个都长得很胖。张场长对场里老工人的关照和帮助更是功德无量,不但给他们从农村带来的家属子女上户口,还帮他们安排了工作,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箴言。有了张场长这好榜样的言传身教,我也立志要为广大知青多做些事情,特别是当选团书记管知青干部后,我不愿坐在办公室,经常到知青生产工作生活中去了解情况,上山去一起劳动开路、采伐、装车,还带领 20 多个知青到南尧的大山里去建养牛的牧场;1975年8月场里决定送我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校青年干部学习班学习,我当选班长,带领东方全体学员积极学习、办墙报、上台发言,表现突出,我们班被评为优秀班。</p><p class="ql-block"> 四、解惑</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参加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校青年干部学习班回到场里,一看却少了一半知青,原来有 100 余名知青招工回城被分到感城糖厂、氮肥厂、港务铁路等单位,这让我感到很失落,也很困惑。不是上山下乡表现好就能被招工回城吗?为什么要了100余人也没有我的份?我是怎么啦?我带上这些问题找张凤午场长,他不等我开口就发话:海雄同志,留你下来是我和场里的决定,大部分知青走了,我知道你的想法,留下来的 50 多名知青也需要人带啊,团书记送你去学习是要培养你,将来让你担任个副场长。这时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表现好是想回城工作,不想在这里当什么。张场长转了个圈说:你真的不想在这里,当下也没法,你还是把留下的知青带好,帮场里做好知青工作是很重要的,等到有招工的机会再考虑。我还是不放心地说:“那时你调走了,我留下来就惨了。”张场长信誓旦旦地说:“保证在我调走之前让你调回城。好吗?”最后,我继续积极地投入工作。留下来的知青每个人的情绪低落,存在各种思想问题,我不但耐心地开导,还以身作则,像张场长那样关心帮助知青们,没有发生大的波动,让大家度过那困惑不解的知青年代。由于场里知青回城,生产人员缺少,场里决定让我到县里参加招工知青会议,当年 11 月我们又招回 60余名知青(包括回场子弟知青),场里生产工作又有新的起色,知青们再度活跃起来我抓紧改选了团总支,让新老知青中表现较突出、工作能力较强的王朝东、蔡其光、许为工、李国强、符德红、赵大平、薛玉霞、陈雪影等当选委员,这届团总支委员一直到了 1976 年 12 月我们接到新的招工回城的时候大家还一起合影,一直保存至今。每当我见到这张照片,知青的岁月就会缭绕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我从琼西中学高中毕业,8 月便上山下乡到东方县红星知青农场参加突击队开荒种地。当年,我仅17岁。除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外,我当时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尽快找到工作,确保生活稳定,寻找发展前途,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转眼间41年过去了,今天回首这段艰苦的岁月,我觉得收获很大。个人思想成熟起来,也学到了一些工作方法,对我后来的人生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开荒种地奋战 40天,一到红星知青农场,虽然人生地不熟,但在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我很快便了解那里的情况,适应了那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开荒种地,是我进场后面对的艰苦劳动,在之后的40天里,艰苦的劳动一直无情地考验着我。在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场地的伙食比较差,吃的都是萝卜干,青菜,鱼肉很少吃到,用水经常紧张,有时大伙忙了一天,晚上想洗个澡都没有水。</p><p class="ql-block"> “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心中的目标和愿望--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如果这点苦都吃不下,将来谈何奉献祖国。”当时,雄心壮志深深扎根在我心里,虽然环境条件异常艰苦,但我一直没有怨言、没有退却。40天的日子是短暂的,很快,我在红星知青农场的生活就结束了。之后,我打算继续挑战和磨炼自我,决然选择了更偏远、更艰苦的山区--东方县猕猴岭林场。</p><p class="ql-block"> 二、到边远的山区继续磨炼1976年10月,经东方县知青办批准,我来到了东方县猕猴岭林场接受再教育,它位于现在大广坝水库中心区东侧约 20公里处。在那里,我掀开了人生新的篇章。来到林场后,场领导要我首先组建青年突击队,大伙齐心协力,规划测量,开山修路,让车辆通往林区,按国家计划采伐林木。开山修路不可小看,这可是一项非常辛苦而又危险的劳动同时也考验队员们协作的能力。我记得那会,没有啥机械,每条路,每座山,都是我和队员们用锄头、铲子、拉耙等工具,必要时采用爆破,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如此高强度的劳作都已经坚持下来,对我个人今天的成长无疑是有帮助的。林场那段峥嵘岁月对我个人,乃至很多同事,都是一段无法忘记的时光。那时,因为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苦活累活都想方设法去完成,为人处事公道老实,同时会唱歌,不仅受到同事们的信任和喜欢,也受到场里领导的关注和重用。</p><p class="ql-block"> 三、当音乐老师,组建文艺宣传队来到猕猴岭林场2个月后,我就调到林场的子弟学校当音乐老师。一到学校,我看到学生们很喜欢音乐,却不会唱歌,就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能歌善舞的学生。在学校里,我教会全校学生爱国革命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祖国大动脉》等几首歌,在短时间内把学校的气氛搞得活跃起来。在那段时光,学校领导高兴,林场领导也高兴,学生家长更高兴。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校园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我感到非常满意和自豪。我在林场子弟学校期间,除了当好音乐老师外,还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林场文艺宣传队,我任副队长主抓业务。我们大伙通过编排小品、相声和大合唱等节目,经常在场部和连队及周边村庄开展演出,营造了整个林区的文化生活氛围,丰富了林场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从红星知青农场到猕猴岭林场,经过2年的艰苦岁月,我的思想成熟起来,认识事物的能力有了提高,社会阅历得到丰富。我能有今天的成长与知青时期的艰苦锻炼是分不开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炼一颗红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是当年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毕业,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中学生的理想目标,也是当年千百万知青的不二选择。</p><p class="ql-block"> 30多年前,我和先后5批共416名知识青年(包括回场知青)上山下乡到猕猴岭林场接受再教育劳动锻炼。知青的到来给猕猴岭这块古老的原始林区带来了生机,焕发出青春的气息。知青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义无反顾、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积极向上、慷慨激昂的时代赞歌,也为下一代带来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知青在林区的劳动锻炼过程中,不但从工人师傅那里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同时也学会了各种劳动技能和做人的道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场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潮流中逐步实现了林业生产机械化。推土机、集材机、油锯、电锯材吊装机等各种林业生产机械设备不断充实到各个生产流程中,而知青有文化知识,在劳动工作过程中都很快成为使用这些机械设备的能手,成为林场生产的主力军。青年人热爱文娱体育活动,知青的到来也改变了林场的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林场先后建起了子弟学校、广播站、卫生站图书室、篮球场、排球场和电影队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场所,每逢周末节假日,知青们从各个生产连队汇集到场部,积极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知青在与老工人朝夕相处,共同劳动生活中建立了淳朴的感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共处,把林场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p><p class="ql-block"> 一、下乡猕猴岭林场猕猴岭林场(原名:东风林场、猕猴岭采伐场,直属海南省林业厅森工企业)位于海南省东方市东部的猕猴岭林区,面积21万亩,主峰海拔1600多米,是海南第三高峰,它处在尖峰岭、霸王岭和佳西岭之中,在当时是一块荒无人烟的原始热带雨林林区,山中有着无数的参天古树和珍贵林种、物种,森林中栖息生活着成群的猕猴和各种野生动物,岭中有洞,洞洞相连,昌化江水绕着林区山山岭岭汇集到大广坝电站库区。20 世纪 50年代“大跃进”开发林区时创办的猕猴岭林场,成为东方县当年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点。1976年10月4日早上,我们这些刚从东方县各个学校高中,初中毕业,报名参加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县城县知青办指定的地点,街道两旁早就站满了欢送的人群,我和大家一样在欢送的锣鼓声中,胸佩红花,提着简单的行李,在父母、亲友、老师的叮咛嘱咐中上车,向目的地称岭林场进发。汽车从县城八所到东河镇后,就一直沿着昌化江边岖崎山路行驶,到达大广坝库区上游,通过一座跨越昌化江木桥前行5公里到达林场场部。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相互畅谈今后的理想、憧憬着未来人生的美好。我们这些的年轻人,在人生的旅途中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城市环境,第一次离开家乡亲人,到一个全新的陌生林区创业,未来的工作生活将会是怎么样?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多多少少的未知。</p><p class="ql-block"> 二、“无名沟”与“无命沟”到达场部的第二天早上,我们这届知青(共90人)集中在场部大会议室(平时场里开大会或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的场所),张风午主任(当时场长称革委会主任)给我们做“上山下乡大有作为”的政治形势报告,前几届来场的知青代表讲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和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体会,以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例勉励我们新知青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工作,积极向上,要与老工人打成一片,把学校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虚心接受老工人的再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老工人代表也给我们讲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安全等事项,要求我们和老工人团结一致,把自己融入工人队伍中去,成为合格的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经过3天学习,我们被分配到生产第一线。我们这批知青,无论男、女都分配到三连开公路。当时,场部生产一线有三个连队,一连在桥头工区,主要从事垦荒造林和抚育幼林;二连在山上从事木材采伐和装运;三连则是沿着二连采伐山头开公路运输木材。住在场部为我们到来而新建的瓦房里,吃饭是在场部职工食堂里。我被分配在三连青年班,开始了全新的知青生活。上山工作的第一天,我们班的任务是到无名沟(作者注:因此山沟无名,故称“无名沟”)开公路,紧接我们班后面路段开公路的是场部一个妇女班。那时,我们开公路使用的工具是铁钎十字镐、锄头和木耙。中午,我们下班经过妇女班路段时,该班也在收拾工具准备下班。突然,从公路旁边的山坡上滚下一块大石头,砸在正低头收工具的姓陆的女工头上,她被石头砸倒在地上,鲜血溅到四周,当场身亡。我们刚好经过,都被这突然发生的事故惊呆了,脚都软了下来,一种恐惧顿时充满身心。这血淋淋的一幕,让我们一连几天都吃不了饭。晚上,女知青都不敢出门。事故发生后,我们将“无名沟”称为“无命沟”。在那个特殊年代,那个充满艰辛的知青岁月里,我们这些知青内心深处都珍藏着一代人对前途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和生活历练,大都成熟了,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当初经历突发事故那样惊慌、恐惧。而在现实充满艰苦和危险的木材采伐工作中,我们都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坚持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策划撰稿:罗海雄</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宋德才</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3月18日</p>

知青

林场

上山下乡

猕猴

采伐

工作

场里

场部

我们

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