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清风明月(老唐)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转,滄海桑田,岁月无情,一晃白了头,如今已过古稀,直奔耄耋。然而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生活时时入梦,难以忘怀,如是陳年的老酒,发出阵阵弥香。</p><p class="ql-block"> 一、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1969年,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埸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虽出身农村,但是非农业户口, 算知青。头批插队有二十多名知青。同我一起插队的知青有古田一中高一班黄秀玉(女),、初中生谢善芳(女)、知青刘久香、刘久西、黄从祺、谢积星等插队在湾口大队第一生产队;高二学生江曲旺、高一学生唐金顺、知青林书芬、林书平、林书亭等插队在第三生产队;初中生黄依程、知青林巧宜(女)等插队在第四生产队。这以后每年又有不少知青知、复员军人、社会青年陆陆续续加入插队队伍中来,直到文革结束前,总共有一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湾口是古田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家乡种双季稻,单季平均亩产800斤左右,各生产队全劳力每天出勤记十分值,折一元钱。知青每人每天出勒也有八至九工分。每人分得三分自留地,平时还有上山砍竹条、木棒、芦苇杆等副业收入补贴,粮食按人口分配,知青每人每年也能分到六七百斤左右的谷子。</p><p class="ql-block">在近四年的农业生产中我更了解家乡,对乡土的感情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家乡的农民勤劳善良,手把手地教我们农活:犁田、耙地、插 秧、耘草、施肥、收割、脱粒,以及四时种 菜,从不会到会。我也分得三分自留地,以及在房前屋后也开些菜地。春季种春菜、三月豆、面豆、 南瓜......;夏季种丝瓜、芋头、萝卜、空 心菜、马铃薯......;秋季种芥菜、甘蓝、 花菜、小白菜、......;冬季菜少,种些葱、 蒜、芥菜、包菜......。每当春天来临,山 绿、水绿、菜园绿,可真是人间二月尽芳菲。 春菜长得绿油油,墙角边的几颗梨树开花了。</p><p class="ql-block"> 五律·梨花</p><p class="ql-block">长夜雨风声,梨花喜报春。</p><p class="ql-block">团团雪絮荡,朵朵白云纷,</p><p class="ql-block">绿叶青枝舞,黄峰彩蝶巡,</p><p class="ql-block">婆娑如少女,脉脉含情深。</p><p class="ql-block">1971.3.9</p> <p class="ql-block">  夏季,自留地里的芋头长势喜人,墨绿色的叶子像一把把青伞撑向蓝天。拔草时, 摘一片叶子扣在头上,一股清凉从头上泌入心底。还有竹架上的丝瓜伸出长长的髭须爬 满整个架子,开着黄色的花,引得飞蛾煽动 着翅膀伸出长长的吸管吸着花蜜。顽皮的小 孩摘下几朵花吸引飞蛾自投罗网,发出阵阵 爽朗的笑声。瓜藤上挂着不少成熟的丝瓜,散发着清香。更可喜房边的白玉兰,婷婷玉立:</p><p class="ql-block"> 五律.白玉兰</p><p class="ql-block">亭亭白玉兰,让我醉芬芳。</p><p class="ql-block">绿叶婆娑舞,青枝浓郁香。</p><p class="ql-block">清风夺干出,明月怯羞藏。</p><p class="ql-block">更喜夏天到,平添阵阵凉。</p><p class="ql-block">1972.7.25</p><p class="ql-block"> 待到秋天,篱笆边上一簇簇的野菊花,香味四溢。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股田园风味油然而生。秋天是瓜果收成季节,南瓜金灿灿的,像弥勒佛的大肚,笑呵呵的,真可爱。梨子、柑橘发出了醉人的妩媚。</p><p class="ql-block"> 初冬,霜过后,芋 头,山薯、地瓜都可以开挖了。望着这用汗 水浇灌出的硕果,真有一种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成就感。 当然,种菜只是副业。主业不用说就是种田。</p><p class="ql-block"> 清明过后就开始犁田、耙田(平整)。 这些农活技术含量高,没有多年的学功,是做不好的。三年下来我还是不熟练,返工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谷雨前后,就是插秧。别认为插秧简单,关键是行距和株距要合理,而且要插得笔直,竖看一条线,横看还是一条线。 秧苗入土恰当,浅了,秧苗上浮;深了,长不快。头几天,腰酸腿疼脚发颤。熬过了, 就会慢慢适应。家乡的五月是梅雨季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傍晚常常能看到彩虹。你看雨中风光多美!</p><p class="ql-block"> 七绝·雨中风光</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乡村五月雨霏霏,前后山庄杨柳依。</p><p class="ql-block">欲望前川飞瀑宕,雨中景色道稀奇。</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山雨急停烟雾吹,空中云兽各相追。</p><p class="ql-block">谁持彩练当空舞,惊动沙鸥四处飞?</p><p class="ql-block">1971.7.5</p> <p class="ql-block"> 二、激情岁月 </p><p class="ql-block"> 家乡那时种双季稻。夏天双抢,那是全年最累时节。凌晨三点半起床,四点开饭。 (生产队的每个社员轮流负责当天的饭菜。 周而复始,到双抢结束。)四点半上山,近的走半个小时,远的要走一个小时到田地。 割稻子、脱粒。家乡是小梯田,全是手工作 业。天气非常热,野外中午气温在四十度以 上。那可真是汗流浃背,口渴了就喝山泉水。 十一点半,值班人送来中饭。吃过中饭,找 个有树荫的地方躺下休息。下午三点,又下 田收割。干到晚上七八点,打下的谷子分到 人头,肩挑回寨山顶的学校晒谷场。那可是 又饥又渴又疲惫。那时我瘦,体重不上一百 一十斤,得挑一百四五十斤的谷子,步伐颤 颤颠颠地走到学校的山脚下。还有七十多米高的上山路,俗语道:走百里者半于九十。这段路,我由三十步一歇,到二十步一歇,再到十步一歇,坚持到底。吃过饭,洗了澡, 已经快晚上十点了。倒头就睡,第二天凌晨 三点半,又得起床吃早饭,上山下田干活。 还有比我们男生更累的便是女知青了,再怎么照顾,那也比男生辛苦多了。早稻收割完, 紧接着种晚稻。双抢这两个月,肩上起包, 手上、脚底长茧,弄不好还起脓包。双抢过后,到秋末冬初就是收割晚稻。冬季只有锄 田、培田埂。接下去到明年春播前是农闲。 这一段时间是我们大队的知青文艺宣传队活动的时间。学革命样板戏,唱红歌、跳红舞,那是我们知青最快活的事了。文艺宣传 队有:队长、江曲旺,编导、林书兴,伴乐、刘世斌等,队员有唐金顺、林书平、张延妃、刘美玉、黄依玉,兴嫦等二十多个男女青年。我是宣传队的骨干,自然特别卖劲。除了本村,还常到相邻的文潭、水口、黄田等乡村演出。每年的正月是我们宣传队最忙的日子。有一次去文潭演出,路过仙人桥。这桥造艺奇特,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七绝.仙人桥</p><p class="ql-block">小溪流水伴松涛,三块板石跨北头。</p><p class="ql-block">中有文章奇又绝,仙人铺造鬼生愁。</p><p class="ql-block">1971年春</p> <p class="ql-block">  过了仙人桥,到了西米亭。这是走山路 歇脚的地方,亭里有两排是石板凳,灰白的墙上,写满打油诗。见此情景我也来雅兴凑上一首:</p><p class="ql-block"> 七绝.洗米亭</p><p class="ql-block">麒麟山上松声急,山下古亭当道立。</p><p class="ql-block">亭外山花缦烂红,亭中笑语荡诗壁。</p><p class="ql-block">1971年 春</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文娱生活很贫乏,文艺宣传队的 到来,增加了农村的乐趣,很受乡亲以及周 围村庄群众的欢迎。我们也忙得不亦乐乎。 农闲时,晚上有夜校。由于我爱动笔, 常出些墙报,工作组的老张是文化人,写一 手好字,临摹毛主席的诗词,维俏维妙,笔法气势磅礴。 我们俩有共同的诗词爱好,我当时也用诗来 表达知青上山下乡的豪迈气慨:</p><p class="ql-block"> 七绝.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披星戴月造山河,斗地战天豪气多。</p><p class="ql-block">建设家乡添美景,知青插队谱新歌。</p><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p> <p class="ql-block">  湾口大队当时是县里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知青们个个都很出色,我的表兄江曲旺是古一中高二班,在农村入了党,当上生产队长,选入大队党支部委员,后调到古田县石油公司当领导;古田一中高一(二)班的黄秀玉同学表现突出,七一年就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福州大学;古田六中初三同学胡敬文于七四年被推荐上福州大学;我也于七三年到华东石油学院(现名中国石油大学)学习。我务农近四年,与乡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学会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勤 劳、坚强、善良、朴实......。更懂得“谁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我感谢家乡的 父老乡亲,感谢家乡贫下中农,感谢家乡的党组织,是他们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永远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永远热爱家乡勤劳善良的村民。这里有我童年天真无邪的美好回忆,有我青少年撑船的江河搏斗经历,也有我知青时代的艰苦奋斗激情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后,插队的知青及社会青年也陆陆续续地进城安排了工作,也在各条战线作出非凡的业绩。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有很多曲折和磨难,还有不少知青现在生活仍然艰辛,但都顶了过来,五十多年已过,昨日已成了历史。但共和国不应忘掉知青一代,他们为农村做出了突击的贡献,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这块土地,永远值得珍藏,应当记入史册,社会应当更加关心他们的养老,解决他们实际的困难。</p><p class="ql-block">2023.3.18</p><p class="ql-block">文/唐金顺</p><p class="ql-block">欢迎好文采朋友交流指导</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美友,你有相同的经历吗?邀请分享,参于互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