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怎能如风……

老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唯一的哥哥,如若在世,应该是六十七岁的幸福老人。如今,一双女儿长大成人,都有了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又各自有了自己的女儿。哥哥却没能等到这一天,生命便戛然而止。那年,他四十九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两个女儿都很孝顺,生活好了自然没有忘记父亲。去年,姐俩在郊外山青水秀的中华寺墓园,购置了一块墓地,想让英年早逝的父亲,也住上漂亮的房子。恰好大侄女近日携放暑假的女儿从日本归来,便想了结这份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凌晨,我和老伴、小弟、二姐,驱车一同前往,陪两个侄女和二侄女婿,加上哥哥的大外孙女,一起去为哥哥“搬家”。令人感动的是,嫂嫂现在的老伴(我们也称他大哥)主动要求同去,并叫上他的儿子开车帮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天气预报说有阵雨,我们做足了防雨的准备。不料一路上阳光若隐若现,无一点下雨的迹象,似乎吻合了我们此时的心情。空调车穿过闹市中心,越上城外大道,两侧葱笼飞驰而过,仿佛卷走了十八年前的悲伤,只留下淡淡的思念和回忆,与窗外的风儿同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哥哥在我们五兄妹中最大,和小弟相差十二岁。同属猴。他从小受父亲熏陶,喜爱文艺,尤其喜欢话剧。父亲在当时生活很拮据的情况下,常带着哥哥去剧场观赏话剧。中学时的哥哥被话剧团选中,父亲却不同意,他认为喜欢艺术不一定以它为职业,还是读书最重要。哥哥没去上话剧团,爱好文艺的兴趣没有减,还是天天放学以后,抱着父亲给他买的价格最便宜的两根弦的秦琴自弹自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和小弟受哥哥的影响,渐渐也喜欢上了乐器。虽然不懂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区别,只要能弄响,我们就喜欢,比如二胡、柳琴、扬琴、小提琴,后来我又喜欢上了手风琴,小弟又爱上了单簧管。当然,只是喜欢,家里人口多收入低,没条件送我们学乐器。我俩便趁哥哥不在家时,操起他的秦琴一个劲地拨弄。后来大姐从工厂工会借回几种乐器,有吹的,有拉的,有弹的,有敲的,这可遂了我和小弟的心愿,各取所爱,不亦乐乎。70年我下乡插队前,哥哥把参军提干后买的一把柳琴,送给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刚上小学。哥哥在读高一,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整天吃不饱饭,饿得无精打采。刚巧征兵到学校,哥哥便报了名,年龄不够,他就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部队领导,接收了他。那一天,我正在大跃进时推倒的断壁残垣下,和小朋友们玩耍,看见哥哥飞奔着从矮墙外冲了下来,手里挥着一张纸,狂呼着:我当兵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时,我只知道哥哥当了兵就不会挨饿了,并不理解从军的真正的意义。果然,哥哥去了大连的海岛,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就再也没有饿过肚子。他不仅吃得饱,还成了连队的文艺骨干,所有的爱好,都有了用武之地。后来,他提了干,当上了师里的文化干事兼俱乐部主任,每天带领战士业余文艺宣传队,到各个海岛为战士巡回演出,成绩斐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穿上军装的哥哥,给我们全家人带来了很大荣耀。每年的春节,街道便组织小学生敲锣打鼓前来慰问,满院子的人都露出羡慕的眼光。奶奶最是得意,笑得嘴里叼着的大烟袋锅一个劲地晃。六十年代物资短缺,买什么都要排长队,由于哥哥参了军,所有的购物证,都盖上了两个红灯笼,加上“军属光荣”的戳记。无论买粮还是买菜,都不用排队,就连到浴池洗澡,也都可以骄傲地穿过长长的队伍,优先享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快乐的时候,是哥哥回家探亲,一身戎装,衬着年轻英俊的脸庞,我和弟弟感受着无与伦比的自豪。他带着我们俩逛街,买了好多漂亮的作业本、水彩笔,还有罕见的圆规、画画的放大尺等。有一年哥哥还拉着我的手,到照像馆拍了一张合影,让我开心了好长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十年代初,我和弟弟随父母走五七道路下乡插队。为了却父母的心事,就在启程的前几天,哥哥从部队回来,和热恋中的嫂子成了亲。接着,他又陪着我们,把家从沈阳搬到了辽西一个偏僻的山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年,哥哥离开了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机关和文艺团体任他选择,可在那个崇尚“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他选择了去工厂,一干就是十年。工厂同样成了他施展文艺才能的广阔舞台。 这期间,省里开展安全生产保护教育,筹拍两部关于安保题材的故事片《笑比哭好》、《祸不单行》,两个剧组都选中了他 。在这两个剧组里,哥哥如鱼得水。既在片中饰演一位老工人, 同时还担任场记。电影《笑比哭好》的插曲,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两部片子的拍摄结束前,哥哥在四川的拍摄地病倒了,高烧不退。虽然痊愈,却留下了致命的病根,没法继续拍电影了,调到电影厂的事自然也就搁浅了。哥哥只能一边工作,一边与病魔做斗争,这一斗,就是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尽管哥哥所在的工厂,为他提供了最好的治疗条件;尽管嫂嫂不离不弃照顾了他那么多年;尽管他与疾病作了顽强的抗争;尽管他还没有看到两个女儿穿上婚纱;尽管他对亲人还有着太多的留恋,却终于没能如所有人的心愿。十八年前也是八月的一天,他万分不舍地离开了他的妻子女儿、年迈老母、弟弟妹妹、战友同事,以及这个给了他许多快乐和痛苦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写到这里,纵然思念如风,我的眼泪,仍然不争气地涌出眼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掇笔于2011年8月13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