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紫竹院

海春居士

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迤西,因园内西北部的庙宇"紫竹禅院"而得名。 “紫竹禅院”位于紫竹院公园西北侧,是一座明代时期所建的庙宇,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紫竹禅院是一座佛教寺院,小巧精致。 大门两侧立有石狮、石碑,外墙上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 禅院未设山门,最前面是“天王殿”,殿前楹联为“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以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殿内主供弥勒佛。 两厢墙壁上镶嵌着护法四大天王。 弥勒佛背面是韦陀菩萨。 天王殿后面是前院。 “大雄宝殿”是前院主殿,殿前楹联为“道场遍十方无人无我,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 殿前左廊置钟。 殿前右廊置鼓。 殿内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右边是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左边是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 两侧是十八罗汉。 三世佛背面是“普陀观音”。 东配殿是“伽蓝殿”,殿前楹联为“尘消古镜光愈远,风定寒潭水自平”。 伽蓝殿主供关公。 南厢供文昌君。 北厢供龙王。 西配殿是“祖师殿”,殿前楹联为“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柒证禅心”。 祖师殿供奉的是达摩,左边是迦叶,右边是慧能。 后院是观音殿、弥陀殿和地藏殿。 “观音殿”是后院的正殿,殿前楹联为“荷花渡上洒法雨,紫竹林中观士音”。 殿内主供“紫竹观音”。紫竹观音身躯侧坐和翘起右脚的形象,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和端坐莲台或持瓶渡海的造型定局,富于动感的形态达到了美学与力学水乳交融的统一。 东位“送子观音”。 西位“杨枝观音”。 后院东配殿是“地藏殿”,殿前楹联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者必有余殃”。 殿内主供地藏菩萨,两侧侍奉闵公与道明父子俩。 后院西配殿是“弥陀殿”,殿前楹联为“真心静寂浑无迹,妙相庄严倍有光”。 殿内供奉着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紫竹禅院西侧是紫竹院行宫,始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改建成行宫,作为乾隆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逛苏州街的驻跸之所。这是行宫大门。 《福荫紫竹院》匾额是乾隆御题。 <div>照壁。</div> 院内有两棵古银杏,为明代所植。 紫竹院行宫是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烟波致爽楼”的型制而建。行宫呈东西对称格局,中轴线中部为前殿“紫霄殿”。 紫霄殿院前两侧配殿分别为“致养斋”和“静逸斋”。 静逸斋。 紫霄殿并排两侧配殿分别为“天香斋”和“栖筠斋”。 栖筠斋。 殿院东西两侧有游廊环绕。 二道门。 过了二道门,便是报恩楼。 报恩楼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为庆祝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而建,是行宫中的后罩楼。 《报恩楼》匾额为乾隆御笔,意为报答佛祖的恩惠和先帝的福荫。报恩楼内现辟为“长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 报恩楼楼上走廊。 相传当年慈禧皇太后前往万寿寺拈香礼佛前都要在报恩楼梳妆及用早膳,因而报恩楼又称“慈禧梳妆楼”。这是慈禧曾用过的穿衣镜。 当年慈禧太后喜欢自比观音,常扮观音照像留念。这是在紫竹院行宫扮观音的留影。 紫竹院行宫后面是紫御湾。 “紫御湾码头”是当年慈禧太后去颐和园乘船的码头,这里现在辟为开往颐和园的游船码头。 长河息水兽。 明朝双林寺塔遗址。 紫竹院公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 一得桥。 梅桥。 公园湖滨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景色幽美。 镜游亭。 菡萏亭。 绿云轩。 三友亭。 四君亭。 友贤山馆。 八宝轩。 聆听亭。 熳春亭。 紫竹院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公园。 竹道。 筠峡。 园中有大小竹林70余处,竹类50余种,40余万株。 紫竹。 早竹。 花哺鸡竹。 粉单竹。 罗汉竹。 斑竹。 金镶玉竹。 雕塑《箫声醉月》。 雕塑《飞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