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读书廊名人传略(二)

濑江文化

<p class="ql-block"><b>溧阳自古才俊多,无一不是书中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邑溧阳,江南宝地,吴越相交,璀璨明珠。视山水钟毓秀丽,探文化深厚流长。地灵人杰,才俊喷涌如泉。知广识宽,翰墨飘香似云。从普通家庭走出,在艰难环境成长,以书本为阶楼,以知识为航船,攀登事业顶峰,渡向成功彼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之语,不可不听。借月捧读,苦学精神长在。凿壁偷光,渴阅风气不止。头悬梁,锥刺股,前人勇气,千秋当嘉。耕读传家,草丛飞出金凤凰。承传祖训,寒门铸就栋梁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勤学之风当发扬,俊贤之才应光大。今有读书台,台主周春雷,舍金建长廊,荣推名人榜。自古至今,名贤数万,不胜枚举,十里挑一。古贤为领,今贤为袖,摘其精,录其华,短文以叙,百言以述。或有疏漏,或有谬误,乞望同仁,予以斧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持此美篇,聊以传略,每期十名,以飨读者。承蒙《溧阳市志》《天南海北溧阳人》,不吝资源共享,在此以资感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溧阳读书廊于癸卯二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排列不分先后。</p> <p class="ql-block">殷源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殷源浚,号梅生,清光绪六年(1880)正月生于溧阳县殷家桥一个富豪家庭.7岁入学,18岁与兄同中秀才。1906年郎溪县梅渚镇成立商会,当选首届总理 (1912年称董事长,1917年称会长),往返江浙沪,广交朋友。1909年加入南洋劝业会,农副土特产品前往上海展销,结识该会总协办虞洽卿(后任全国总商会会长),合作发展蚕桑丝产业。助农资金,推广良种桑树,两年间梅渚殷桥一带桑树满岗,蚕业大为发展,梅渚一镇,茧行八家之多。为加快运输上海,1916年开办梅渚至溧阳的小轮船运输公司,取名“大达”。干茧运至溧阳,转无锡轮,上铁路运往上海。1917年中华全国总商会在上海成立,他以理力争,梅渚被批准为总商会直属分会,商业信息传递直达。民国元年(1912),出资筹办梅渚萃英学堂。从开办之日至1938年,免收学生的学杂费。1921年夏,殷源浚召集商界公议,筹集2000银元,疏浚梅溧河道。1924年春,殷源浚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年仅42岁。</p> <p class="ql-block">陈家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家骅,1960 年生于溧阳。<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系教授。6</span>岁入学,读完初中刚到14岁。失学,跨进打工行列,澡堂里做小工,油米厂烧锅炉,杂货铺里站柜堂,连续三年。1977 年入竹箦中学,插进高二年级就读。全校统考第二名,全县竞赛,语文、数学两项第一,江苏省教学竞赛,获三等奖。高考恢复,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四年后考取研究生,成绩特优,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状元,转读美国威斯康星博士生。此后接触许多著名的统计学家,在一流刊物发表三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陈家骅不但在统计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在统计应用方面也有不少收获。科研项目一直得到加拿大联邦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会的支持。职称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升为正教授,后来当上学校专门负责研究生管理的副系主任,培养了多名博士生。并担任加拿大统计期刊的副主编、泛华统计学会(全球性的学术组织)会长,与国内许多大学有学术联系,成为南开大学和安徽大学的特聘教授。根在中国,情系祖国,和几位朋友一起创立了加拿大科技三角区华人专业人士协会,当选第一任会长,为祖国加强海外联系建起一座桥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吴 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柯,1962年生,溧阳竹箦镇人。1982年省溧中毕业,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就读微波技术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往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电子电器工程系深造。1984年取得光电子及微波专业硕士学位。 1987 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和助教。并在法国巴黎通讯工程学院、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国家工程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任高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的乌姆大学和慕尼黑技术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又在美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突尼斯和中国台湾的大学担任短期客座访问教授。后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电气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射频和毫米波工程资深讲座教授,中国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由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和中国教育部共同发起的中国国家长江学者计划授予吴柯特邀教授,同时担任国家重点毫米波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享有南京科技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 年获国际无线电联盟青年科学家奖。1988 年获英国皇家电气协会奥立弗、罗杰奖。1992 年获加拿大联邦政府奖。1997 年获亚太微波奖(亚洲、太平洋地区微波最高奖),纪念蒙特利尔大学建校 120 周年,获杰出研究成就奖(PRIX POLY 1873),获法国一加拿大科技促进协会物理科学、数学和工程领域最高奖。2002年获IEEE MTT-S杰出青年工程师奖。被选入国际名人录,被美国传记协会选为世界科学技术 500位领袖之一和 2002年风云人物。 39岁成为加拿大工程院最年轻院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担任亚太微波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高频电子和光子研讨会总主席、第八届国际微波和光学技术大会总主席、射频和无线技术研讨会的技术委员会主席。2004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IEEE射频和无线技术研讨会任总主席、多种国际性学术出版物任编委、编辑、主编和副主席。还是加拿大国家通讯研究组织的董事、蒙特利尔联合分会的主席。</p> <p class="ql-block">史斌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斌强,1964年生,溧阳溧城新华巷人。16岁高中毕业,20岁大学毕业,22岁取得中国气象大气物理系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美国密执安大学,攻读海洋大气物理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又入加州工学院,攻读化工研究生,成绩优异,获全额奖学金,当选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1991年取得硕士学位,入旧金山某研究所任研究员。1992年重返加州工学院读电子工程学博士生,论文曾纳入美国教材。1996年被美国休斯公司聘为研究员,从事商业卫星发射工作。</p> <p class="ql-block">姜丹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姜丹书,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斋名丹枫红叶楼,1885年生,溧阳南渡镇大墩村人。1910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乙班,因成绩优等,留校任教。辛亥革命前,应聘到杭州接替日籍教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图画手工教学。1924年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翌年任中华书局艺术科编辑主任。1927年复任美专教授,兼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任西湖艺术院(今浙江美院)教授至抗战。1940年任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教授。1952年随上海美专并入无锡华东艺专(南艺前身)任教。1958年从南京艺术学院退休回杭州,当选浙江省美术协会副主席,致力于学术研究。曾编纂五年制师范学校《美术史》用书,于1917年出版。翌年出版《美术史参考书》。后又编写《艺术解剖学》《透视学》《敬庐画集》《建筑通解》《艺术论文集》及《丹枫红叶室诗草》等。抗战期间,曾创作《燕见焦梁学骂人》《煮蟹图》《割烹图》,配以诗,揭露日寇残暴。1962年6月8日,患心肌梗塞病逝,终年78岁,安葬于杭州玉皇山麓的南山公墓。浙江美术家协会为他公祭,他的学生潘天寿等数百人参加。1982年、1985年、1991年,《中国美术》《美术》《浙江日报》及浙江省教育部门,分别发表纪念文章。</p> <p class="ql-block">狄 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狄侃(1893一1967年),曾用名狄今生,狄山,昆仑街道胥渚村人。1918年左右入上海复旦大学读文科,兼读东吴大学法科。1919年5月7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任评议部部长。当年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任学联理事长。1921年10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秘书(至1925年5月)。1924年1月20日,赴广东师范学院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随孙中山赴北京,任交通部参议,司法部秘书。1926年,任国民政府(武汉)秘书、安徽法学院院长。1927年8月,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最高法院检察官。1931年后,在中央大学、南方大学、中国公学任教、主持校务。全国解放后,回溧阳溧城北大街宅第,习字撰文,隐居生活。1967年秋,患心脏病而逝,终年75岁。生前著作有《法学概论》等。</p> <p class="ql-block">王平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平陵(1898.5—1964.1),溧阳别桥镇樊庄村人,原名仰嵩,笔名西冷、史痕、秋涛。1913年考入杭州省立师范大学,成绩榜首,获官资助学。1915年其父谢世,休学回溧阳任教,为宁、沪、北平等报刊杂志撰稿,开始写作,尔后返校续读。老师李叔同出家为弘一法师,全部藏书赠予他。毕业后回溧同济中学任教,两年后转任于南京美专。1920年,首部作品雷峰塔下》发表于《时事新报》。剧本《回国以后》连载于《妇女杂志》。三年中写就《西洋哲学概论》。1924年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同年回乡结婚。1926年出版《社会学大纲》《中国妇女的恋爱观》。1928年,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在震旦大学专修法文,任《中央日报》副刊《大道》《清白》主编。1937年将自创刊物《文艺月刊》改为半月刊。1949年11月26日,乘机离沪赴台湾。此后以写作为生,涉及小说、戏剧、电影剧本,诗歌、文艺理论等,著作60多部。其中有《残酷的爱》《归舟返旧京》《湖滨秋色》《茫茫夜》。1952年至1954年,主编《中国文艺》月刊。1955 年,受泰国华侨之邀至曼谷主编《世界日报》。1959 年应马尼拉华侨师专之聘,赴菲讲学,在马尼拉大《中华日报》写文艺专栏。1961年返台湾受聘为政工干校之专任教授。1964年1月5日,在寓所写《自由与爱情》之序,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台湾有关单位治丧,蒋介石特颁“尽瘁文艺”挽额,陈诚亦颁“艺林矜式”挽额,并设制铜像于阳明山公墓安放。</p> <p class="ql-block">许闻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闻天(1902—1982),溧阳人。幼年爱画,9岁画巨幅。16岁至上海,拜师金寿石。后入上海美专普通师范科一年,任小学教员不久又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科。任美专学生会会长,发动学潮被开除。前往日本当雇佣,经郭沫若推荐,先在留日学生青年会工作,后考入东京美院。一年后生活所迫辍学,至沈阳美专教书。1923年夏,因从事地下抗日活动案发,逃往南京,参加国民党,到美专任教。1924年至沈阳美专教书,开展地下左翼活动被捕受刑,1925年赎出后至大连、上海等地,屡遭风险,回家乡办《溧阳评论报》反蒋(介石),被捕险杀,由卢印泉等救出。1927年与陶希晋等组织“反蒋暴动”,失败后逃亡上海三年。后在国民党改组派陈公博、王懋功属下工作,抗战时期历任工商科科长、江南行署秘书、宜兴县长、江苏省主任秘书、立法委员、训练团教育长等职。抗战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span>为新四军做策反工作十余次,策反蒋介石警卫师王宴清、浙江贵州江苏保安部队起义。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任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宋葆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葆林(1904.9—1983.6),溧阳马垫乡崇庄巷赵格笪村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年时家境贫寒,勉强读完小学,与邻里纠会凑钱,报考浙江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考取第一名免费就读。毕业后在杭州美亚丝织厂工作。由练习生成长为熟练工、技术员、工程师。亚美在上海开设分厂,被聘任经理。由于经营有方,丝绸产品盛销国内外,在上海丝绸业界名声大振,便自主创业,独自开办大诚绸厂,生产龙凤被面、格子哔皱等产品,经营有道,盛销不衰,抗战结束产销愈旺。1946年,担任上海市丝绸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5年12月,公私合营公司,任上海市丝绸业公司副经理。历任上海市七届市人民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常委。1979年担任民建中央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业</span>有成就,爱国更赤诚。抗日战争时期,为溧阳新四军采购急需的布匹、药品等物资。1934年,溧阳发生大旱灾,捐献麦粉 600 袋。1945年8月,在家乡马垫乡崇庄巷创办私立大诚小学,六个班级,还资助全部教育经费。1946年,溧阳县示范中心国民学校创立,发动旅沪同乡,募捐法币一千三百余元。上海解放初,为恢复生产,渡过难关,主动将大诚绸厂和大贸进出口公司存在香港的一百多万元港币汇入上海。抗美援朝时,带头及时捐献飞机大炮之资,带领同行业积极购买国家公债。1983年6月,因病去世,享年80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狄平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狄平子(1872-约1942),溧阳人。原名葆贤,字楚青,一字楚卿,别号平情居士、平情客。室名宝贤庵、平等阁,擅长书画及古画鉴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年中举人,后留学日本,为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唐才常的张园国会活动,参加自立军勤王之役,担任捐募款及购置军火工作,事败避居日本。他工诗能文,信仰佛学,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诗词多首。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由康有为、梁启超集资,在沪创办《时报》,锐意革新报纸业务,声称出版该报“非为革新舆论,乃系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纸”。首创对开四版两面印刷现代报纸版面格式;设“时评”专栏,短小隽永,为许多日报仿效。根据新闻内容的重要与否,采取不同字号排印。附张刊登世界名著与流行小说。宣统三年(1911年)春开始,还每日随报附送《滑稽时报》一大张,正面有滑稽谈、笑话两句、小说等内容,反面是广告。随后因与康、梁意见分歧,辛亥革命后独资经营。当时人评《时报》与《申报》《新闻报》为“三分天下,分庭抗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与上海《民报》,不到两年即停。民国10年(1921年)《时报》转让给黄伯惠经营,始脱离报业。除《时报》外,还办过有正书局,出版《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和《佛学丛报》(注:为国内首创的佛教刊物[5])。著作有《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