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据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名为“莲花寺”。</p><p class="ql-block"> 长寿元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又改“龙兴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元二十六年更名开元寺。</span></p><p class="ql-block">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p><p class="ql-block">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p><p class="ql-block">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守恭之后重病缠身</span>,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守恭感叹到</span>:此僧人非常人也。于是张榜各地寻找。</p><p class="ql-block">僧忽自至。<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守恭</span>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p><p class="ql-block">僧曰,一袈裟影足矣。<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守恭</span>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p><p class="ql-block">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原来是法堂,元代,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p><p class="ql-block">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遗物。</p><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p><p class="ql-block">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p><p class="ql-block">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p><p class="ql-block">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檀樾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黄氏祖厝祠堂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重修。檀樾祠建筑为三进二开间硬山顶,配有东护厝,每进有天井石庭,地面逐进增高。</p><p class="ql-block">第一进为门厅,步入一进门庭,两株苍劲古拙、饱经沧桑的古桧柏便迎面而来,仿佛两位慈光满面的老者期盼亲人的归来,朴实无华,和蔼可亲,让人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为前厅,一对联文石柱屹然挺立两侧,正厅中央供奉着开元寺“功德主”黄守恭木雕坐像,厅梁正中悬挂一块“世受天恩”匾额,家财散尽,孑然一身,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第三进为过堂,主要是接待宾客驻足歇息之用,珍藏着文人雅士赠贺的诗文墨宝等,洗尽铅华,远离尘嚣,使人心旷神怡;第四进为后厅,正中摆放雕花贴金神龛,供置黄守恭公及其夫人李氏、司马氏,还有五子及诸夫人的神主牌位,淡泊名利,返璞归真,令人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p> <p class="ql-block">“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间重建,高48.24米。</p><p class="ql-block">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东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桑树便是民间流传的“桑开白莲”传说的千年古桑,位于开元寺紫云大殿后西廊。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泉州市政府1983年公布的第一批古树名木,编号A-001。1300多年来,古桑的真实经历颇为传奇。在1925年一次雷雨中,它被雷电一劈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又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又名李息霜,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