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1的来历

铁掌水上漂

<h3>8431的来历<br>铁掌水上漂<br><br>编辑于 2020-1-16 20:16<br><br>8431的来历<br>西安的西南城角内有条巷子叫南油巷,北到西梆子市街,南至八卦楼,西临四知村,是个百八十米长的碎巷子,从前这个恬静安详的小街道住着大多是平头老百姓,邻里关系都非常好,多是老户知根知底,关系亲和,一条街的人就像是一个大家族似的,相互的称呼也显得很是亲切,就跟自家亲戚一样,轩哥,石头哥,杨叔,赵伯,刘爷,王奶的叫的可亲了,每到晚饭时候,许多人端着饭碗东家西家的串,相互尝尝不一样饭菜,互相学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一巷子的人都来帮忙,跑的比自家的事都快,祥和的氛围让人一直怀念。<br>巷子中间住着我的一位老哥‘东老八’,因他姓东排行为八,(后来落实为行九,人们还是习惯叫他老八)官名;东立劫,大号;东壁,小名;轩,佛门雅称;东居士,外号;老冬瓜。朋友们就叫他八哥,轩哥,东老八。他曾就读于西北农学院,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就职于西安锻压机床厂,文革期间被他的‘小伙伴’诬陷,说他手下有两千人马,持有枪械武器,西门城楼子是据点,不由分说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期间还被遣送周至农村老家,含冤多年,23元的学徒工资就拿了九年,所以对象一直不好找,后来娶的媳妇远在扶风,两地分居感情不好维系,至今鳏居孑然。轩哥虽然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痛苦不堪,可他天生性格开朗,善交朋友,酷爱古典文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最爱去的地方是老南院门的古旧书店,他家里珍藏着许多蓝布套装的线装古书,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他潜心研修佛学,道学,易经,典故,人文历史,他知识渊博,包罗万象,记性超好,俗语健谈,好与他人分享,所以大家都喜欢听他谈古论今,他不断的结交各路大神,社会贤达,三教九流,各界精英,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时常在他家高朋满座,少长咸集,听他谈古论今,说野史,讲小段。轩哥比我大七八岁,我二十岁有幸认识他,(大概是六九,七零年吧)我这个初中没读过几天书的半文盲在这里第一次的接触到了千字文,兰亭序,滕王阁序,古文观止,对儒释道有了更多的了解,听他娓娓道来法门寺塔的前世今生,韩森冢下未解的秘密。<br>现在开始说正题8431的来历;大约是文革的后期,七三年左右,朋友中的王大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肉大身沉,铁塔一般,是绝对的美食家,不但爱吃还会做,有几样拿手的好菜,由他提议在轩哥的家中搞一次会餐,会做菜的各自都露一手,各自采买,生熟不限,凉热随意,他要做一道‘拔丝山药’的名菜,十几个人纷纷响应积极配合,各自准备食材,第二天就开始。拔丝山药这道菜要追踪到唐朝,应该算是陕系名菜,将山药去皮切滚刀块(最好是铁棍山药),起油锅,油五成热,放山药慢火炸黄,捞出控油,锅内留少许油放冰糖或白糖,小火化开,等油糖起沫再放山药快速翻炒,出锅放入盘中,盘子提前用清油擦抹了以免粘结,餐桌上放一碗凉开水,菜一上桌快速夹起,这时糖稀被拉成丝,能有一米有余,放进凉水晚中沾一下以免烫嘴,这时就会出现满桌的细丝,大家都在拉扯,顿时就餐气氛十分热烈!此时人们的情绪进入高潮。其实我们这次吃的是红苕代替山药,味道也更甜,当拔丝红苕一上桌,大家都喊着拔丝山药!拔丝山药!后来念转音了就成了8431。<br>再后来8431成了朋友们在一起聚餐玩耍的代名词!第一次的8431聚会从下午四点多开始,一个小蜂窝煤炉子,一个一尺的小铁锅,两三个盘子碗,只能做一个菜吃一个菜,十几个壮汉一直吃到半夜三更,期间还有学廉哥抑阳顿挫,绘声绘色的,象说评书似地讲着‘一双绣花鞋’的故事,惊喜不断,笑声不断,高兴快乐的不行不行的,每次谈起都会兴奋不已。后来还有两次8431的聚餐。<br>还是王大个提意,吃一次‘烙面’。烙面是关中道上有名的美食能追索到四千年前,始于商末周初,鼎盛于唐,据说周武王寻猎途径礼泉,吃了当地农户家的烙面,感觉特别好吃,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就是一碗热腾腾的面食,随即周武王选定为军队伙食,后来为周朝打下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烙面实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食品,是当今方便面的老祖宗!由于宣传不够,没有人开发,其知名度很小,不敌日本人做的方便面那么铺天盖地,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还好已经有开发商在做了,不止礼泉,其周边的乾县,永寿,彬县,咸阳也都受到影响,甚至西安也有卖的。<br><br>烙面的制作是个很劳人的体力活,和面都是男人的活,把面倒在大面盆中,。徐徐加水用手使劲抓揉,先硬后软,不断加水直到洗出面筋,捞出面筋,面糊不能太稀,静醒一天,上平底锅,用麦笕火最好,舀面糊倒锅里摇匀摊平,略见火色即好,随后摊开晾干,把半干的面饼叠成手掌宽的条,条条摞起用石头压实,第二天放在案板上切细,码放在筐筛中以备食用,放十天半月都不会坏。浇头,也是浇汤,其制作也十分考究,大骨头熬汤,配花椒,大香,桂皮,草果,蔻仁,胡椒,葱,姜,蒜,特制的油泼辣子,一勺子大油,肉臊子,豆腐丁,盐,醋,味精,蒜苗一锅颜色鲜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就做成了,汤一直要热滚着,碗中抓一小撮烙面丝,再放香菜,韭菜,蒜苗,葱花浇一勺煎汤,端上来两三口就得吃完,只吃面不喝汤,大小伙子一次能吃一二十碗,大冬天也能吃的浑身冒汗。<br>这一次的8431还是在轩哥家,还是那口一尺的小锅,还是那个不争气的蜂窝煤炉子,十几个人眼巴巴的瞅着那口锅,后边的人还没吃,前边吃过的人又饿了,都说好吃,就是不过瘾!就是不解馋!这一次又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味觉,食欲神经!8431再一次深印在哥们儿的脑海里。<br>还有一次是吃‘涎水面’,陕西人把口水说成‘鼾水’,所以都说成‘鼾水面’,这是流行在关中西府一带有名的美食,大概有扶风,岐山,凤翔,眉县等,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过三年做满月,上梁烘房的事,都要吃鼾水面,咋一听很不卫生,其实中间有很多讲究,和面用盐碱水,採硬搅软,三醒三揉,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不得断,油泼辣子几瓣蒜。面到肚子头冒汗。浇的汤头和烙面汤锅基本相同,浇汤的程序也一样,只是爛(兰)肉臊子用醋做主料,酸辣出头,讲究个煎,稀,旺,酸,辣,香。汤宽油大,辣子不怕!两个大锅,一个做汤一个下面,小碗中只挑一筷头面条,浇一勺热汤上桌,吃时只用筷子挑起面条,嘴不能挨到筷子不能碰到碗,吸溜一下面到口中,碗里的汤要回倒汤锅里,小伙子一次吃上百碗是平常的事。毕竟吃饭的人啥人都有,尤其是老人孩子那一定是把鼾水弄到碗里,才有了‘鼾水面’这个美名。据说近几年眉县政府曾提倡逢年过事不吃鼾水面,凡待客不吃鼾水面的家庭每一桌政府给补贴几十块钱,随这人们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如今西府一带很难再吃到正宗的‘鼾水面’了。后来经过改良,所有制作程序不变,只是吃完面的汤不再倒回锅里,面条比以前也捞的多了。在那个年月所有的物资匮乏,东西都十分紧张,尤其是食材都得凭票供应,常年四季没有什么油水,所以吃一次好的跟过年似的,那个场面,那个香味能怀念很久,那个8431深深的藏在每个人的心里。<br>惠建荣,2018,4,8,<br><br>浏览3次<br>赞 评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