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落房记

梅花傲雪

<h3>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表灵村的东头,矗立着一座40年的老房子,这就是我的农村老家。 我26岁时正值青春年华,竭力建造了这座当时村里最漂亮的嵌檐房。这里不仅留下了一桩桩建房时的艰苦记忆,也构成了一段难忘的我与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状态。如今66岁的我已过花甲之年,因适应形势和落叶归根的念头将其拆旧建新。虽然我在老宅居住了仅10年光景,但它承载了我父母双亲离世时的悲伤场景;见证了我走出农村迈入城市、从温饱到小康的大半生经历;牵动着我心中一片专属港湾被时代潮流一抹而去般痛舍的情感。 从即日起,我将用心记录下来新房的整个建筑过程,以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特别是全程操持建房的李春常连襟及全家。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梦很美,路很长,走过的都是风景。期盼着明年春天我心中的这座构想的、宜居式的新房入住的一天。<br>  这座旧房1983年春季开始建设</h3> <h3>1984年10月1日搬进居住</h3> <h3>2022年2月27日破拆。看着老屋回想着当初的一幕幕,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那是脑力和体力最负重的10年。忙碌的日子充满着希望与欢乐,但更多记住的是不堪回首的生活的苦。</h3> <h3>1个多小时拆完,1个多小时夷为平地。老屋就是家乡的标志和象征。老屋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浑然消失了,一幅印在心里的烙画却永久保留着。</h3> <h3>新房3月6日挑槽</h3> <h3>3月14日打地基</h3> <h3>3月17日打圈梁</h3> <h3>3月24日填壕回填土全部腾旧换新</h3> <h3>盖房进程暂时停顿了下来,一是因为垫地基的回填土过于湿粘,震轧不实,等待风晒凉干;二是一个盖房班同时承揽了本村5户居民的盖房工程,需要穿插施工。等待也是一种必然与无奈。</h3> <h3>3月29日碾压地基</h3> <h3>4月6日开始砌墙</h3> <h3>4月10日新房主体墙全部完工,同时开建院内厕所、影背、门筒和围墙。没有图纸,仅凭网上搜到的两张照片,门筒和影背的设计与地基结构着实费了番脑子。儿子松涛利用双休日和他姨夫紧紧盯了两天,与当工头的瓦工师傅反复交流,解疑释惑,今天总算地基有了眉目。一个"外行"硬是把照片上的门筒解读出尺寸,画出草图教给"内行"怎么垒墙,苦苦靠失眠想出来的。从理想到现实真不容易。</h3> <h3>4月10日附属设施开始施工。内行人知道,瓦工师傳一怕垒墙角,上下左右必须保持直线;二怕层层铺砖咬茬变化,费脑费工。我家的门筒就属于考验瓦工技术的这一种,看似挺简单,实则有内涵。真难为了两个60多岁、在村里盖了大半辈子房子的领班"大把式"。</h3> <h3>4月12日附属建筑基本完工,明天盖房班"转移阵地"。</h3> <h3>这次施工整整干了7天,接着雇用专业班支盒子。四天后盖房班返回来绑钢筋、筑顶,一天半完工。虽然只有10个年龄在60岁左右的建筑工人,但他们凭多年的建筑经验,干劲十足,配合默契,进度之快超乎想象。等待混凝土凝固的过程盖房班到其他户施工,再回来就需很长时间了。</h3> <h3>4月18日完成筑顶</h3> <h3>按照大单位正规的做法,建筑封顶是应该举行庆祝活动的。农村没有这种封顶仪式,除了每一宗的建筑材料需要即买即结外,建筑封顶后,领班第一次要求给施工人员预结了一次工资款。之后的水电、防水、扣瓦、地暖、门窗等配套施工属于专班专项结算。现代的通讯便捷和信息畅通,减少了多少奔波劳顿之苦。</h3> <h3>5月1日拆除盒子板</h3> <h3>5月6日做屋顶防水,一天完成。今日闻悉盖房班又承接了一户盖房,这样新房落成又将延期。一个班穿插着给6户盖房,按一户施工5天估算,一遭下来就是一个月。盖房班的愿望是天天有活干,常年不停歇,今年干不完明年接着干。而户主却承受了没有期限的消耗战。常言道:盖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房子不能尽快完工,大事就总在心里搁着。</h3> <h3>5月20日下午扣瓦班开始上料施工,5月21日扣瓦完工。</h3> <h3>7月15日盖房班重新回来抹洗施工,前后相隔了近3个月。施工正好赶到了伏天,酷热和阴雨交替,工人们早出工晚收工,错过最热的中午时间。到7月23日下午7点半,9天时间完成了后夹道和屋里墙面抹灰、地面垫层及内墙贴瓷砖。</h3> <h3>7月24日开始贴外墙瓷砖,到8月1日完成了屋内地面、影背、院子内外墙及门筒贴砖扣瓦。</h3> <h3>建造住宅就像娶进门一个新媳妇,有人说好看,有人说不好看;有人夸奖身材,有人夸奖相貌,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满意。千人千面,各有所见。我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各取所长,尽量将其做成精美建筑、顺心工程。执着与操劳并存,欣喜与埋怨交织,是非曲直让时间去化解,性格使然,有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h3> <h3>影背的设计采用现代材料,突破传统色调,按照网上两幅喜欢的样式重新组合,自己因地制宜划出简图,由儿子一天功夫现场督导,与瓦工师傅合作建成了独一无二的作品。我记得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因为独特,所以选择"。</h3> <h3>8月2日开始铺院子今天有两个时间点需要特别提及:早晨5点开始夯实院子,早7点至下午1点人机不停歇地打好院子垫层。现在正值中伏,每天气温都在35至38度,人们在外边呆一会儿都有中暑的感觉。本村亲戚始终在现场形影不离地负责督导,这种倾情的帮助与付出高薪难聘、常人难找。我心里的感激用语言无法表达,绝不是一句感谢所能释怀。</h3> <h3>在此还想提及的是:本村的盖房班人员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50多岁,在如此的高温下如此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常说的"中国最后一代特别能吃苦的人"。</h3> <h3>8月5日泥瓦工程全部完工</h3> <h3>8月25日安装窗户,同时开始室内吊顶装修。</h3> <h3>9月24日安装大门及牌匾</h3> <h3>令人感慨的是,从春到秋,从土建到装修,晚上所有的施工械具和材料都是在原地存放,没有丢失过一件物品。村风之淳朴,民俗之善良,当初种种的担心和忧虑荡然无存,真正体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佳话,人们从生活提高、社会进步中获得了滿滿的安全感。</h3> <h3>40年前纯真岁月。1987年儿子松涛4周岁时在老家居住留影。</h3> <h3>40年后沧海桑田。流逝的是岁月,难忘的是家园,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h3> <h3>告别城市的喧嚣,点燃故乡的烟火,这才是心灵深处常常抵达的地方。</h3> <h3>新房落成后,梦想其能成为我和家人放松心情、怡然自适的清贤雅居;成为兄弟姐妹及后辈人拜谒父母、温馨团聚的家;成为梅氏一族落叶归根、安放心灵的地方。</h3> <h3><br>无论人们走多远,血脉相依的故土都不应该被忘记。我们惟愿走出去的人,无论走了多久、多远,都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此刻,我又想起了妹妹建华从鹿泉铜冶水泥厂回家带了照相机,给父母、妻儿摄影留念;想起了弟弟建军从塔元庄复读高中回家,上学走时妈妈给他带的炒咸菜;想起了儿子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完成了小学学业;想起了女儿的小生命从这里开始,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和超生的忧心;想起了曾经同檐下的一大家,结婚分离衍生出了若干个小家 ⋯⋯希望有一天,新家来相聚!</h3> <h3> 摄影/操建/梅松涛 制篇/撰文/梅建平 2022年10月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