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久闻富厚堂的大名,因屡屡不凑巧未能一睹尊容。春节期间一天,我有幸和家人朋友到衡阳大三湘一趟,返程的路上临时起意,遂绕路登临拜访。</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故居,位于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双峰民国时期曾隶属湘乡县,故有人说曾国藩是湘乡人士,亦不为过。双峰地处湖南腹部,湘中多豪杰,自古便是出大人物、大文豪的地方。富厚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省内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民居之一。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整个建筑由半月塘、门楼、前后进主楼、求阙馆、归朴斋、艺芳馆及咸丰七年曾国藩在家亲自修建的思云馆等组成,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疏朗,朴实庄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座乡间侯府”。</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之名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曾国藩素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的日记中写到“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七千串之多”,这是“富厚堂”名字的最早记载。曾宝荪在《我的家世》中诠释取名由来时说:“我家世居湘乡荷塘乡,地名富圫,我们的住宅,名富厚堂,据说是惠敏公照《汉书功臣表》中,关于列侯记有富厚如之之语,故以富厚二字为堂名”。曾国藩拜相封侯,取“富厚”之意名其堂,即示意自己所盖的是“侯府”之宅,大门前悬挂有“毅勇侯第”金字匾。我绕过荷叶塘,跨进宅西门,踏着青石板,来到正门前,很奇怪“毅勇侯第”匾不是悬梁也不是横挂,竟以非常倾斜的角度成竖排悬挂着,仿佛要压到游人的头顶上,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p><p class="ql-block"> 跨过正门槛,映入眼帘的是非常开阔的草坪,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想必集合团练演习有充分的操练空间。拾阶而上,“富厚堂”三字牌匾赫然在目,字体工整稳重,点撇勾捺,极蕴功底。据说这是后人从曾国藩日记中选取三字手书拼凑而成,但我觉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特别是厚字左边那一撇,就像一个粗壮的辣椒。湘人嗜辣,这是否寓意着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吃了辣椒后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呢?</p><p class="ql-block"> 进入堂内,“太子太保”“勋高柱石”“笃亲锡祜”“忠厚培心”等一块块古香古色、字体端正的牌匾高悬着,似乎向游客传递着这座占地恢宏的宅院主人学富五车、博闻强识、著作等身以及战绩显赫的信息,述说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封建没落朝代,一个乡间绅士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湘军统帅并被朝廷重用,进而占领南京、剿灭太平天国的奋斗历程。飞檐翘角,雕花木窗,太师座椅,藏书阁楼,目之所及,全然古朴装饰。还有马厩、老井、厨房,以及天井里的青苔,空气中似乎流淌着的晚清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容矍铄的长褂绅士手捧着线装书,皓首穷经,秉烛夜读,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蹙额思索。他的思绪,他的视野,他的灵魂,早已飞出了这个湘中小山村,飞向两湖,飞向朝廷,飞向海国,他满身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一辈子的为国之心、勤政为民,自信笃实,昭然若揭。</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国人偶像级的历史人物,但没有人一出身就出类拔萃。“完人”一般的曾国藩小时候天资禀赋并不优秀,甚至有点愚笨,连起码的文章都背不完整。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着,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一天晚上,他照样挑灯背诵一篇文章,一个潜入屋檐下的小偷等得不耐烦了,跳将出来大声说:“你这个水平还读什么书?”小偷流利地背诵完文章后扬长而去。自此曾国藩痛下决心,继续苦读,同时总结经验,积蓄力量,相信勤能补拙,铁棒也能磨成针。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曾国藩最终成功了,“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p><p class="ql-block">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八个字是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家训。他认为,无论盛世还是乱世,家境贫寒还是富裕,只要守住这八字,就不失为受人尊敬的人家。曾氏家训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家族后辈,以及当地的父老乡亲。时至今日,曾家后代杰出人士遍布全球,地方贤达能人辈出,这不仅有目共睹,也是曾氏引以为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无慢室,我信步来到富厚堂一隅,“无慢”啥意思呢?原来此非快慢之意,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到:“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着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曾国藩力戒怠慢,故用“无慢”一词作书斋名。同治十一年,其长子曾纪泽将“无慢室”蓝底金字木匾悬挂于书房上端,时刻警醒着后人自省自警自立,不怠慢、不傲慢、不自满。</p><p class="ql-block">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曾国藩高度评价,其实毛主席小时候曾到湘乡东山高小读书,离曾国藩家不太远,而且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也是湘乡人,所以他从小就听着曾国藩的故事长大。曾国藩治学为人、带兵做事、耕读家风,以及“打落牙齿和血吞”骡子性格,确实令人敬佩,但晚年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办理“天津教案”,毁誉不一,后人应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p><p class="ql-block"> 千秋功罪,自有公论。步出富厚堂,我深呼吸了一口从荷塘飘过来的新鲜空气。柳芽吐绿,游人如织,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景,而我试图读懂曾国藩的家世家教家风,实乃不自量力,贻笑方家,赘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3年2月5日,改于3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