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苍翠的冶力关山野) 黎明,山林里还是风冷气清,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我们钻出了提前到达香子沟原始森林景区的面包车,活动了一下手脚,开始从圆满嘛尼(藏区佛教地名,意为刻满圆满功德经文的石山)登山。这里距冶力关大约十八公里,在群山峡谷的东南。 苍松翠柏、红桦,高大直立,长满了头天雨后湿漉漉的原始森林。虽然是夏末,高山林区的清晨,还是砭骨的清冷。好在大家带了外衣,又赶忙吃了点早点增加热量,三三两两,分组进入了林区。石阶路幽暗湿滑,黑幽幽的林木深处,是满地的原始植被,天渐凉了,好动的四妹和学植物的妻子发现了林中的鲜蘑菇,感兴趣地踅到林木深处,欢喜地忙碌起来。其实,原始森林靠下坡的一面,已被绿色铁丝网墙设置了隔离带。较为安全的上坡一面,隔离网较远,猎奇、访鲜、采撷,均可无碍。我虽然在乡间常食用蘑菇,但是对山林中的蘑菇却没有把握,除了笃信那鸡腿蘑菇以外,也分辨不清毒蘑菇的特征。只是后续登山的一位当地工作的妇女,告诉采撷者们,颜色鲜丽,色泽不一的蘑菇要谨防,朴实无华的蘑菇大都无毒,于是伊们忙碌了起来,尽享那山林里的野趣。 (香子沟原始森林) 渐升渐高,一抹朝阳从东方投入林中,一片绿叶闪烁出明丽的光芒。空气清新潮湿,荡涤着心扉,使人神清气爽。林中便道出现了一座迎向朝旭的亭台,亭翼一角,沐浴着霞光,构成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攀过亭台,山路大致平缓,起伏不大,石阶路变成了水泥预制板便道,将起伏坎窝、断涧、斜坡,由支架撑起一道基本平直的路。林木更密,枝叶间洒下斑斑光点,使蒙络摇缀的绿变幻着色彩,光与影,朦胧,迷离、转而明艳。鸟儿在林中鸣啭,空谷传来了幽幽的乐音。儿子用MP5录制着鸟音,妻子告诉他,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你应该有意识地录制大自然的乐音,将它们积累起来,筛选、提纯,将来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创作素材和音响资料。九零后的儿子缺少这样的灵感和意识,只是凭一时的兴趣,随意而任性地采撷着自然的恩赐,听懂了我们的话,但也未必会执着地这么去做。我却想起了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诗。此情此景,雨后的清晨山林,就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境界,使光、影、声、色几相交汇,让原始森林充满了生机。 (听涛亭) 路南相对平旷处,出现了一组相对的栈道相连的原木台榭,其布局大致为藏传佛教的祭坛。从这里前行不久,眼前一块笼荫中的平滑巨石,上部投下晨旭的光影,光影下,巨石中央,一个大大的“佛”字。在这藏传佛教成为藏民生活不可分割的文化内涵的地域,林中常出现礼佛石,只是寻常罢了。 山林又升高了,高大浓郁的林木两两相对,前后尾随,相互攀比,争高直指,在朝阳明丽的光影下,在林中构成了一道道景观。满地的蕨菜、蘑菇、鹿角菜、山珍,在幽深的不可知其所以的密林里。预制板路变成了栈道,逶迤攀升,向林海中延伸,直至云霞中的高峰。路北,出现了一条岔路。我已预先从司机嘴里知道,除非时间充裕,否则不可岔向歧路。于是,打消了前去鹿苑、狼窝探幽访奇的念头,稍事休憩,等齐了采摘蘑菇的妻子和四妹,帮她们提着丰硕的收获,追赶着前行的亲友们,向山巅攀去。这里,是圆满嘛尼和吉祥嘛尼林区的分界,也是这段景区的最高点。 山林因为向着东方,比较的敞亮了。光晕投射在林中的石板道上,在一株株高大的油松景观间,构成了一道道明暗相间而幽邃深远的意境。林中突兀耸立的岩石,被苔藓包围,阳光透过林间的间隙,如舞台上的聚光灯投影在岩石上,层次披拂的树枝,袅袅娜娜的草茎,和墨绿的苔藓上的光晕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平台,优雅而别致,温馨而又迷蒙,也是摄影构图的上选。亲友们拉开了距离,尽兴歆享着密林梦幻的早晨,山林里不时传来喁喁的话音,而路边,山涧,开始出现了大片的苔藓,绿茸茸的,鲜活鲜活,无比妩媚秀妍,映射着阳光,千姿百态,让人心境荡漾,眼花缭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林中,复照青苔上”。我忽然想起了王维的《鹿柴》,此刻完全明白了诗人描绘的意境。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神之笔,和眼前何其相似。 继续向前,眼前是高低错落的岩石和岩石上傲岸挺立的松柏。但整个岩石区却是高原草甸的苔藓景观。起伏逶迤,攀龙附凤,竞妍斗奇,嫣然竞秀。穿行在苔藓、岩石、林木间,就象穿行在锦绣图案构成的绿海间。九寨沟,没有这样耀人眼目的绿装点的苔藓世界;黄龙,也没有这样风格特异的高原林区景观;我曾经惊叹过的互助南门峡的原始森林,也未曾有这样的妆扮。我思索着自己到过的名山胜水,虽然景致各异,各有千秋,但如此炫目而绚烂的苔藓,如此广大的无边的浮雕版的鲜活的绿构成的意象,却绝无仅有,就在冶力关的原始森林里。去过三山五岳,俄罗斯、韩国、新马泰和英伦的四妹惊叹着,广西巴马风光特异,森林茂密,得天独厚,也没有如此千娇百媚的苔藓。她打算翌年再次来到这里,在原始森林林区觅一处农家乐,做长久的休憩优游。 山路渐渐下降,听到了訇訇的水声。从一处高耸而曲折的阶梯下来,我们看见了山谷,也看见了近在眼前的悬泉和山谷间的流水。一道石板桥,左侧,渗着流泉的长满苔藓的湿漉漉的岩壁;右侧,一块镜面似的岩石,岩石后映衬着阳光的飞瀑和耀眼的迷人的绿——那也是苔藓的天地,不过披拂着朝阳。 穿过十几米长的一道小石峡,经过了一段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在绿树葳蕤和潺潺的水声中,我们走到了九叠瀑,清流回荡,喧嚣震天,迭次下降,百步九折,构成了一道靓丽的水上景观。围栏下,岩石丛正对着一道瀑布,匹练悬挂,清潆飞溅,别样景致,荡人心胸。阳光少了遮挡,正对着瀑布,使她熠熠生辉。亲友们蹲在水边,或闲适自然地伫立在水波中的岩石上。虽然树影婆娑,在他们身上、脸上投下了暗影,我还是按动快门,为他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一道小桥,优雅而恰到好处的横在溪涧上,对岸是一处沐浴着阳光的清幽的树林。岸这畔,青石道路绕过第二道瀑布下行,通向一处平台上的廊亭,那里,供奉着九转经轮,所谓转法轮,辟邪祈福,歆享太平。我们荡悠悠地蹀躞着,走向了经纶亭,那里就是吉祥嘛尼。 凭栏回视,来路上层叠的高山,苍翠蓊郁,杳不知其所之。九叠瀑从山涧奔来,跌宕跳跃,泠泠涔涔,穿过经纶亭前的公路,依然向东泻去,一层层,一迭迭落差下去,直到汇入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我走下经纶厅,从石径路走出密林,过了公路桥,来到九叠瀑对岸的幽林,阳光下澈,光影斑驳,幽林荡着清新的气息和湿漉漉的水汽,静谧安宁,让人不醉心自醉。所谓:“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唐·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此其情也…… 接我们下山的汽车来了,原始森林留在了身后,留在了永远的记忆里…… 山岭栈道 小桥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