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并没有做“后土祠”的功课,原本想去运城,筹划从陕西洽川浮桥渡黄河时,在地图上发现距离山西渡口不远有个叫“后土祠”的4A级景区,于是万荣县“后土祠”成为进入山西地界的第一个落脚地。<div><br>进入“后土祠”,才逐渐了解到这是一处中国古代官方祭祀土地的地方,之前我并没有关于“后土”的概念,直到要写这篇小文,翻查资料,才慢慢厘清“后土”以及“后土祠”的前世今生。</div><div><br>古人对天、地有原始崇拜,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当发生自然现象时,首先归咎于天,认为是天神在起作用,陕西淳化县甘泉宫遗址中的通天台就是祭祀和接引天神的地方。</div><div><br>除了崇拜天,古人还崇拜土地,因为土地可以带给人们生活所需。当时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崇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地就像天一样不可捉摸,变幻莫测,于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敬,就有了“皇天后土”的称谓。对于天、地的敬畏,就塑造出天神、地祇加以祭祀。</div><div><br>神祇本来是没有性别的,但古人造神总会依据人类特征去崇拜,所谓的“皇天后土”,就是按照人类社会特征赋予了神祇性别,民间将土地神祇称为“后土娘娘”。</div><div><br>但中国古人对土地神祇的崇拜是在演变的,对神祇的性别赋予也不一致,民间常常称“土地爷”、“土地公公”,田间地头的土地小庙,祭祀的也是“土地爷”。《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土地爷”的称呼就变成“土地老儿”,透露出戏谑和不敬。</div><div><br>“后土”被奉为神祇,当在更早的远古时代;“后土”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当在周朝后期。至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祭祀“后土”,应当是没有统一的。</div><div><br>直到汉武帝时期,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那会儿叫河东汾阴县,在黄河附近发现一个宝鼎,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身边有个汾阴籍的道士,撺掇着皇上搞迎鼎仪式,就连国号都变为“元鼎”。过了二年,太史令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建议在汾阴发现宝鼎的地方设祠祭祀“后土”。</div><div><br>司马谈为什么建议在汾阴祭祀“后土”呢?看看地图就明白了,司马谈是陕西韩城芝川镇高门村人,当时韩城叫夏阳,与山西汾阴故城隔河相望,有渡口相通,两地直线距离约10公里,司马谈当时怎么考虑的,史书并不会记载。<br></div>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汾阴后土祠正式建庙始于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div><br>另据《史纪·孝武本纪》和《资治通鉴》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改庙为祠。<br></div> 现存后土祠中的《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石》,再现了北宋时期万荣汾阴后土祠的鼎盛。宋真宗在祭祀前一年,征5000人,按汴京皇宫标准扩建了后土祠,祠庙建成后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面积999亩,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宋真宗在此见“荣光幂河”之祥瑞,遂改宝鼎县为荣河县。<div><br>据《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说法,北京故宫在建筑布局和技法上,继承了万荣汾阴后土祠的建筑特点。<br></div> 《史纪·孝武本纪》写道“立后土祠汾阴脽[shuí]上”,什么是“脽”呢?隋唐的颜师古批注:“以形高起,如人尻[kāo]脽也”。脽,就是尻,臀部。意思是“后土祠”立于一块像巨灵坐过的地块上,这地块高高隆起,汾河与黄河在这里交汇。<div><br>今天再看这块地貌,已找不到古人形容的“脽”状,千年来黄河无数次像鲤鱼一样来回摆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脽上”已无原貌,当年的“后土祠”更是被冲刷的归入东海。</div><div><br>后土祠最初在汉代的规模已不可考,经历代修葺扩展,至宋代达到祠庙之冠,在石碑上留下当年的盛景。</div><div><br>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冲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择地迁建,明代迁建的后土祠没有发现史料记载。后土祠在明代以前是皇家祭祀圣地,明代以后属民间祭祀的庙宇。</div><div><br>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黄河决口,后土祠建筑荡然无存。</div><div><br>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荣河知县戴儒珍将此祠移迁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就是现在的后土祠。目前我们看到的后土祠距今才一百五十年。前两处“后土祠”的遗址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迷,留待考古学者研究发掘。</div><div><br>后土的一再退让,也躲不过河伯的进犯,后土祠先后建了三次,才让后人记住了后土。<br></div> 今日的后土祠,坐北朝南,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div><br>走上高高的台阶,首先见到的是面阔三间的山门,山门两侧有东西偏门,东偏门谓“麟趾呈祥”,传说贵子降生皆由后土娘娘遣瑞兽麒麟相送;西偏门谓“螽斯衍庆”,寓意多子多福。平时只开东偏门,从两个偏门的门额内容看,验证了新建的后土祠已成为民间的祭祀场所,与民间祈福送子有关,而与官方的土地祭祀渐行渐远。<br></div> 从东偏门进入,发现山门的背面是戏台,山门与戏台建筑一体两用。外面看是山门,山门一开,通道将戏台分为两半。戏台面北,演戏时,将两个戏台用木板连接起来,就组成一个完整戏台。这种戏台形式在解州关帝庙的雉门见过。<div><br>这种戏台形式也叫“过路戏台”,每逢庙会,台上唱戏,台下过人。为此戏台两侧有联:</div><div><br><b>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br>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b></div><div><b><br></b>对联内容很有意思,演员着华服在台上载歌载舞,行人悠闲地从台下且行且停,让人顿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div><div><br>过路戏台所在的第一进院子,面积适中,东侧有钟楼,西侧有鼓楼,北侧是叫“品序台”的单檐硬山顶建筑,建筑物中间有约1.6米宽的通道将前后两进院子联系起来。<br></div> 穿过通道来到第二进院子,转过身来才发现这个通道两边又是两座戏台,两座戏台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屋脊相连。<div><br>东戏台叫“道家台”,台侧有联:</div><div><br><b>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br>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b></div><div><b><br></b>西戏台叫“佛家台”,台侧有联:</div><div><br><b>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br>画中人人中画予意云何</b></div><div><b><br></b>“佛家台”的后檐柱上还有一副对联:</div><div><br><b>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br>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b></div><div><b><br></b>东有“道家台”,西有“佛家台”,我想前面的山门戏台一定是“儒家台”了!虽然没有这样命名。</div><div><br>代表儒释道三家的三座戏台呈“品”字型分布在后土祠的前院,构成中国祠庙中独一无二的戏台分布建筑格局,这也是后土祠中最为珍贵的内容之一。据说每年的庙会举办期间,三座戏台会同时上演蒲剧、秦腔和豫剧,来自黄河流域晋陕豫三地的人民蜂拥至此,祭拜后土娘娘,求子祈福。后土祠是不同文化形式的汇集地,也是同种文化的聚焦点,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包容与融合。<br></div> 两座戏台的对面是献殿和正殿,两座殿相距很近,中间用享亭联系起来,都处在后土祠的中轴线上。<div><br>献殿采用硬山顶建筑,正殿采用悬山顶建筑,均为民间建筑形式,规格不高。但正殿檐下的雀替却十分精美,镂空的木雕三至四层,木刻的人物、牲畜、建筑、花叶等生动地反映了生产和生活场景。</div><div><br>正殿外的石雕柱础更是精美绝伦,分三层雕刻,瑞兽环周,立体感很强。</div><div><br>正殿内正中供奉后土娘娘,西奉施药娘娘,东奉送子娘娘,其实两边的娘娘都是后土娘娘的化身。<br></div> 从正殿侧面绕行殿后,眼前豁然开阔,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矗立眼前——秋风楼。<div><br>秋风楼是后土祠最为抢眼的地标建筑,高32.6米,三层,十字歇山顶,与黄河对岸的韩城司马迁祠隔河相对。</div><div><br>秋风楼大门关闭,无法进入,从外面看,主楼是砖砌筑,外包木廊、木柱和飞檐,木作的基础落在16米见方的砖石台基之上,台基南面开门。秋风楼的一、二层,四面正中位置各建造一座十字歇山式小楼阁,俗称龟须座,增加了挑檐的曲折感,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显得更加古朴与丰富。</div><div><br>走近秋风楼,才发现楼下东西方向有条通道,通道从秋风楼下贯通,向西直通黄河边,向东通往附近的村庄。</div><div><br>走下通道,有碑曰“张仪古道”。张仪是谁?公元前三百多年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的家乡在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距离秋风楼直线距离约20公里。战国时期魏国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自汾河和黄河交汇处的庙前渡口过黄河,经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直奔秦国效力。2300多年前张仪可能行走过这里,故称“张仪古道”。此说已不可考,信之。</div><div><br>这条通道还发生过一件历史事件却是真实的。1937年秋季,八路军三大主力在陕西三原誓师,朱德、邓小平、贺龙、刘伯承等先后从陕西韩城县芝川镇渡口登船,东渡黄河,在山西庙前渡口上岸,沿张仪古道穿过秋风楼,北上太行创建根据地,掀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恢弘篇章。</div><div><br>秋风楼东西两面,在“张仪古道”上方各雕刻横匾,西曰“望秦”,东曰“瞻鲁”。目前看到的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已变窄,可能是为了保护秋风楼,刻意将楼下的通道封堵起来,只留一个窄窄的人行通道。<br></div> 夕阳下,沿着“张仪古道”穿过了秋风楼下仅容一人通行的甬道,在西斜的最后一抹阳光下,绕着秋风楼久久不愿离去,努力去想象当年汉武大帝写下《秋风辞》的情景:<div><br><b>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br>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br>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br>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br>少壮几时兮奈老何!</b><br><br>此时,偌大的后土祠只剩下我们两个游客,工作人员骑车过来清场,让我们沿原路赶紧出门。临出门时,工作人员告诉我,阴历三月十八有盛大庙会,届时非常热闹,欢迎再来。</div><div><br>庙会,汇人间百态,展百姓生活。黄土高原与黄河流域的庙会是什么样子?河东与河西的庙会又有什么不同?我刚刚游历了寂静的后土祠,还要不要再来看看喧闹的庙会?纠结中……<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