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大电讯时代的今天,无论如何,你得保证不时的读几本纸质书。</b></p><p class="ql-block"><b> 坐在书桌前正襟危坐的读书,那是最好;时间或长或短,任凭自己定夺。夏日的午后捧一本名著,安安静静地读上一会儿,内心似乎就会流淌过一阵清凉;冬天夜晚的台灯下如果有书的陪伴,也许你能感到毛茸茸的温暖。这就是纸质书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b></p><p class="ql-block"><b>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会认真的作出回答,书中岂止有屋有玉,简直是气象万千哪。</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如果把读书作为任务来完成,就像必须要完成的语文作业一般,那么不仅享受不到快乐,反而会味同嚼蜡。</b></p><p class="ql-block"><b> 读书最佳时间还是在临睡前,枕头旁,随便翻翻的那几页,那一刻啊。带着书中的细节进入梦乡,更多的时候,还是书本掉在地上惊醒了你的梦乡,那时那节,真正的才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呢。人生天地间,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是需要有几本书来“垫垫底”的,垫底的那几本书肯定是你的至爱。</b></p><p class="ql-block"><b> 我的枕头放得最多的是无删节本《白鹿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还有毛批本《三国》和脂批本《红楼梦》,从记事起一直到今天。</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读书最好就是无要求无标准的个人自悟,也就是闲读书,读闲书。见仁见智各随其便,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最好。</b></p><p class="ql-block"><b> 品读《红楼梦》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作为读者的我只不过是站在某个角度,在某个时间去思考些许内涵。它决不独属于哪一个人,却是属于每一个人。</b></p><p class="ql-block"><b> 这一切,正如宝哥哥那句“可知以后也只能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开始接触《红楼梦》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前边是我们家的大树园子,树园子南边是生产队的烤烟炉。看烟炉的有一个是我的三叔,三叔经常拿几页书去熬夜,烤烟开大火的时候,人是不能睡觉的,不时的看着炉内的温度表,加碳催火。空里,就指着那几页书陪伴。毫无疑问,这些散装的《红楼梦》就成了白天我们几个小孩儿最好的精神食粮。</b></p><p class="ql-block"><b> 初次“浏览”时,有三之一的字不认得,超过一半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多亏三叔是老三届,我就问他。那年我还没上一年级呢,就这样“卡卡拌拌”读到天冷。不烤烟了,一般人家来信,一般的语录本,我就能高声朗读下来了。据今天科学推算,那时的我就能认识三千字,一直到今天,我也就认识三千字啊。呵呵……</b></p> <p class="ql-block"><b> 从第一次读到“活页书”,到今天,我的床头书仍然是故意拆开来的活页本,为啥?轻快好拿方便阅读呗。</b></p><p class="ql-block"><b> 其实,那年头儿,我根本不知道书里讲了个啥,我也并不在意其中的故事情节的连续,就是把它当成百科全书来读。刚开始读的,连顺序都没有,三叔拿去了几页,我就读几页。连续不连续,我肯定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直到大后来,我又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才知道,这是从一个似有似无的神话传说,到一个封建家庭的没落的故事;至于思想性艺术性,我也不懂,到今天我也不想知道。书里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所叙述的生活环境:我要是生活在大观园里,该多好。</b></p><p class="ql-block"><b> 就这样,一边想象着书中描绘的场景,仿佛自己也漫步在花木繁茂的大观园里了。一会儿,穿过“曲径通幽”,顺着“沁芳溪”,走进“有凤来仪”;随便一望,不经意间便可以瞧见那窗前的“千竿翠竹”。就这样,我品味着书中的各色生活,乐而不疲地读着红楼。</b></p> <p class="ql-block"><b>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刚刚恢复高考才三四年时间,除了那些散装的《红楼》,没有一点儿课外书。</b></p><p class="ql-block"><b> 奇怪的是,班主任刘老师竟然把我安排到特殊班里,高一参加高考。散装书肯定没收了,学习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其他课外书也成了一种奢侈。我几乎淡忘了和文学的一切,文学被压缩成了无数的无聊的字音选择或是别扭的句子改错。机械刷题做阅读理解,让我的思绪变得僵硬而没有灵感。</b></p><p class="ql-block"><b> 过了年,一开春,总复习开始了。在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时候,我还是重温了一遍那散装《红楼梦》的感觉。这一次的我,终究是被名师严师带着思考啊,细细地思考了其中的诗词部分。</b></p><p class="ql-block"><b> 当我读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念到“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时候,题后解答,我写了曹雪芹的情思,有陶渊明的感觉,让人称奇、拍案,不得不充满敬意。还得到刘老师和其他阅卷老师的高度赞赏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大学里,那是自由的天地。可惜了我一个理科生,我的书桌上立着的课外书中就有《红楼梦》。</b></p><p class="ql-block"><b> 至今,我还是能回想起那份难得的真心真意。宝哥哥的心是广博的:可以为袭人留下一碗酥酪;也能为博得晴雯一笑而把自己心爱的扇子给她,让她耍耍“小姐脾气”;平儿受了气,宝玉去帮着理妆;林妹妹把他逼急了,他却只会说三个字:你放心……一幕幕场景,上演着不同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比单纯地注重故事情节更接近对艺术的欣赏吧。</b></p><p class="ql-block"><b> 文字的熏染发酵在某个飘有烟雨的夜里,会让人斜躺在床上,映着微黄的灯光,想到这么一句诗: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b></p> <p class="ql-block"><b> 张爱玲曾谈到人生的三大憾事:一、鲥鱼多刺;二、海棠无香;三、红楼梦未完。确实,在文学的圣殿里,《红楼梦》是一部读不完、读不厌的书。除了可以读出书中包含的诗意,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拥有些许的亲近自然的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种美感在文学和绘画的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同看着梵高的向日葵,虽然距离那个勾勾画画的下午已经很远很远,但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嗅见阳光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癸卯二月下澣.晒太阳看梵高.心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