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沈丘,周口市治下的一个县。从宁洛高速公路下来,就发现了一尊高大的石头塑像。身上衣衫,束发头冠,一副中原古人装扮。看过才知道是编撰《千字文》的大文人周兴嗣。</p> <p class="ql-block">周兴嗣是南北朝跨越了齐国和梁国两个朝代的人,出生地是江南的当涂,13岁识游学于南齐的首都建康(今南京)与当涂之间,为官致仕也是湖南的桂阳郡丞(即副职)。公元402年,萧衍篡权,代齐建梁后,他的文采得到梁武帝萧衍的赏识,遂著有《千字文》这一沿用千年的中华蒙学之通用教材。按说,这个周兴嗣从来没有到过沈丘,怎么会被这里的民众推崇备至呢?</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周老夫子虽然是江南人,他的祖先却是在“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时,由河南逃难到当涂的中原士人。有《梁书 周兴嗣传》为证:“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人”。也就是,他的祖先是河南陈郡的项地人。</p> <p class="ql-block">于是,沈丘县就考证出,这个“项地”,并不是现在的河南省项城,而是在沈丘。于是,就有了周兴嗣是沈丘人这一说。</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永嘉之乱,岁在西晋时的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而这个周兴嗣的生卒年份据考证是公元469-521年。也就是说,这个周兴嗣的家族早在150年前就因逃难迁徙到江南的当涂县。按照通行的25年为一代的计算方法,这个周兴嗣充其量只能说他的祖上是河南人,他本人则和这个祖籍并没有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就像已经在山东定陶经商聚财的范蠡也会被想象是在无锡的五里湖上与比他小了几十岁的西施泛舟调情一样,远在安徽当涂的周兴嗣和他在建康(南京)皇帝梁武帝的命令下将王羲之的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撰成有韵诵读的《千字文》,同样也可以成为河南沈丘县的品牌。</p> <p class="ql-block">同时,“陈郡项人”也被考证成了“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于是,这个《千字文》的编撰文人又和他老家的大槐树牵上了联系。这样,规模宏大的“千字文广场”就名正言顺地坐落在规模更加宏大的“中华槐园”里了。不过,别的园林不同,生长在槐园里的大大小小的槐树,不论巨大到胸径在50厘米以上还是纤细到胸径不到15厘米的槐树,几乎都是从远处移植来的。由衷的为园林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点个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