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代剧,是近年频频见于媒体的一个词。到底什么是年代剧,似乎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个人的看法,称为年代剧的,应该是生动表现某个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内容富于时代质感,紧扣人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浮沉。</p><p class="ql-block">欧洲电影似乎没有年代剧的说法,制作上也没有年代剧的类型。用我们的年代剧概念去套,颇有佳作。我觉得,这些影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多年前拍摄的当代影片,数十年过去,如今看来,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观念宛在眼前,大体类似我们的老电影。比如欧洲的新浪潮影片,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片如《八部半》、《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点钟》等。另一种是拉开时间距离,拍摄多年前的题材,用今天的视角去观照历史,或题材跨越的历史时段较长,比如《天堂电影院》、《风吹麦浪》、《威尼斯的早晨》、《光荣岁月》、《灿烂人生》、《永恒时刻》等。</p><p class="ql-block">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老电影,这部1960年出品的影片,应该属于第一类的年代剧。影片的片名本身就有反讽的味道,什么叫甜蜜的生活?那明明是彻头彻尾的醉生梦死,是华丽场面和奢靡空虚生活的堆砌。</p><p class="ql-block">影片以记者马鲁吉罗的活动为经,以若干生活场景为纬,编织成意大利五十年代社会生活的欢场百态图。马鲁吉罗为捕捉娱乐新闻,夜夜笙歌,流连于所谓上流社会的各类聚会,有电影明星的欢迎酒会、有俱乐部的舞会、有社会名流极尽奢华的家庭聚会......。衣香鬓影、觥筹交错、摆谱设局、打情骂俏......不一而足。影片甫一问世,舆论哗然,遭到道德沦丧的抨击,被指以华美铺排宣扬了有悖传统道德的生活方式和趣味。这些指责恰恰为影片作了宣传,这部戏名声大噪,直到摘取戛纳金棕榈奖。</p><p class="ql-block">如今看这部影片,感受到战后欧洲经济复兴时期的气息扑面而来。与经济复兴的繁荣相比,社会思想却处于彷徨无着的境地。保守的社会观念包括性观念在内,正受到新思潮、新观念的强力冲击和挑衅。费里尼发声在先,七八十年代现代资产阶级文化整合社会在后。自六七十年代之后,欧洲传统贵族文化趣味和老左派的文化观念渐渐消歇 ,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一统天下。欧洲社会渐渐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形态,个性解放、消费主义和欲望表达在文化产品中变得天经地义。</p><p class="ql-block">影片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很高水平。影片的画面极其精美,作为一部黑白片,黑、灰、白的色度运用非常考究。画面精致匀称、声音干净透亮,这与新浪潮纪实风格的影像系统大相径庭。其中若干片段,比如马鲁吉罗与傻白甜女明星深夜在罗马街头喷水池相拥起舞,都堪称美轮美奂。费里尼刻意追求一种古典的美学风格,精致优雅的外在,恰恰反衬出上流社会精神的空虚和虚伪。</p><p class="ql-block">影片有若干个生活场景,最出彩的其实不是那些精致考究的夜生活,而是郊外圣母显形的大场面。一男一女两个孩童,声称能看到圣母显形,成千上万的信众闻声而至,孩子的手指向哪里,信众就涌向哪里,明明什么都看不到,却一个个精神极度亢奋,呼天抢地、痛哭流涕。当孩子指向一棵树,那棵树眨眼之间就被信众撕掳个精光,谁都想沾一点圣宠。这场戏极其出色,充分显示了费里尼驾驭大场面的功力,人们像打着旋涡的浊流在滚动,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画面极富震撼力。宗教狂热,其实就是人类精神集体亢奋的一种类型。人类精神集体亢奋,在二十世纪有几次大爆发,最后都导致大悲剧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电影《甜蜜的生活》剧照</p> <p class="ql-block">第二类型的年代剧由于时间的距离,创作者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拍得更加沉着从容,带有反思的色彩。有几部影片我认为是极其出色的。先来说《风吹麦浪》,这是一部正面反映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影片,光是这个题材,制片方的勇气就令人尊敬。</p><p class="ql-block">大英帝国对爱尔兰的攫取压榨、对爱尔兰人的歧视奴役,点燃了爱尔兰人的怒火,他们的奋起印证了那句名言,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p><p class="ql-block">爱尔兰的乡村多么美好,风吹麦浪如金色波涛起伏,但乡村的平静被暴力运动打破了。一群群热血青年走出家门,拿起枪杆与大英帝国军队对垒,田园牧歌远去,硝烟弥漫。在这群像中,有一对兄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从并肩作战到分道扬镳的经历令人慨叹。是为了社会秩序与当局妥协还是不计后果抵抗到底?独立运动从分化到分裂到曾经的兄弟刀枪相见,最后的局面是主张与当局妥协的哥哥亲手处决了坚决抵抗到底的弟弟。</p><p class="ql-block">看到大英帝国军队报复性屠戮村民,我对爱尔兰人的愤怒和悲情有了更多的理解。血淋淋的场面不仅有大英帝国军队对无辜平民的杀害,还有自己人之间的相残。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两场处决:</p><p class="ql-block">一是对告密者的处决,被处决的男孩是游击队战士们从小玩到大的同伴,一个羞怯木讷的小伙子。他出于恐惧出卖了情报,被昔日的小伙伴处决。小伙子被押到山坡上,神情依然腼腆木讷,呆滞的目光、喃喃的自语,令人生怜。人们处决昔日的小伙伴,就像杀死一头牲口,毫不顾惜,干脆利落。</p><p class="ql-block">最惊心动魄的是哥哥亲手处决弟弟。被温和派抓获的弟弟拒绝投降,被押上了刑场。影片不动声色,有条不紊地拍摄了行刑的全过程。弟弟被押了上来,虽然面色蒼白嘴唇紧抿,但腰背挺直步履从容,保持着最后的尊严。弟弟拒绝最后的机会,被反绑到柱子上,这时影片轮番给了兄弟俩特写镜头,弟弟僵硬神态掩盖下的恐惧、哥哥冷酷面容掩盖下的战栗,展露无遗。昔日的伙伴下不去手,哥哥亲自扣动了扳机。在弟弟颓然倒下的一刻,哥哥冲上前去,抱住弟弟血淋淋的身体痛哭失声。这个场面,真是不胜其悲!</p><p class="ql-block">政治斗争和战争这具巨大的绞肉机吞噬了多少青春生命!</p><p class="ql-block">这部影片获得了金棕榈奖。导演在致辞时说: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想,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这真相大约就是被界定为恐怖组织的爱尔兰共和军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电影《风吹麦浪》剧照</p> <p class="ql-block">欧洲电影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弱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被遮蔽的历史的发掘和还原。体现这一勇气的还有一部佳片,那就是法国、比利时、阿尔及利亚合拍的影片《光荣岁月》。影片拂去历史的尘埃,让人们看到被忽略的一段历史、被掩盖的一群人。那就是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籍军人的命运和悲欢。</p><p class="ql-block">在二战进入盟军反攻的时期,作为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一群来自农村的青年被征召入伍,加入法国军团,被派到欧洲战场出战。影片细腻地展示了这几个个性迥异但都勇毅朴实的青年人惜别家人,怀着为正义作战的信念和对亲人的依恋走上战场后的命运演化。在军队中种族、宗教的隔阂无所不在,这些棕色的士兵被当成纯粹的炮灰。他们的正义情怀被忽略、他们对家乡的眷恋被无视,军队中他们无论有多少战功,军阶永远处于低层。他们被剥夺了通信和探视家人的权利,永远被派遣到最危险的地方,而二战的战史并没有为这些人留下应有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影片末尾,他们中唯一的幸存者来到战友的墓地,在一片十字架中,这片穆斯林士兵的墓地显得格外扎眼。他们曾经为欧洲殊死作战,如今他们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被世人所遗忘。影片对阿尔及利亚战士群像塑造得极其成功,个个性格鲜明、血肉饱满。越是这样,影片的悲情就越强烈。</p> <p class="ql-block">电影《光荣岁月》剧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