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黿及第盆

陈国辉

<p class="ql-block">浅谈三鼋净手盆和古代科举考试制度</p><p class="ql-block"> 鼋是我国古老的动物,在2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被称为“水中活化石”。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丰富的记载,《礼记*月令》有记载鼋、屈原在《楚辞》中也有载:“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鼋这种生物在古代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石刻,三只鼋在地爬行净手盆。该盆作用和放置位置应该和孔庙和书院息息相关。该盆为直径50厘米的圆形盆,在盆的一测边雕刻着三只鼋。鼋的形态憨态可掬趴地而行,从最小的一只在一步一脚印努力前行着。中间较大的一只也在不懈匍匐前进着到最大的一只则稳稳的站住脚步独占鳌头回头展望着。虽然三只鼋的形态各异,但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精神却是今人佩服的。三只鼋在地趴行,由于鼋(yuan)与元同音。且鼋在“地”爬行(地与第)同音。基于古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把三只鼋在地爬行的图腾赋予了(三元及第)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 何谓三元?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这三者合称为“三元”。在科举考试中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的,称为“连中三元”,那是古代的读书人无比荣耀的事情,也是古代的读书人热切向往的事情。古代的“三元”所包括的解元、会元和状元,指的是当时的读书人分别在朝廷开科取士的乡试、会试、殿试中取得的第一名的好成绩。明朝时期,也以殿试中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更为细致化了,当时,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里和府里的考试)、乡试(省里的考试)、会试(京城的考试)和殿试(皇宫金殿上的考试)。延伸: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另一说唐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获得此殊荣的至少16人。清代时期钱棨江苏苏州人(1734—1799)(乾隆辛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