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观众走进一个昏暗的大厅,左中右各有长长的高台,演员在上表演;其间是两条走廊,观众在下观赏。相距很近,显得很亲民,又界限清晰,不致互相影响。这种演出形式新颖别致,我是第一次体验,平添一股观赏兴致。这是该剧的一大特点。</h3> <h3>当我们在黑暗中遐想期待时,随着音乐响起,骤然亮起的灯光,历史的闸门陡然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我们面前穿梭而过,然后分列于大厅的两旁。从张骞到相夫公主,从索靖到张议潮,从异域商旅到当地村民,一直到近现代的王道士,这一幕幕从人们的视线中川流而过,就在这一瞬间,敦煌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一股脑儿倾泻在人们面前,让人目不暇接。然时光飞逝,这些鲜活的面容,最终都被漫漫的黄沙和历史的烟云一次次淹没!而这,才仅仅是这出宏篇大剧的前言和序幕! (剧情文字全部摘自网络)</h3><div><br></div> <h3>王道士和那些帮着外国探险者搬运藏经洞文物的乡民们,他们愧悔无极的叩问,是否如一柄柄利刃,戳痛了我们的心!当一箱箱文物从敦煌、从中华大地上流散到异国他乡,我们的心是否在流血和遗恨! 也许,今天的我们,可以任意指责他们是文物劫掠者的帮凶,但我们是否想过,假如回到一百年前,我们就是他们,只要脸上抹了红,就可以含羞做出对不起祖宗的亏心事——这样的拷问,是否荡涤了我们内心留存的一些污尘?</h3> <h3>敦煌,不是华夏文明最早发源的核心区,但自从两千多年前西汉建县设郡以来,就长期处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往的前沿,张骞持节西去的背影,引来的是千百年东来西往声声不息的驼铃,开启的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平、进取的胸怀和自强不息的信心。</h3> <p class="ql-block">观看演出一个多小时,走出剧场,夜色已浓,万籁俱寂。 静思回想,就在这一进一出之间,仿佛穿越了千年。</p> <h3>20日上午游览的景点是敦煌呜沙山月牙泉。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鸣沙山,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无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h3><div><br></div> <h3>进入景区,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h3> <p class="ql-block">同行之人有11位报名骑骆驼感受游沙山的新鲜,全程1个小时左右,100元/人。5人一个驼队,分成2个驼队,还有1人只能并到别的游客驼队里去。我们的骆驼队出发了。沙漠驼队,是鸣沙山最美的风景之一。骑着骆驼,带队的人,会问你要不要帮忙拍照,一个人20块,拿着你的手机帮你拍,全程服务,但绝不还价。在途中,也有人拿着单反帮你拍,然后在门口就可以看到你的照片,20块钱,爱买不买。</p> <p class="ql-block">尽管牵骆驼的人不断警告,我还是大胆地拿出手机拍照。由于我的位置在2个驼队的末2位,拍的照片基本上只能是驼队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景区摄影给我拍了一张,我觉得不错,要了。</p> <h3>虽然现在敦煌还是旅游淡季,但到呜沙山骑骆驼的游客还是不少。</h3> <p class="ql-block">爬沙山不同于翻越大山,步步脚踏实地,体力好还能飞奔而上。在沙山上,有时你越用力,反而下滑的越厉害,力气耗尽,气喘吁吁,回头一看,距离不过尔尔,它就是这么温柔的化去你所有力气,也让你无可奈何。我们就是要体验一下,乐在其中,累又何妨。</p> <p class="ql-block">在鸣沙山脚下有两棵旱柳,<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种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span>有近半个世纪的的历史了。鸣沙山所在地年降雨量不足40毫米,但是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高出年降雨量60多倍,属于典型的极端干旱气候,且全年多风,极不利于植物生长。两棵旱柳不在月牙泉边上,脚下全是黄沙,能够生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两棵树其实是同根系长出的,两者相互依偎,被人们称作夫妻柳。在鸣沙山月牙泉的陪伴下下度过了无数寒暑岁月,成了游客驻足流连的大漠一景。</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故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看了月牙泉历史介绍,百年来,泉边的沙丘已经越来越高成围拢之势,泉水面积从20多亩,锐减到现在的8亩多,水深从10多米,到现在的2米,没有政府的补水措施,不知现在的月牙泉还能坚持多久?!所以,无论怎样,要看此景宜早不宜迟。</p> <h3>月牙泉旁边的建筑群和月牙泉相得益彰。本想进去看看,因时间不够只能远远一望。回来网上搜索,也未找到有关介绍,只找到那个楼阁叫月泉阁。想必这些建筑是后来重建的,和呜沙山、月牙泉相比,的确微不足道。近日看余秋雨的散文“沙原隐泉”,知道果然如此,文中讲到,月牙泉边只有一陋屋,遇一老尼,老尼告诉他,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余秋雨去那里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以,这些建筑建成大约只有十几到二十年。</h3> <h3>一位游客在月牙泉写下这样的话:月牙泉,她没有西湖的风情万种,也没有九寨沟的绮丽多姿,一弯新月浮沉于沙海间,泉清似明月,戒满不肯圆,远离高贵、荣誉、世俗,沉入到荒漠之地。这就是我生命中想往的永恒境界。 </h3><h3>月牙泉,她拥有的不仅仅是云淡风轻的气质,在沙山包围之中历经千年,仍保持一种优雅,一份灵透,一怀婉转,一泓深情。这就是我崇尚已久的生命气质。</h3><div>写得真好!</div><h3><br></h3> <h3>中饭后游览莫高窟,这是莫高窟远景。</h3> <h3>莫高窟的参观模式是先在数字中心观看两段约20分钟的影片《千年莫高》及《梦幻佛宫》,一场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背景,一场专门介绍壁画艺术。 这种模式不仅能起引流作用,还能在去参观前对于莫高窟有初步了解,还是值得称赞的。可能是因为吃过中饭有午睡的习惯,我在观看中昏昏欲睡,对电影没有留下多少印象。</h3>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莫高窟。在我国,中原地带的很多艺术遗迹,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莫高窟这座沙漠中的艺术宝库被完整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地方怎么都该来一次,至少可以对它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风沙掩埋了岁月,掩埋了古老的丝路,却无法湮灭这里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莫高窟凝聚着千年人类智慧,将会不断吸引后来者的想像与探寻,一代又一代……</p> <h3>大牌坊,位于敦煌城至莫高窟公路终点处的大泉河,前往莫高窟景区的来访者,如要通过大泉河一号桥,就会看到这座飞檐翘角、红柱绿瓦的古代建筑——牌坊,牌坊虽不高大巍峨,但形象庄重大方,牌坊的匾额东面上有“石室宝藏”四个大字,西面则是“三危揽胜”的题字,十分显著。大牌坊庄重秀丽的造型成为莫高窟一处重要景观。</h3> <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的必经之地,有一座黄色的土塔一般的建筑物,很少有人在会在意它。这就是莫高窟著名的王道士的墓塔,大名王圆禄,曾经的莫高窟的大管家。里面有墓志,概要阐述了王道士的一生,其中对于发现藏经洞,保护修复敦煌的佛楼着墨较多,总体都是肯定、褒奖之词。虽然,现今社会对王道士的功过是非认识是多元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但这个塔在今天已然成了莫高窟一景,无论是作为功德塔,或纪念塔,或王道士的耻辱柱,都成了历史的记载。</p> <h3>景区内飞天雕塑,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h3><h3>在九层楼前,敦煌研究院专业讲解员给每位参观者配发耳机来听讲解。讲解员随身带钥匙,根据淡、旺季,随机选8-12个窟供参观,游客离开立即落锁。由于游客较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对壁画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所以只能走马观花,无法在窟内长时间逗留。窟内没有灯光,靠讲解员的手电照明,尽管如此,到莫高窟游览者仍然越来越多,目前,每天限流6000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慕名而来,看看而已。敦煌的莫高窟文化,其真正的价值,就是因为时间。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能够大批量的完整的保存下来,才是让人感觉惊奇。我们就是去看热闹的。<br></h3> <h3>一进入莫高窟,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洞窟里的最高建筑九层楼,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是莫高窟这座艺术殿堂的标志。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朱砂红的窟檐结构清晰,朴实牢固,飞檐高耸,如同羽翼伸展。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h3><h3>九层楼前后经历了几次重建。从最初只有两层,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建成了九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又是后来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h3>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公元366年,高僧乐樽在此创建了第一个石窟。其后千余年间,无数高僧大德、商旅行人、兵勇将佐、达官显贵、庶族平民、画师工匠开窟造像绵延不绝,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1900年王圆菉道士发现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文物。记录下古代各种文明在敦煌传播、交流的印记,为我们展现出一部部鲜活的古代民族文化史和异国文明交流史。</p> <h3>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h3> <h3>虽说从时间上看,4月20日还属于莫高窟旅游淡季,但讲解员也只给我们安排了8个洞窟。实际上,有一半多人在看了2、3个后就交还了耳机,最终,讲解员带领余下人员只看了6个窟,多少有点遗憾。为了保护文物,窟内是严禁拍照的,为了留下印象,我只能从网上下载几幅看过的洞窟壁画、塑像照片,附以说明。以此表达对莫高窟这座千年人类艺术宝库的敬仰。<br></h3><h3>第130窟,开凿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窟内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于96窟之南,也称南大佛。佛高26米,为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洞窟窟形为上小下大的方锥形覆斗顶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开一龛,下部分别绘有供养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绘高约15米的巨型菩萨坐像一身,上部为宋代所绘飞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飞天图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遗址。大佛仅头部就有7米,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时的视觉差,从而使观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对佛的敬畏感</h3><h3><br></h3> <h3>第148窟,主室佛壇上,塑涅槃像,長15米。涅槃是指釋迦牟尼八十歲時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凈的最高境界。佛右脅而卧,面型豐滿、雙眼微閉,左手自然放於左腿之 上。衣紋柔軟,隨身體起伏而變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態。涅槃像後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佛姨母、菩薩等舉哀像七十二身(經西夏重修)。西壁繪有莫高窟 規模最大的《涅槃經變》。<br></h3> <h3>第17窟,也就是藏经洞。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h3> <h3>第112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的中唐时期。此窟为小型殿堂窟,甬道为宋代重画。</h3><div>此图见于该窟《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反弹琵琶,是绝对具有敦煌代表性的画像,亲眼看了敦煌莫高窟才知道,如此经典的形象其实只是其中一个洞穴当中,一副壁画当中非常非常小的一个造型,隔着栅栏看壁画中大概就一个巴掌一样大。由此可见,对优秀文化艺术的挖掘、继承、发扬是多么的重要。</div><div><br></div> <h3>敦煌之行是甘肃段的最后一站,接下来就要去新疆了。20日晚,我们去柳园乘火车去新疆吐鲁番,车次K2629,21点44分开车。柳园镇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迎嘉峪雄关,西通新疆哈密,南与旅游名城敦煌相接,北与肃北马鬃山相连,是连接甘、青、新、藏四省区的陆路交通枢纽。这就是柳园火车站,很小。</h3> <h3>从柳园到吐鲁番,列车运行时间是晚上,观景已不可能,上车后只能安心睡觉。列车途径哈密、鄯善,21日上午6点30分,到达新疆吐鲁番火车站,看到出站口电子屏幕上“吐鲁番站欢迎你”,我真想大喊一声:新疆,我们来了!</h3> <p class="ql-block">吐鲁番是新疆之行第一站,给我的第一感觉却不那么好。导游一接到我们,就建议改变行程,按导游的说法,旅行社安排的景点之一交河古城就是几个土墙,废墟,没什么看头;火焰山是人工景点,我们要看,就看最好的,去86版《西游记》外景地,这是个自费景点,每人180元,没有优惠。由于同行的很多人本来就对古迹、遗址类景点不太感兴趣,很容易就被导游忽悠。结果交河古城不去了,去火焰山多交了100多元钱。事实上,火焰山面积很大,东西长约100公里,地貌颜色都是红色的砂岩。无论旅行社安排的,还是86版《西游记》外景地,都是火焰山,并无多少不同。至于交河古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去我觉得很遗憾。</p> <h3>吃过早饭,去火焰山。火焰山是吐鲁番著名的景点,家喻户晓的《西游记》里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更是让火焰山名扬四海。火焰山海拔500米左右,光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名火焰山。</h3> <h3>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火焰山的沟谷中也有不少的绿洲。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据说是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形成的。</h3><div><br></div> <h3>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但现在这个季节到这里,只能看看干燥、浑黄的山体,是无法感受热浪滚滚,被炙烤的滋味的。不过,如果是夏天来到这里,恐怕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在空调车里欣赏红彤彤的火焰山!</h3> <h3>团队一行人向火焰山高处行进中,为的是一睹 86版《西游记》外景地尊容。</h3> <h3>上面就是这么一块石碑。当然,上来的人都要和它合个影。</h3> <p class="ql-block">在火焰山停车场边有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伯孜克里克石窟,自费景点,票价30元。我在下火焰山找团队时没有买票误闯进去,但时间匆忙,只拍了几张外观照片。洞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兴盛了840年,有洞窟83个。在1904年至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又是一处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遗址。看起来当年应该很壮观,千佛洞啊。可惜现在没有多少残留了。</p> <h3>下面几张照片是离开火焰山回吐鲁番途中拍到的,可能就是原来游程安排的那个火焰山景区,离我们去看的地方不远。这里有一样的山,但内容更丰富些,有牛魔王,芭蕉洞,唐僧殿……,据介绍,这里还有一个地下展厅,通过壁画、雕塑,反映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艺术造诣。这个导游真坑人。<br></h3> <p class="ql-block">把不愉快抛掉,继续赶路。提起吐鲁番或者葡萄,很多人会想起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著名的新疆歌曲。婉转优美的旋律,真切动人的歌词,令无数人对吐鲁番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也把吐鲁番和葡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吐鲁番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是我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疆的52.84%,是全中国的五分之一。在这片土地上葡萄园无处不在。</p> <h3>这里还有许多带孔的房子,这种房子是晾葡萄干用的。晾房一般建在通风比较好的地方,分上下两层,其中下层用来居住或存放东西。</h3><div>上层的房子用土坯砖块垒成,在垒的时候,人为的在墙上留下很多孔,孔是用来通风的。</div><div>鲜葡萄就挂在上层,利用自然风将葡萄晾干,这种用晾房晾干生成葡萄干是最绿色的食品。</div><div><br></div> <h3>在吐鲁番,还经常能看到油田抽油机,当地人叫磕头机。新疆地大物博,为祖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疆的安定、发展、繁荣,是全国人民的期盼。</h3> <h3>到了吐鲁番,自然少不了要看坎尔井。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普遍存在于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结构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融化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然后把地下水引至地面解决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贯穿绵延几百里,一直延伸到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建设是持续不断的,据说最多的时候从天山引下800条暗渠,每条暗渠又有几百口竖井!所以坎儿井也被称为与长城齐名的古代工程!不过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坎儿井逐渐干涸了!</h3> <h3>导游把大家引到这里参观坎儿井。这里对坎儿井的介绍比较齐全,有文字、实物等,但景点内人造景观过多,缺少原汁原味的感觉。</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坎儿井历史约400年,晋代最早修的坎儿井,深埋在吐鲁番地下。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吐鲁番年降雨量最多约10毫米,是苍天赐给它雪山的水,水流不远会被蒸发,于是人们修建了坎儿井。挖土的工具原始得很,工程也很艰巨,有沙漠长城之称。坎儿井长流的雪水使荒漠的大沙漠出现了绿洲,出现了盛产瓜果的沙漠江南。</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感叹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这里没有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没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蛮干,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的恩赐,创造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富庶小环境。</p> <p class="ql-block">开挖坎儿井的雕塑。这里还有林则徐、左宗棠等官员的塑像,他们也对修建“坎儿井”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们。</p> <h3>快到中午12点了,我们被导游带到所谓赠送的“民族家访”,其实这是一次精心安排的购物。主人,一位热情的维族小伙(自我介绍是村长),引导我们坐到了凉棚里的炕上,又是让大家品尝馕、西瓜、葡萄干,又是维族美女欢歌热舞,接着是侃侃而谈的介绍,最后进入正题—葡萄干。口水和汗水真的是没少洒!由于是第一次看到颗粒那么硕大的葡萄干,又是在原产地,不少人毫不犹豫掏钱购买。100元1斤,买4斤送1斤稍小一些的。后来,在新疆的老乡来了,再后来,到二道桥大巴扎,一问一看,才知道买贵了。</h3> <h3>将近下午2点吃中饭(不过按时差2小时计算,也不算太晚)。</h3> <h3>饭店门口漂亮的维吾尔族女子。</h3>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新疆美食,自然绕不过去“馕”这个奇特的美食。馕看似简单,但是承载了新疆的美食文化,代表着新疆美食的精髓和传承。馕在新疆有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美誉。酒店门口这个“馕”,号称“天下第一馕”,不知是真馕还是道具。</p> <h3>中饭后,坐旅游大巴奔乌鲁木齐。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高速路两旁是茫茫的戈壁滩,偶而也会有一片绿色划过眼前,真是很荒凉。</h3> <h3>达坂城古镇</h3> <h3>达坂城,坐落在新疆天山中部,位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它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地方,却因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驰名中外。现在这里是国内最大的风能基地,以风车闻名。看看,多密集的风车群啊!你在哪里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呢!别小看了这些风车,其实我们是离得远,如果靠近的话,你必须要仰视它……看上去不高吧,其实个个都有三十米以上……,与蓝天、白云相衬,在博格达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广袤的旷野之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h3> <h3>大约下午5点,到达乌鲁木齐市区,穿过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新市区,到乌鲁木齐新市区的“野马文化主题沙龙”,这里是当天还要游览的自费项目,价格180元。里面游览内容很丰富,只要有时间,当然还要喜欢,玩一天都没问题。</h3> <h3>看看这些牌匾,就知道不简单。野马文化主题沙龙,它的文化非常博大精深。作为旅游主题沙龙,它有:1. 中国最大的硅化木异地保护展示基地。2. 中国最大的古胡杨木异地保护展示基地。3. 中国最大的汗血宝马、普氏野马展示基地。4. 野马美术馆、5.中国最大的铁镍陨石展示基地等。</h3> <h3>美术馆主要是油画,不仅数量多,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感觉真的很传神、好看。这里展现几幅,作为纪念。<br></h3> <p class="ql-block">硅化木,我到滇西旅游,到过那里的勐巴娜西珍奇园,里面也有不少硅化木,但与这里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p> <h3>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胡杨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人们赞扬胡杨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园内大面积的古胡杨,形状怪异,古朴沧桑,令人感叹。</h3> <h3>天外来客—铁镍陨石,数量极多,硕大无比,用铁锤敲打“铛铛响”,令人惊奇。</h3> <h3>汗血宝马的训练场,我们在这里观看了一场马术表演。</h3> <p class="ql-block">野马文化沙龙的马,种类、数量繁多。汗血宝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汗血宝马的血统。但据百度资料“汗血宝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听说中国境内纯种此马11匹。”由此推测,虽然这里马很多,但纯种汗血宝马应该寥寥无几。</p> <h3>普氏野马,有6000余万年的进化史,它是草原的神灵,是世界的奇迹,号称马的活化石。全世界仅存不足千匹,其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在乌鲁木齐住宿2晚,都在如意金元大酒店,内部设施不错,早餐十分丰盛。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大厅里特别设置了阅读区。</p> <h3>22日去天山天池。上午先到阜康市碧琳城(旅游小镇)停留参观。这里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小镇。目前整体规模不大,人气也不旺。我们团队倒在这里呆的时间有点长,也有人在这里购了物。</h3> <h3>阜康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明朝时建特纳格尔,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县,乾隆皇帝取“物阜民康”之意赐名阜康。这是碧琳城里的乾隆铜像。</h3><div><br></div> <h3>西王母塑像,据《穆天子传》记载,碧琳城,西王母之宫苑。昔日,西王母邀请周穆王来到碧琳城中,频频畅饮,情深谊长。如今阜康建碧琳小镇,诚邀八方宾客来聚。</h3> <h3>小镇里有很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雕塑,这是其中的几个。</h3> <h3>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h3><div>天山天池以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观带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为主要特征,以远古瑶池西王母神话以及宗教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文化内涵,是游览观光、科普考察、探险揽胜、休闲健身和民族风情游赏的好地方。</div><div>景区大门,在这里购票,坐景区区间车。</div> <h3>景区内有一个哈萨克族民族村阔克胡拉村,这里生活着102户哈萨克族牧民。哈萨克族世代以游牧为生,与牛羊以及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为伴。天山天池周边的草场曾是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哈萨克牧民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仍有不少人会在每年的夏季到高山牧场放牧牛羊。</h3> <h3>哈萨克族风情园,游客坐区间车到这里必须下车步行穿过风情园。这是景区推出的哈萨克族民俗风情体验活动区,可以观赏到8种现场表演的哈萨克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手工制作毡房、民族婚礼、现场制作民族小吃、手工刺绣、手工奶制品等。现在游客少,体验活动停了,但这里的毡房、雕塑、榆树非常漂亮,非常值得一看。</h3> <h3>继续坐区间车上山,路上看的主要是遍布雪岭的松塔、云杉,很气派的树,挺拔、苍翠,密密匝匝的,如同一队队哨兵。</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通往天池的公路,虽然没有庐山的“跃上葱笼四百旋”,但也是盘旋曲折,翻过多重S形盘山公路,据说全程有三十三弯,有的地段很险、很陡、很壮观,这是我觉得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在车里抢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以天山天池为中心,建立了博格达峰“国际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保护网络。保护区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p> <h3>从区间车终点站到天池还有2公里路程。可乘观光车或步行,因为路途不远,步行又方便观景,大家就跟着导游步行。路两边是密密的松林,云杉,还有不少积雪。</h3> <h3>这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天山天池。天山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3米。远处是博格达主峰,山顶的皑皑积雪,闪烁着银光,清澈蔚蓝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湖面的冰还未完全触化。</h3> <h3>天池周围有很多景点,环整个天池都有步道。从这里步行20分钟以内就有瑶池诗赋园、西王母祖庙、福寿观、灯杆山、东小天池等,再远一些还可乘索道游马牙山;因为导游没介绍,大家只在观景台附近转悠、休息、拍照,其他什么也没看。</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顺着天池游船码头的旅游栈道往东,湖边有一颗长相奇异的榆树,这就是传说中的定海神针。相传,天池之中有一个水怪,经常乱施淫威,兴风作浪,搅的天池之水瀑涨,淹没左右居民,百姓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忘记邀请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悦,发威泄私愤。顷刻之间浊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头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变成了一棵榆树,从此生长在天池水边,成为镇水之宝。这棵由王母娘娘头上的碧玉簪变成的榆树就被后人称为“定海神针”。</p> <p class="ql-block">天池虽然已不那么原生态了,但是美丽的风光依然,湛蓝的湖水中倒影着远处的雪山,仅仅是在湖边坐一会,眼前的美景都会让你觉得来了不会后悔,觉得很惬意。下午5点多,我们一行结束了在天山天池的游览,乘车返回乌鲁木齐。</p> <p class="ql-block">23日是我们在新疆的最后一天,参观游览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二道桥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南端,大巴扎是新疆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p> <h3>二道桥清真寺,总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二道桥清真寺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购票进入参观。</h3> <h3>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蓝色与银色的穹隆形屋顶气派而华丽。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我们团队几度穿行在乌鲁木齐市区,感觉整个城市缺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只有在这里,才有与其他地方相比所凸显出来的民族特色,使得很多人都会说,来新疆,尤其是来乌鲁木齐,二道桥是必去的地方。</h3><div><br></div> <h3>维族小伙和鹰,我看到有游客举着鹰摄影留念。</h3> <h3>大巴扎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价格相对公道。我们团队的不少人抓住在新疆的最后机会在这里购买了馈赠亲友和自己喜欢的商品。有人说,大巴扎不安全,可我们在这里停留了半天时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h3> <h3>下午赴乌鲁木齐机场,乘JD5384航班,17:25起飞,经停石家庄到杭州,结束了西北之行。9日行程,脚步匆匆,走马观花,意犹未尽。其实这就是大多数人旅游的一种常态。旅游不为别的,就是走走看看,在旅途中,发现美好,寻找快乐,一路涉足、一路留恋、一路回望。依旧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