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波涛下微笑

娉婷雨荷

<p class="ql-block">读毕淑敏的散文《鱼在波涛下微笑》,看到这标题,我立刻去脑补了一个优美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在那湛蓝的大海中,波涛汹涌。一条不知道什么名字的鱼儿正自由自在的遨游在海下,它时而勇敢的俯冲,时而优美的划着弧线,还不时的冒出头来,去到水面东张西望着……</p><p class="ql-block">啊,这真是一条幸福又自在的鱼儿,好生的让人羡慕。羡慕鱼儿吗?那我们不妨也做个假设,自己就是一条鱼,把心放在水中。毕淑敏说,这里的水是什么呢?水就是关系,而关系就是我们和万物之间密不可分的羁绊。</p><p class="ql-block">“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在所有的关系之中,你和自己的关系最重要。它是关系的总脐带。如果你处理不好和自我的关系,你的一生就不得安宁和幸福。”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都在焦头烂额,其实,大多时候都是在一种或者几种关系中左右逢源.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焦虑,是不是和孩子和恋人和朋友,以及和同事身边人的相处之中产生的呢?</p><p class="ql-block">在与他人的关系里面,其实我们时刻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在权衡,是坚持还是放弃,是拿起还是放下,是取还是舍?这样想来,生活实在是麻烦,终究像一条束缚自己的绳索,是剪不断理还乱。</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学会了对生活抽丝拨茧的话,你终会发现不管你怎样维持或者处理一段关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与关系的平衡,最终为的是寻求一种自我心理上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绝对,只能相对的达到一种状态。</p><p class="ql-block">好的关系能养人,坏的关系消耗人。所谓的能养人,是能让你在这种关系里感觉舒适、自在还能不时的给心灵以滋养,最终带来的是彼此一起成长和相互成全。而那些所谓的坏的关系,则是在日常的牵扯和羁绊中,使人产生焦虑、恐惧,甚至会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让人时刻看到疲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所有的关系的核心所在是自我关系。也就是你怎么自己对自己,古人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说的是人怎么认识自己,进而会怎么对待自己。你是谁?你要去哪?你想要什么?又不想要什么?</p><p class="ql-block">这些哲学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回答起来却不容易。正是因为很多人回答不上来这些问题,才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外界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恐慌的不行,焦虑的不行。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明白自己,不能喜欢自己,和自己和解,又怎能处理好和外界和他人的关系呢?</p><p class="ql-block">那么,怎么理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呢?我觉得关键是接受生活也而接受你自己。生活是不尽人意的,自己和他人也并非完美。领悟这些,你再采取对生活不纠结、不拧巴的态度,就会自己和自己和解,也和他人和解,和生活和解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是这样解读人生的,他说,人生就像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求得不到满足即为痛苦,可是一旦满足了,又离无聊不远了。所以,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直在这样的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参透了这一点,我们的人生会不会就有少一些的痛苦和少一点的无聊呢?是不是在处理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多一点理解和从容呢?</p><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成语叫“无欲则刚”,我一直相当的喜欢。你没有那么多想法和欲望,就可以生活得相对的从容些、理直气壮些,而不必为了估计这个或者那个,而去瞻前顾后、患得患失。</p><p class="ql-block">当然,人非圣贤,谁能无欲,这里的无欲只能说相对的少一些罢了。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清心寡欲,自觉去屏蔽外界各种纷扰,在心中的藩篱里种花种草再种上清风明月,想来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生活像海,你我如鱼。好的生活状态就如毕淑敏在文章结束时所说的“在水中自由的遨游,闲暇的时候挣脱一切羁绊,到岸上享受晨风拂面,然后,一个华丽的俯冲,重新潜入关系之中,做一条鱼在波涛下微笑。”</p><p class="ql-block">像鱼一样在波涛下微笑,做一条微笑的鱼,我觉得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