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在一叠旧资料中忽然发现两本有些泛黄的证册——商品粮籍证和粮食供应证,甚是激动,也很感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一晃而过 ,这两个证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那一个个美好往事像是内存,永远储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怎么抺也抹不去。</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拥有一本商品粮籍证,是一个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当下孩子们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我原本是在公社中学(现在的镇中学)读初中的,只因有一个远见卓识的兄长,将我转学到县一中读书,从此改写了我的人生。我家离县城有二十多公里,那时的交通极不方便,每天只有一班车去县城,所以我少有回家。每次回家要带的有三件宝物:一是吃的大米,那时是将自己家的大米交给饭堂换取饭票,每餐用饭票购米饭。二是几瓶干菜,比如炒萝卜干或油炸小鱼或者是腌菜豆干等可吃几天而不容易坏的干菜。三是生活费。为了节省车费,好几次回家或上学,我都是一个人徒步的,二十多公里的路程,现在想想都毛骨悚然,不知当时是怎么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自己的努力,恩师的教育,学校的培养,我有幸收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成为村里拥有商品粮籍证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有商品粮籍证就有身份,那是城市人的明证;有商品粮籍证就有优待,高中毕业可安排工作,参军退伍可包分配工作;有商品粮籍证就有物资享受,每个节日都有物资供应票发放。</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购买物资需要出示票证:买肉要有肉票,买米要用粮票或粮证,买布要用布票,买糖要有糖票,就是买斤豆腐还要用豆腐票。无票无物资,有票行天下,这就是城市人的生活。而农村,人们要吃肉只有等到隆重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其他时间是没有肉吃的,有时只能吃个鸡蛋或去野外捕鱼打个牙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当年购米的凭证。我的粮食供应为每月30斤,我每个月都能吃完。现在,我一家五口人有时还完成不了30斤大米。不是我能吃,是胃里的脂肪太少啊。</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行其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84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肉类、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之后,全国各地也逐渐取消凭票供应制度,粮票以及油票、肉票等各类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6年3月22 日,是我用《粮食供应证》购买大米的最后凭证。</p> <p class="ql-block"> 时光好不经用,转眼已是暮年。如今拿着这旧物,又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再闻一闻它那独特气味,又一次回味那段酸甜的生活。过去点滴的生活,犹如品茶,入口苦涩,但回味甘香。</p><p class="ql-block"> 回忆是美好的,但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过好今天的美好生活,才能让未来的回忆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努力吧,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