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读书之余华作品

大别居士

<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看到百度推送的消息,说时隔多年以后余华再次有长篇作品出版,具体内容没看,瞄了一眼书名好像是两个字,也记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农历年前开始看的《兄弟》,这本书是在单位的旧书堆里翻出来的,薄薄的一本,本来以为能在春节之前看完,但是看到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兄弟》的上部,还有内容更多的下部,但是旧书堆里并没有下部的身影。只得再买来整部的《兄弟》看,终于在元宵节前看完了。余华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作品,包括最近网络推介出版的最新的这篇不记得名字的作品。《活着》我也把它算在长篇里的,但是据说在出版界和作家圈里并不是,因为据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长篇小说的字数不能少于十三万字,这个规矩好像和茅盾有关系,说茅盾的某篇小说可能是《子夜》的字数超过了十三万为长篇小说,其他作品长的也就几万字,没有十万字的,所以因袭相传就以十三万字作为长篇小说字数要求的基准界线了,具体是不是我也不知道,印象中好像说某年的茅盾文学奖要授予《活着》,但是却遭到反对,原因之一就是字数不够,真真假假分不清了,姑妄听之吧。十三万字的标准这多么不中国啊,国人其实很是喜欢“一五一十”整数的。但是《活着》就只有大约十多万字不到十三万字,不过我觉得还是算长篇吧,即使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p> <p class="ql-block">  到目前为止看过余华的四部长篇小说,《活着》,《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看的最早的是《活着》,大约二十年前就看过了,也是看过次数最多的余华作品,甚至每年闲暇时都会拿出来翻阅一遍,字数不多,行文风格干净利落,所以也很容易阅读完;然后看过《第七天》,看这部作品也是因由了《活着》的余华的缘故,但是却很失望,并且现在对《第七天》并无印象了,而失望之余就暂停了余华作品的阅读,直到前不久大约是一年前吧又看了《许三观卖血记》,才又对余华的感觉好起来,再到这次的阅读《兄弟》,也还是印象深刻的。还有其前期的一部长篇作品是什么并不知道,目前也无计划阅读;而最新出版的这部作品我目前也是没有兴趣的,担心重蹈《第七天》的覆辙又对余华感觉不好起来了,当然若过一段时间真的证明作品不错,再读也不迟。</p> <p class="ql-block">  余华作品的主人翁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所以并无十恶不赦的恶行,即使不是高大上正面人物,而且他们也大多有着小人物的狡黠、低俗甚至劣迹,或者甚至关乎传统的不道德,但并无伤大雅,反而觉得更真实更人性了。而且这些人物本并不承担教化社会的责任,也不做人生导师,只是活在各自的圈子和世界里,他们也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但却又都有着对善良的坚守——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我觉得这些主人翁们是有善良的底线的,而劣迹大多是社会生活的常态,谁也做不了圣人,何况生活在底层的蝇营狗苟的普通人呢。《活着》里的福贵,解放前是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基本上是没有不做的,而且做得非常的彻底和令人绝望。譬如他狎妓而侮辱他的丈人,那完全是背离传统道德观念的,但是解放前的当时混乱的社会可能也视以为常吧,我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所以只是根据一些文学或者书籍的记录做的推测。《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因为貌似头顶了绿帽子而心有不甘的诱奸或者甚至是强奸了自己的暗恋对象林某(具体名字忘记了,也懒得翻书;甚至这篇文字里的关于作品的记忆也不一定准确),这其实是不传统道德的。《兄弟》里的李光头,毫无疑问是一个猥琐的人,小时候在女厕隔壁的下水道偷看女人屁股——这种厕所现在很少见到了,在一些县城或者乡镇的车站可能还有,男厕里是这样的,深深长长的一个沟槽作为排便处,砖砌或者木板隔开坑位,如果不怕脏是可以探头从沟槽下看到另一个坑位人的屁股的,而男厕和女厕之间可能也只是隔了一堵墙——这堵墙可能也就是一块薄薄的隔离板,沟槽却是相通的,所以偷窥是可能的,我不知道作品中李光头偷窥的厕所是不是这样的,想来也差不多,因为以前就是这个条件,不过我并没有偷窥过——李光头看到小镇美人屁股然后凭借自己添油加醋绘声绘色的描述以此为卖点向那个性压抑时代小镇的男人们兜售换取好处,佩服他的精明但也恶心他的作为,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作品的述事。而为了生存李光头是精明的也是无赖的。从道德角度看,李光头好像并不是正面形象,但是却生活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宋刚好像是正面人物,却生存艰难处处碰壁。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矛盾吧,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主人翁是有善良底线或者道德底线的,这样说也许不对,他们可能只是按照生活的轨迹生活着,并不关乎善良或道德。福贵失去富贵以后,他战场救春生、回家后他喜欢着自己的孩子凤霞二喜等等无不透漏着一种爱或者善良;许三观在隐约知道长子一乐不是亲子但还是处处关心关爱着他,甚至让一乐去给他带上绿帽子的何某(?)喊命,卖血救一乐,不也是良善之心么?李光头也是善良的,特别是他心底对宋刚的挚爱。善良并不是他们刻意要体现出来的,可能只是生活本该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  余华作品的述事结构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很有诱惑力感染力震撼力的。许多人都说看《活着》看得泪流满面,我每次看《活着》,还有《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的情感描写时也眼泪盈眶。《活着》仿佛是以作者——一个采风者的身份去讲故事,但实际并不是,而是以故事中的主人翁福贵作为全知全能的述说者,福贵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貌似很平淡乐观但却步步走向忧伤和悲哀;《许三观卖血记》分成了很多的章节,章节有长有短并且相差巨大但是每个章节都不可或缺,而整个的述事貌似很忧伤悲哀但是却逐渐的透露着愉快和幽默;《兄弟》的语言及场景描写就非常的夸张甚至魔幻了,但是读者阅读起来并不感觉突兀反而觉得更增加了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个社会爱已经滥觞了,如兄弟里李光头对林红说自己已经不会爱只会做爱了一样甚至更有过之,所以关于爱(虽然有理论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但是那是以前的理论,说这个理论的人可能没有经过或者预测到当今所谓爱泛滥的时代)是没什么好说的;而自己又喜欢关心死亡,这里也就复述一下余华作品中的死(也是文学理论中的永恒主题)。《活着》,题目是活着,实际是陪伴相随着死亡,看着亲人一个一个的故去,而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看到死亡送走亲人遗留下自己。福贵妻子家珍的饥饿病死,儿子叫有什么来着的为救县长亲属献血被抽干血液而死;县长春生被批斗自杀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女婿二喜因事故而被压死,外孙饱胀而死。福贵亲眼目睹着他们一个一个的死去,直到只剩下年老体衰的自己和老牛在走向死去的路上。《许三观卖血记》里的死就没有《活着》里的震慑人心。《兄弟》里的宋凡平的死也还是很震撼的,被红W兵群体殴打致死,描写的也很血淋淋,群体意识或者群体无意识确实太厉害了,乌合之众吧!李光头妈妈的死,虽然悲伤但是对于死者可能只是一种追随吧,为悦己者;宋刚的自杀是悟透了人生真谛,应该是。说死说得好压抑,不说了。</p> <p class="ql-block">  “小说是一个民族隐秘历史的记忆!”这话好像是巴尔扎克说的,而法国某报或刊评价余华说是中国的巴尔扎克,我读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觉得这句话好像很对。</p><p class="ql-block">  目前读过的余华作品总体感觉还是很深刻的,除掉《第七天》,所以其实还有更多的感受或述说,也许吧。</p> <p class="ql-block">  《活着》,有两本,因为一本几年前被借走,而我又忘记了,在前两年我想再读一读可是每次都没有找到,没办法所以又买了一本。过年前,借书的堂妹从外地回来,把借的书还回来了,同时还有其他几本书。有些书有两本是真的买重复了,活着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