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vz.lanzoue.com/is6nt0q2jjah"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下载链接:儒教简史</a><div><br></div><div><br><br><br><br>(4)参见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br>社,1986年。<br> 第 二 章 礼 崩 乐 坏 和 诸 子 争 鸣<br><br>一 礼 崩 乐 坏 时 代<br><br> 传统宗教在周朝曾经有一个黄金时代。所谓“成康之际,天下安<br>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传统宗教自然也平<br>静安宁,度过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br> 周康王死,昭王即位,“王道微缺”。昭王南巡不返,是中央政<br>权衰落的开始。昭王死,穆王继位,“王道衰微”(《史记·周本<br>纪》)。传统宗教是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国家政治的<br>衰落,也是宗教基础的动摇。此后周代经过一系列的动乱,终于导致<br>平王东迁,西周结束,而传统宗教也迎来了所谓的“礼崩乐坏”时<br>期。<br> “礼崩乐坏”概念大约出于《论语》。其《阳货篇》载宰我议论<br>道:<br>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br> 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br>宰我的意见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但礼坏乐崩或礼崩乐坏,则成为历<br>史学家描述孔子时代社会秩序混乱的基本概念。《史记·礼书》载:<br>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于<br> 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br> 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br> 于成俗乎。<br>应劭《风俗通义》卷六道:<br> 其后周室陵迟,礼乐崩坏,诸侯恣行,竞悦所习,桑间、濮上郑、卫、<br> 宋、赵之声,弥以放远,滔湮心耳,乃忘平和,乱政伤民,致疾损寿。<br>“礼废乐坏”一词,在汉代曾被用来描述孔子时代宗教政治秩序混乱<br>的状况。晋代,有人用“礼崩乐坏”来描述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