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快乐 欢迎围观

呂颖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2.27流坑古村游</b></p><p class="ql-block">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中部,属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地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p><p class="ql-block"> 刘坑村庄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所谓“坑”是江西方言,即为山间分布的小盆地,在农耕时代,盆地内肥沃的耕地,决定了山野间丰富的物产资源,而环绕四周的绵延山脉则成为村落周围天然的屏障,阻挡外部的入侵。</p><p class="ql-block"> 赣抚平原和吉泰盆地本身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流坑村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强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后面人文科举事业和仕宦经商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都属少见。</p> <p class="ql-block">  流坑村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董姓为主的乡土聚落。据流坑董氏家族的族谱记载,唐末战乱频仍,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董清然,避难迁居到当时的临川府,待战乱稍平,董清然之孙董合一家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西迁至流坑。</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唐僖宗时当过国师、著名的堪舆大师杨筠松及弟子曾文赸,在踏勘山水路过流坑时,受到董合全家的热情款待,留居流坑达两年之久,为报答董家的热情相待,特为流坑村指点了地形。</p><p class="ql-block"> 南唐五代时期刘坑先祖董合即按其所卜,将家宅从原来乌江往西转角处的白玉堂,搬至乌江南岸的中洲,即现在流坑村的主体区域。</p><p class="ql-block"> 经明代董氏族人董燧规划、改建后,村落整体沿乌江展开。首先,他们在村子的西南方向人工挖掘了七口由南向北、紧密相连、绵延如龙的池塘组成的长湖——龙湖,当地人称之为“活水排形”。 将湖水与乌江联为一体,乌江和龙湖共同作用将村庄怀抱其中,仿若护城河一般,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既满足了生活居住的需求,又有利于农耕灌溉生产。</p><p class="ql-block"> 然后村中设七条东西向的巷道与村西龙湖边一条南北向的竖巷相联,形成“七横一竖”的梳子形状。在七条东西向巷垂直方向,还有许多小巷交叉沟通,状若棋盘,住宅、宗祠均临巷而建。而每条东西向的巷道都对应着龙湖边的一个码头,形成了乌江上设置的七个码头。各条大巷的首尾都修建有巷门望楼,望楼之间已村墙相连,形成防御的围护边界。</p> <p class="ql-block">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在一千多年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p><p class="ql-block"> 如今,村里还保存着明万历十年的3份家谱,清代每间房子的家谱有20多种,另有祖庙、祠堂58种。</p> <p class="ql-block">五桂坊遗址</p><p class="ql-block"> 五桂坊也是一座激励后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北宋景佑元年流坑董氏一门五人同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这一盛事所建。董氏同年五进士,为董洙、董汀、董仪、董师道、董师德,他们是父子、叔侄、兄弟关系,为流坑董氏第四代和第五代人。</p><p class="ql-block"> 五桂坊初建于永丰县报恩镇前。南宋绍兴十九年乐安建县后,流坑划归乐安县管辖,为激励子弟奋发上进、登科入仕的心志,便在流坑村西,“状元楼”之前的棋盘街北侧道口处树建“五桂坊”,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流坑游历,赞:“其处闤闠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五桂齐芳”,现仅保留有地基,眼前见到的拱门为“文革”期间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五王庙是镜山公房的家庙,供奉着五人,这五人是唐朝武则天神龙元年间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将皇位让给太子唐中宗李显的宰相张柬之,大臣恒彦范、袁恕己、崔玄伟和敬辉将军。 </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在墙上立块牌说明,董德元有求必应高中状元,立五王在此庙为真神;一门五进士来求显灵,一年高中五个进士,立五王为灵神;路遇秀才此庙求拜,中状元后,赠送银魁。</p><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门楼为状元楼。状元楼地处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点,坐西朝东,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它建于南宋时期,清咸丰十年(1860年)大修,系流坑董姓族人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恩科状元董德元所建。这是一个激励后人的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状元楼在众多民居的拥挤下已经感觉不出它的高大,但外观显得牢固。楼体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古时流坑出村、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竖旗杆的花岗岩石犹存。状元楼选址这里也是便于经过的世孙顶礼膜拜,激励他们苦学,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 进前门右侧有转折式木梯通往二楼檐廊。檐廊四周相通,中间部分装有隔屏,上有麒麟、灵鹿等图形彩绘,中部为神阁,前置供桌,内设神龛,上置有董德元牌位。为了显示家族科宦之盛,将北宋太子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状元董藻、明代刑部尚书董裕这四位家族中科宦显赫人物也立牌祭于状元楼。</p> <p class="ql-block"><b>光禄、观察两先生祠</b></p><p class="ql-block"> 龙湖东侧的光禄观察两先生祠,建于清代中期,是流坑村环绕龙湖的五座重要祠堂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祠堂的东西墙上方有两扇不能开启的门, 门楣上用大篆雕刻有四个字“舟摇临渊"。</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两扇门,还有一段凄婉的故事。相传,这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小楼,原住着一对新婚夫妻,上有公公婆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不料蜜月刚过,丈夫就被征兵入伍远赴边关,一去数年音讯全无。年轻的妻子天天依靠在门窗前,遥望远处,盼着丈夫早日归来。其实丈夫早已战死沙场,妻子盼夫回归几十年,眼泪流干,青丝已染白发,丈夫渺无音讯。后来,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心灰意冷的妻子就将窗子封闭起来,终身未嫁,一个人孤独地了却残生…。后人为表彰女子的贞节,特意在祠的东西两面墙上方做了这两扇“门"。</p> <p class="ql-block"><b>西南集庆宅 </b></p><p class="ql-block"> 流坑村是一个书香浓郁的望族之村。匾联、字画的运用,是流坑民居的特色。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匾额和楹联遍及屋宇,堪称古村之冠。匾额和楹联上的题字多为名人手迹,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显示出昔日流坑的儒雅与尊荣。从宋至清,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都在流坑留有墨迹。因此,这些匾、联上的题字不仅是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流坑的民居中,60%的厅堂悬挂匾额和楹联。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宅第增色不少。这些匾、联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怀。</p> <p class="ql-block"><b>文馆</b></p><p class="ql-block"> 文馆又称江都书院,位于流坑村北陌兰洲,其东侧紧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为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它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建于明代晚期,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清代前期经大修,以后也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  流坑村书院之众多,科举之兴盛,历时之久远,在全国古村中也是罕有的。</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流坑董氏第三代,董桢长子董文广,则是成就流坑“科举昌盛,仕宦众盛”江右大族的关键人物。他曾曰:“吾等老矣,不可复仕,幸而生见太平,当有子弟以儒名家。”他认为董氏兴旺需要依靠科举兴文兴仕,便辞去了宋太祖的征召,在村中兴办书院,致力于子弟的教育培养。</p><p class="ql-block"> 适逢北宋大开科举,重用儒生,董氏科举昌盛,仕宦如云,董氏一族一跃跻身永丰四大家族(欧阳,曾,动,罗),成为著名的科宦之族。</p><p class="ql-block"> 仅北宋一朝,就有进士15名,获举人以上功名者五六十人,是为江右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历史上曾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 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刘坑董氏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b>董氏大宗祠 </b></p><p class="ql-block"> 董氏大宗祠,也就是“敦睦堂”。是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董氏总宗祠是祀奉其始祖宋赠户部尚书大司徒公董合的总祠堂,位于村北陌兰洲,为一座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坐北朝南略偏东,与左侧之桂林祠、右侧之文馆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建筑组群。</p><p class="ql-block"> 董氏总宗祠,创于元,明嘉靖甲申年(1536年)初建,万历丙戌年(1586年)重建,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重修,明国一九二七年被军阀孙传芳的残部邢玉堂所焚毁。</p><p class="ql-block"> 大火过后,大宗祠废墟上残垣断壁,只剩下两尊红石狮子、六根石柱、九十六块旗杆石和前院的门楼与东、西侧牌坊。文馆和桂林公祠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大宗祠是董氏“千门万户,聚此一家”的标志,是流坑千年文明的象征。大宗祠遗址是流坑最富有历史感的文物古迹,它是流坑人的“图腾”,人们把董氏大宗祠遗址叫做“刘坑”的“圆明园”。</p> <p class="ql-block"><b>村中村</b></p><p class="ql-block"> 村中村,又称大宾第,是一个庞大而布局井然的清代建筑组群,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村中村由多栋宅第及客厅、书屋、道房、门坊、庭院、门道等组成。现存宅第主要有:务德、务滋、务本、务修、务贵五堂。其中心部位为相对排列成南北门道与东西门道相互连通的“丁”字形布局。入口在西侧牌坊式的挹庚门,其门旁刻有:“门高迎太乙,户彩映长庚”一联。由此门而入,为一大庭院,迎面为“大宾第”门坊,跨入门坊即至东西门道。门道宽约三米,两夹壁上以灰泥膏粉面,古旧素雅。檐宇部白色粉刷,草书诗词联句,并相间墨绘各种图形。多处制有如“壁联奎焕”、“斗转星回”之类的墙匾。临道而建的宅第,南侧主要有“务滋堂”,北侧主要有“务本堂”。“务滋堂”为上下两堂,中置天井三开间的建筑,天井两侧均以隔扇拦置厢房。</p> <p class="ql-block"><b>明清巷</b></p><p class="ql-block"> “明清巷”为村中名巷,因巷道两边分别耸立着明、清两代的建筑,而被人们称作“明代巷”。 </p><p class="ql-block"> “明清双栋雕,一巷隔两朝”。“明清巷”两墙相隔0.5米,从北往南看,左边是明代建筑,其特点是二块横砖一块直砖,墙体古朴,厚重,修饰的屋檐较多,右边是清代民居,其特点是一块横砖一块直砖,清砖相比明砖显得略薄,屋檐也少,但不失简明之风。当地形象地称之为“时光隧道”,也叫“一巷跨两朝”。行走期间,煞是有趣。</p> <p class="ql-block"><b>怀德堂</b></p><p class="ql-block"> 怀德堂又称凤凰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明式宅第,坐北朝南,面巷而建。为侧入式,前、后两堂两天井、三开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怀德堂为明代后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国举之宅。董国举(1529-1600年),名凤,号岐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孙,文肇淳派胤清房人。他继承祖业经商,富甲乡里,爱好文学,心仪理学,并有著述;他曾师从江西南城县大学者罗汝芳等人,与本族董燧、董极等人也甚有交情,是当时村中有名的儒商。国举乐善好施,谱牒对他有如此记载:“设义仓,置义田,济贫寒,礼高年, 恩敷幼,修桥铺路,捐资助公,……”,“隆庆三年(1569年)助赈三府”。当时的府、县宫员和乡士大夫常以诗文或题匾书联,赞其善行,因此美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照壁的中柱上刻有一联“百计但存阴骘好,万般惟有善根长”。照壁的檐宇下、砖匾四周和横坊上的人物、动物等堆塑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照壁的中、下部为一组浅浮雕图案的的砖雕壁画群,分左、中、右三幅,画面上以云日、山水、鸟兽、花卉、树木等形体设计绘制,构成了多幅各能体现一定思想内容的画图。  </p><p class="ql-block"> 中幅的中部,是一对凤凰交尾立于山石之上,在一株梧桐的掩映下,凤引颈抬头,仰望着左上方一轮祥云环绕的太阳,构成“丹凤朝阳”图,寓合主人的名号“凤鸣岐山”之意。画的中左部,山坡上喜雀双立,其下鹿奋蹄向前,抬头仰望,一猴侧身伸手抓捕飞舞中的三只蜜蜂,构成“爵(雀)、禄(鹿)、封(蜂)、侯(猴)”图。画的左下部,一对鸳鸯嬉水,弄起层层涟漪(“鸳鸯戏水”图)。画的右下部有翠竹数枝,一对仙鹤安然自得,寓长寿之意。  </p><p class="ql-block"> 左幅主体为群雉图,绘制形态各异的一群雉。雉,即野鸡,与凤凰同类,意指与主人董凤有亲缘关系的各个成员。群雉图以喜鹊、梅枝、芙蓉、牡丹、飞燕等相陪衬,构成“喜上眉梢“(喜鹊立于梅梢)、“荣华富贵”(芙蓉、牡丹)、“幸福欢快”(飞燕)等多种吉祥图案。整个画面寓有家庭每个成员荣华富贵、和谐喜悦之意,表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p><p class="ql-block"> 右幅是一以翠竹(春)、碧荷(夏)、金菊(秋)、红梅(冬)组合的四季图。其中以数株荷莲分三个级次(新叶露水、含苞待放、清花结子)来引申“三级连升”之意,体现了科举时代文人君子渴望科场得意,为国所用,官运亨通,为官清廉的心志;以仙鹤、翠竹寓意寿高而虚怀有节;以白头鸟双栖梅梢,寓意夫妻白头偕老;以孔雀、飞燕寓意富贵欢乐等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俗情趣。</p> <p class="ql-block"><b>理学名家 </b></p><p class="ql-block"> 有着流坑名片之称的“理学名家”宅屋,为明代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董燧(1503—1586年),号蓉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历湖广枝江知县,福建建宁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等职,至万历改元,诏赐四品服色,进阶中宪大夫。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61岁辞官归乡,与董极、董裕等官绅,致力于宗族组织建设和流坑社区的整治与完善。此外,董燧继承先祖董德修理学(“心学”)之脉,先后师从欧阳德、王艮、邹守益、聂豹等理学名人,倾心研究陆、王理学,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游学、讲学和著述,结识了一大批江右理学名流,促使了当时流坑理学的振兴,成为明代后期的一位理学名士,被曾同亨誉为“理学名家”。</p><p class="ql-block"> “理学名家”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明代后期建筑,位于流坑中巷的中段,坐北面巷,紧靠其东侧,还建有一前置天井的小厅堂,门楣上署有“大夫第”三字,天井照壁上刻有“共徘徊”砖额,这是当时董燧休闲、读书、会友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此宅前辟大门廊,为一进三开间,经后代改修,仅遗门廊部分为明代原物。其正门前两侧分立圆雕红石狮一对,虽经数百年沧桑岁月,显得斑驳古旧,但雄风犹存。门楣上悬挂的“理学名家”大匾,为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同亨所书,其书端庄丰润,洒脱劲秀;原还有曾同亨所题赠的“理学常存德义门,名家自有儿孙福”一木刻门联,把理学名家四字嵌入联中,妙趣天成,惜于“文革”之时散失。</p> <p class="ql-block">  门廊的正前方6米处,有一明代影壁式砖坊上面刻的“高明广大”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洲”,为吉水状元罗洪先所书。其书端正劲秀,尤有柳体风骨。</p> <p class="ql-block"><b>历史文化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 流坑文物陈列馆,在流坑“秘阁校书祠”内。该祠是明代为祭祀流坑董氏第三世祖董文晃所建。董文晃(董桢第三子),北宋人。宗皇佑四年(1052年),因其子董洙(一门同年五进士之一,任广州观察推官)被追赠为秘阁校书郎。董文晃后裔在宋时为流坑董氏四大派之一,因战乱董氏族人部分外迁,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既属于流坑董氏这一房派。 至明代流坑董氏后裔缩至八大房之一。 </p> <p class="ql-block">  该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左右悬有“兄弟联科”、“父子进士”匾,中间“秘阁校书祠”已模糊,祠前立有两对旗杆石。正门中堂有匾额“显谟阁学士”,下方是一幅蓝底麒麟踏云回首望日图。显谟阁学士职权相当于副宰相,侍从皇帝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名。祠内堂展挂着董氏从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历代有名望和代表性的董氏杰出祖先的衣冠画像和简略介绍:董氏第四世董淳成为流坑董氏第一位进士;董氏第四世董洙、董汀、第五世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五人同科进士,称“五桂齐芳”;董氏第七世董藻“武状元”;董氏第八世董德元“恩榜状元”……</p> <p class="ql-block"><b>高坪别墅</b></p><p class="ql-block"> 高坪别墅坐落在流坑古村西北处,龙湖的西岸,坐北朝南,东侧向湖。前面辟有门院,后面古树参天。高坪别墅的主体为一正人两进式的砖木结构建筑。现存建筑为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平面布局仍保留明制,青砖灰瓦,东西两侧封火墙高耸,前檐宇处白底墨绘,磊门门楣上嵌有一块大红石匾,上刻楷书“蕃昌公祠”四字,均为重修时所制。屋内上、下两堂,两侧置正房,中间辟天井。堂室柱、梁粗大,棚高而装修简朴。</p> <p class="ql-block">  流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余脉不同于江苏古镇周庄、同里,也不同于黟县西地递、宏村,是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的叠加,独具的历史文化和丰富遗存,使它不可替代。如何保护历史文物,如何续写董氏家谱,流坑的子孙还有很多大事要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樟树林</b></p><p class="ql-block"> 牛田古樟林位于中国传统村落水南村东边,紧邻千年古村——流坑,分布在乌江两岸,自流坑村绵延布下,约10华里,有“十里香樟”之称。</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定,乐安牛田古樟林,面积70公顷,古樟总数2907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288株、二级古树1563株、三级古树1056株。</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被认定为“规模最大的古樟林——中国第一古樟林”。</p> <p class="ql-block">  古樟林,又称风水林。在当地,樟树是一种常见的古树种。</p><p class="ql-block"> 刘坑董燧带领族人不仅在村边的东北处种植了一片樟树林,在乌江江水经常冲刷的沿岸还种植了绵延十里的古樟树群,形成大片绿化带,对流坑村起到有效的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 在占地30多亩的古樟树群中,有4127棵树龄达200至1000年的,这不仅在当地少有,而且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董燧在重整家园的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树木森林保护禁约,如道光19年修胤明房谱中就有记载《樟木坑禁约》其内容:“斫取地柴(即作为薪炭的矮灌木)外,如有盗取树木一枝一桠者,一经察获,立拘犯到祠,分别责罚。如敢再三戕害,及藐法欺尊,恃悍拒搞等情,定行重惩罚,并即削黜,终身不许分取木子。若五十以上尊长,恃老故犯,除加等议罚外,并即摘其祭神情吉凶酒肉,终身不许入祠。众力同攻,断不宽纵。”</p> <p class="ql-block"><b>2023.3.3老同学家做客</b></p> <p class="ql-block"><b>2023.3.13 南昌新建联圩</b></p><p class="ql-block"> 随着气温回升,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丰产河沿岸数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形成蔚为壮观的金色花海,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踏春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油菜不仅是经济作物,油菜花也是春季一道美丽的风景。做好油菜冬种工作,不仅能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带动乡村旅游,推进农旅融合,有力提升农村颜值。”新建区联圩镇副镇长何景懿说。</p> <p class="ql-block">  去年冬天,新建区联圩镇积极落实国家扩种油菜要求,加大水稻油菜轮作工作力度,全镇共种植油菜46000余亩,目前油菜花陆续进入盛花期,该镇也完善了道路交通、娱乐设施、餐饮休闲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车一进入联圩镇,就能看见路边的油菜地,一片一片黄色的油菜地把大地点缀的多姿多彩。一条条目栈道镶嵌在黄色的地毯中,到这里来休闲,到这里来嗨,真是一种享受,心情格外好😊。每年都相约看油菜花,每年一起在油菜花海里拍美照,心情一样爽,时光不老,明年还要一起嗨!</p> <p class="ql-block">拍视频花絮</p><p class="ql-block"> 我们给夏爷爷调教的,很有镜头感😊</p> <p class="ql-block"><b>象山森林公园</b></p><p class="ql-block"> 象山森林公园位于鄱阳湖之滨、新建区象山镇境内。因为在去新建联圩的路线上,我们回城时弯到这里打卡。没想到这里正在维修,有点扫兴。</p> <p class="ql-block">  踏青一日游,看看夏爷爷为我们录制的小视频,感谢男同学的积极参与、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