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b> <font color="#ed2308">班级管理</font></b></span><font color="#ed2308"><b>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风效应》</span></b></font></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都说自己的力气大,因此谁也不服谁。于是,比赛开始,北风鼓足了浑身的力气,使劲儿地向行人吹,但是行人见北风越吹越厉害,温度渐渐下降,于是就将身上的衣服裹得越发紧了;但是南风只是微微地吹拂着,柔柔地轻拂行人,人们感觉到了温暖。不久他们就被身上的大衣裹出了一身汗,于是大家纷纷把大衣脱了下来。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这只是一则寓言故事,但相信阅读过这则故事的人,一定感慨颇多。心理学家将这种温暖的力量称为“南风效应”,即温暖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在人际交往中,那些温和的人与行为,往往比冷漠、强硬的人与行为,更容易得到尊重和服从。</span></p><div><b><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font-size: 22px;"><br></span></font></b></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陶行知的“四颗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所以,当别人犯错时不应用训斥、苛责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南风效应》的教育启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强于暴风骤雨。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中,温和的行为举止和话语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快达成目的,同时也会收获更好的效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运用南风效应的核心是通过启发自我反省、促使唤醒良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教育要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温暖胜于严寒,感化胜于驯服,和风细雨胜于暴风骤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别轻易动用批评与教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者,长善而救失也。教育不是打压尊严,而是激发自省,催人自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好的教育一定触及心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之间的对话,是生命之间的互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际关系中,不管你与谁打交道,都要尽量好言好语,以情动人,温和地劝说,或者适当地保持沉默,这比冷言冷语、刀剑相对要有效得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温暖的语言,如赞美、尊敬、鼓励等,这些本身就具有积极色彩的话语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就算再坚硬的冰块也总会有被融化的时候,更何况人心都是肉长的!因此,试着用“南风”去感化别人,而不要总用“北风”去刺激对方。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相处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要强占了别人的理,但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你的朋友。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若是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我们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的好好谈一谈,结果是否会好很多呢?</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我们在面对矛盾、纠纷时,要尽量平心静气的交流,避免冲动做事,这样的话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会好很多。</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2:《超限效应》</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span>马克·吐温<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超限效应》的教育启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事要适度,避免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懂得反思:是否以自我为中心;是否注意方式方法;是否注意"度"的把握;是否及时换位思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拖堂: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精讲高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繁杂:有效设计练习作业,精练灵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唠叨:用行动代替说教,精神引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拔高:遵循发展规律,精准施策。</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3:《三明治效应》</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明治效应</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一层</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间一层</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三层</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明治效应》的教育启示</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是去除防卫心理作用。</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批评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之类的话,形成友好的沟通氛围,让对方平静下来安心交流,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二是去除后顾之忧作用。</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给予挨批评者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重新再来,不再陷于泥潭之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是给受批评者以面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批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评在于改善行为。</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范例:</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一向表现不错的,最近是否身体不佳?要不然你是不会迟到的。迟到按规定要给你一点惩罚的,你说对不?身体不好的话要早点去看的,如果家里有事,你可以跟我打个招呼,我可以帮助你……</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4:《拆屋效应》</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拆屋效应》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定理,就是首先提出很大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又叫“天窗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拿两种情况做一下对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ed2308">第一种是先提出一个不合理的“大要求”,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小要求”。</fon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种是直接提出这个较小的“小要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较哪种情况下的要求更易被接受。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先提出“大要求”之后提出的那个“小要求”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第二种情况直接提出“小要求”反而不容易被接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常人们不太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当你对第一个无理要求拒绝后,你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歉疚,所以当他马上提出一个相对较易接受的要求时,你会尽量地满足他,而不太愿意连续两次摆出拒绝的姿态,毕竟我们并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人觉得我们想拒绝这个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拆屋效应也是在谈判中常用的和有效的技巧,有时候我们需要在谈判一开始就抛出一个看似无理而令对方难以接受的条件,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继续谈判下去,而只代表着一种谈判的策略罢了。这是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它能让你在谈判一开始就占据着比较主动的地位,但记住这只是“拆屋”,如果想让谈判真正有所进展,不要忘记“开天窗”。所以,如果你的一个要求别人很难接受时,在此前你不妨试试提出个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设计好“开天窗”方案前的“拆屋”方案。把握好“拆屋”方案后不忘引出“开天窗”方案。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5:</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鲶鱼效应》</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但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font color="#ed2308"> “鲶鱼效应”的教育启示:</fon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团队内部成员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团队,制造一些紧张气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把"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点懒散的老队员迫于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对尊严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否则,老队员的颜面就无处存放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将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条"鲶鱼",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团队战斗力的重新爆发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缺乏活力和生机的氛围,不利于创造力的激发!</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适度紧张中,有利于能力的发挥,班级中创造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适应紧张,激发潜能。学习一般,能量十足,有号召力的“鲶鱼”,要充分利用。</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如:采取“小组考评机制”,考评激活“一石激起千层浪”。</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行动,做最好的自己;</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友爱,做最好的朋友;</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合作,做最好的团队;</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拼搏,做最好的战友!</span></h1> <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6:</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禁果效应》</span></h1><h1> “禁果效应”一般指潘朵拉效应。 潘朵拉效应,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典故</span>: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上的火种到人间,宙斯为惩罚人类,便令潘朵拉去普罗米修斯之兄厄庇墨特斯处。潘朵拉受诸神的祝福,使她成为最完美的女人而跟厄庇墨特斯成了婚。潘朵拉有个所谓『潘朵拉的盒子』,传说盒子里有着世间最可怕的诅咒。潘朵拉由于太幸福了,总觉得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使得好奇心重的她终于有一天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所有的病痛、战祸灾难......都化做恐怖的幻象,飞向世界每个角落,人类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 因为她的好奇,人类无法避免的承受了各种痛苦,并且永无休止。而她的慌张,却让她最后盖住了希望。</h1><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解析:</span></h1><h1> 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h1><h1> 倘若宙斯给潘多拉盒子时,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罪恶,想必潘多拉是不会打开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或说明和解释不能为人们所领会,只是简单地“禁止”,那么,禁止的结果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人们偏偏要犯禁。</h1><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span>:</h1><h1>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引导他们喜欢读书,他们的父母苏洵夫妇不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且施之以“魔法”: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gala)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母 “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母一定阅读什么好书。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他们乘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父亲苏洵被誉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h1> <h1> <font color="#ed2308">“禁果效应”的教育启示:</font><div> “禁果效应”不失为一种“有心”的教育方法。通过“假禁”达到真正的目的“希望如此!”这里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期待的行为或活动中来!</div></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7:</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霍桑效应》</span></h1><h1>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 。</h1><h1>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霍桑效应”的教育启示:</font></h1><h1>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h1><h1>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8:</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相反预期效应》</span></h1><h1>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取决于结果有多好还是多坏,而取决于最终的结果与人的期望是否有偏离,偏离程度有多大。偏离越大,情绪波动越大。</h1><h1><br></h1> <h1>🌟1、预期效应源于心理学家廷波克1928年对猴子做实验:训练猴子完成一项辨别任务。<br><br>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放入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 的其中一个,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然后,让猴子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 得香蕉。<br><br>然后,实验者再次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入后,又在挡板后面悄悄把香 蕉取出来,换成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结果发现,当猴子从容器中 取出莴苣叶子而不是香蕉时,猴子显露惊讶的表情,似乎是“大吃一惊” 的挫败感。<br> 它拒绝吃莴苣叶子,并四周寻找期望中的香蕉,寻找失败后,甚至非常 沮丧地向实验者高声尖叫,大发脾气。<br></h1><br>🌟2、什么是预期效应:<br> 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是受他们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影响,而是受他们预期行为 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支配,这就是预期效应。<br> 我们对期望效应进行推理便不难发现:失望=心理预期-现实;喜悦=现实-心理预期。<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预期效应”的教育启示</font></div> 当你努力提升销售业绩,期望拿到高额的奖金,却因为公司的利润下降,只拿到了期望值一半的奖金,你会不会愤怒,从而放弃?<br> 当你参加高考的孩子努力拼搏了许多年,希望在高考时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结果却发现孩子的分数只够上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你会不会对孩失望,然后各种恨铁不成钢?<br> 达到预期的好的结果,我们都愿意接受,可是对于已经拼尽全力努力拼搏也没有实现的预期结果,我们也不要排斥,要学会接受: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功。</h1> <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9:</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光环效应》</span></h1><h1>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正向引导就是光环效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光环效应》的教育启示</font></h1><h1> 发现美好、给予欣赏和赞美是一种能力!<br>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看见的是糟糕的一面,情况就会真的变糟;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美好就会常伴左右。心向美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不浮不躁、不慌不忙,热切地期待一切都会越来越好!<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看到什么,就去说,就去表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想看到什么,就不要强化什么!</div></h1> <h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级管理常用10大心理效应之10:</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破窗效应》</b></h1><h1>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破窗效应》的教育启示</font></div></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做细才能做实!<br></span> 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坚持的力量。<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切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潜在无限的力量。</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r></span> <font color="#ed2308">1、不做第一个打烂窗户的人,也不能在第一个窗户被打烂后去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及时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font>学校中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如果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比如,学校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除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学校一个干净的地方,学生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学生就会毫不犹疑地扔上垃圾。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如果个别违纪学生没有被教育好,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疑惑或一个难题没有被解决,就会有更多的疑惑和难题得不到解决。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懂得防微杜渐,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要明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ed2308"> 2、提升师生素养,让师生不要成为“破窗”。</font>我们周围总有不少师生抱怨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造成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因素,他们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学校的一扇“破窗”。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消除学校的“破窗”现象。同时要教育广大师生,即使是在我们无法选择环境和改变环境时,我们也要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环境中的一扇“破窗”。<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