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vz.lanzoue.com/iXTzb0q2iyyf"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下载链接:女性,戰爭與回憶</a><div><br></div><div><br><br><br>會性別化的中國抗戰時期的難民與流亡文化,只得到相對很少的學術<br>關注。在現存為數不多的有關抗日戰爭和難民大遷移歷史的學術著作<br>中,學者也往往將焦點集中在正式的、穩定的、代表男性國家結構<br>的、以及精英階層所創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上,很少涉及婦女日常生<br>活中對抗日戰爭文化作出的貢獻。本書把婦女對抗日戰爭難民及流亡<br>文化形成的作用,以及該文化對重慶地區乃至全國社會及政治的影<br>響,納入現有的學術研究之中。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地區的生活文化是<br>很有研究價值的。大量難民從中國的四面八方流入重慶地區,將全國<br>各地的文化與傳統都帶到了戰時陪都,並與重慶的本土文化相融合。<br>這種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時及戰後重慶地區的文化和生活。<br>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帶動更多的學者從事有關抗日戰爭文化方面的研<br>究。<br> 抗日戰爭期間,重慶也是各種黨派政治鬥爭的戰場。在西方,關<br>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政治的學術研究,長期以來都被「勝利者的歷<br>史」模式的簡單思維方式牽制著。1990年代以前,一批像美國Lloyd<br>Eastman和Maria Hsia Chang這樣對國民黨持批評態度的學者,使西方<br>讀者們相信,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體系是保守而腐敗的,是<br>建立在蔣介石個人獨裁統治之上的。由於蔣面對的對手是具有嚴格組<br>織紀律、並且民眾化的中國共產黨,蔣的獨裁統治最終於1949年垮<br>台。[0-40]即便Eastman和Chang是對的,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是保<br>守和腐朽的,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建立了個人獨裁,抗日戰爭時期的重<br>慶政治也遠非僅被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和國民黨的壟斷所統治的。<br>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軍對中國中北部地區的迅猛攻<br>勢使蔣介石和國民黨都意識到,要存續自己的勢力基礎——國家政<br>權,必須有全國人民和政治力量的支持。為了贏得這種支持,國民黨<br>政府不得不於1937年9月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協議,建立起新的抗日民族<br>統一戰線——第二次國共合作。由此,中國共產黨和第三黨派便於<br>1938年提出建立國民參政會、力倡憲政運動的要求,以此作為公眾對<br>憲政運動發表公開意見的論壇。雖然第二次國共統一戰線建立以後,<br>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爭紛仍然不斷,國民參政會帶來的新政治<br>氛圍,卻使中國共產黨和第三黨派走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治的正式<br>舞台,並使得參與戰時政治成為了現實。<br> 根據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達成的第二次統一戰線協議,中共的軍<br>隊被收編成為國民政府麾下的八路軍,並得到許可,在陪都重慶設立<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