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即觉明心性

竹林青青

<p class="ql-block">河北赞皇槐水河畔有一座古寺——法会寺,坐北朝南地建在金龟岭上。</p><p class="ql-block">该寺初建于唐代,寺址座落于旧县衙前。元初,太子太保赵良弼奏请皇帝恢复赞皇县制,在其地增修学宫、文庙,将法会寺迁于城西门外,因此法会寺亦称西寺,民间俗称西大寺。</p><p class="ql-block">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法会寺是2006年来自五台山的静永法师发心复建的。他践行菩提大道,多方筹集善款,历一年余征地二十五亩,奠基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寺院法门宏开,瑞相重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最大最宏伟的核心建筑,称为正殿。殿里安放着佛祖像,因为佛祖战胜了自己的贪嗔痴,降服了我慢,最终证悟成佛,大愿宏深,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被佛弟子尊称为“大雄”。这里是寺庙僧人修行佛法和佛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0日上午,由著名书法家张济海教授书写的爨体心经碑立于法会寺大雄宝殿的右前方。</p> <p class="ql-block">碑阴为女书家郭文华女士所书小楷,叙述了此碑的创作历程。</p> <p class="ql-block">爨体心经,是说以爨宝子碑体的笔意来书写,楷隶杂糅,行草相参,字态纷呈,古意盎然,结体端朴,浑然天成;写重复出现的字,毫不雷同,且各有意态。雕刻大师陈国荣先生操刀上石,透过笔锋用刀锋,或取势险夷,跌宕有致,或用刀倔强,巧拙互见,形有险峻而不平板,像多飘逸而不呆滞,逼真地复原出张济海先生的爨味书风,复合出心经之圣体尊容。书法大家与雕刻大师倾力合作,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品读张教授书写的爨体心经,初读感觉第一行像是少了一字,细品顿悟“照见”二字合体成了一个“覺”字。深契佛理而又善达无碍的静永法师开示说,“照”即观照,“见”是澈见。凡夫看见、知道、认识一件事物的时候,是加上了种种认知去思考、分辨的,这种心理活动是有价值判断的,有好坏美丑,有利无利等,所以并不纯粹。凡夫用“想”,菩萨用“照”。凡夫的想使用的是业识,识是染,掺杂烦恼。凡夫的识去掉烦恼转变为菩萨的智,智是净,以净智照见才能亲证五蕴皆空。二者皆能“见”物,智如镜子照物,分别得清清楚楚,是张三或李四了了分明,过后又了无痕迹,不起执着不留痕迹,它也没有染污。</p> <p class="ql-block">张教授在碑文里将“照见”合二为一成“覺”字,给人妙绝之感的同时,也创造了初最,堪称迄今为止心经版本中的首创,这碑也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绝妙之碑,我们不妨称之为“照见即觉碑”。“照见”非看见,也非想到,而是明察明了。“心经”的“心”是彼岸的方向,“经”是通向彼岸的道路。简言之,“心经”,就是指心的道路。“照见”了心的道路,也就“覺”了。</p> <p class="ql-block">“覺”,一字双音双意,读觉醒的jué,迷已悟;又读睡觉的jiào,迷未悟。吾心即佛,只是迷与悟之别。一念迷即为凡夫,一念觉即为佛。张教授把“照见”浓缩成一个“覺”字让心经有了灵动,让碑文有了灵性。从而映现出,内心丰盈,静而不争!也让世人在初心旖旎中体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况味;在睡梦中醒来的那一刻感知“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人生是无常的醒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