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 文:军营里的小兵</p><p class="ql-block"> (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图 片: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初,我们大队从“两级核算”又回归到“三级核算”,恢复了原来的生产队。其他几个生产队在1968年实行大队核算时,已有了生产队集体仓库,只有我们生产队当时还没有动工。</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干部研究决定,1970年先做准备工作,1971年正式动工建造集体仓库。</p><p class="ql-block"> 当年造仓库,因为经济紧张,没有钱买砖头,砌墙不用砖头,都是用带石子的沙子夯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沙子。我们村的土地上没有这种沙子,只能到七都大溪里去挖。能挖沙子的地方,离我们有三、四里路。</p> 挖沙子 <p class="ql-block"> 1970年早稻秧插好以后,队里的妇女就集中到七都溪去挖沙子了。工具就是锄头、扁担和畚箕。先从大溪里将沙子挑到溪边的公路上,堆在公路边上。</p><p class="ql-block"> 等沙子积累到有一定数量时,生产队再派男劳力用双轮架子车,将沙子拉到准备造仓库的地基边上。我也被派去拉过几天。</p><p class="ql-block"> 去拉沙子一般会安排四个人四辆车,再加两个妇女在沙堆旁,拿锄头和畚箕装车。第一车装满拉走后,接着装第二车。等第四车装满后,第一辆车拉到仓库地盘上卸了沙子又回来拉第二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拉沙子的双轮架子车</p> 拉石头 <p class="ql-block"> 1971年3、4月,生产队仓库开始挖地基动工了。当年买不到钢筋和水泥,砌墙基全部都是用石块。幸亏两年前大队已在步坞山开了采石场,造仓库砌墙基用的石头都是步坞山采石场运来的。</p><p class="ql-block"> 运石头是个既危险又辛苦的活。我作为当年的年轻小伙,自然是冲在前面的。运石头的工具仍是双轮架子车。一般一天派两个人两辆车。</p><p class="ql-block"> 在采石场,将石头装到架子车上是靠拉车的人自已装车的。所以我们把车拉到采石场后,两个人要先抬石头装车。等两辆车装满了,再一起拉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与石头打交道,没有手套,光着手搬石头,稍不留神就会被石头啃去一块肉。手上划个口子是常事。</p> 砌墙基 <p class="ql-block"> 砌墙基要先挖沟。现在造房子挖墙基,都用小型挖掘机,一座房子的地沟一天时间全搞定。那时候没有挖掘机,挖地沟主要用铁耙,一铁耙一铁耙地挖。</p><p class="ql-block"> 用畚箕盛土,一畚箕一畚箕地将土提上来。墙基的地沟一般挖1米左右深,1米左右宽,凡是砌墙的下面都要挖这样的一条沟。</p><p class="ql-block"> 地沟挖好后,将拉来的石头相对比较整齐地砌在沟里,直到石头高出地面1尺左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夯墙的匣子</span></p> 夯沙墙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用砖砌墙的比较少,我们这里多数都用带石子的沙子夯的。</p><p class="ql-block"> 先在沙子里拌上一定数量的石灰,加入少量的水,使沙子通过外力作用能揑成团。夯墙时,两面各用一块一尺多高、二米多长的夹板,一头用一块与墙一样宽的顶板合住,另一头上下左右用四根木棍夹住,使两块夹板之间留有墙一样宽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将用石灰拌好的沙子倒进夹板内,用铁杆担柱使劲夯实。</p><p class="ql-block"> 夯沙墙一般需要八到十个人。两个人拌石灰沙子,六到八个人夯墙。有时距离稍远就要有人运沙子,墙一层一层高起来就要专门有人吊沙子(将沙子吊到上面来)。</p><p class="ql-block"> 夯沙墙必须沿着外墙一圈一圈地夯,不能在一面墙上连着一层层往上夯。因为必须等下面一层基本干了变成硬块了以后,才能在它的上面再夯,不然的话就容易压塌了。所以,我的印象是夯沙墙化的时间最多最长。</p> 拉瓦片 <p class="ql-block"> 瓦片是通过关系到湘湖砖瓦厂买的。拉瓦片那天,我们一共去了八个人、四辆架子车,我与父亲拉一辆架子车。从家到砖瓦厂大约有五十里路,我们早上五点多钟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村子边上就有一条土公路。那是1958年为了准备解放台湾,而修建的战备公路。公路基本都是沿着山脚修建,弯弯曲曲,绕来绕去。</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到溪头黄村后,本来直线距离约有三、四里,却要沿着西山绕大半圈,多走十几里路,绕过西山进入湘湖。到湘湖砖瓦厂等我们装好瓦片,早已过了中午十二点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砖瓦厂的空地上,大家解下早上带来的饭包(那时我们没有饭盒,更没有保温杯)。有人用蒲草编织的一只饭袋,我与父亲是两只搪瓷盆合在一起。分开后一人一碗冷饭加萧山霉干菜。</p><p class="ql-block"> 下午拉着满车的瓦片,走得有些辛苦。因为我们家那边海拔高一些,所以一路拉过去都有点上坡的感觉。特别是西山南面的十多里路,都是一个小山包连接一个小山包。</p><p class="ql-block"> 人称此地为“九陇十三包”。上山包很费劲,一步跟不上,架子车会倒退的。下坡时又得随着车子的速度向前跑。衣服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几次,谁也不记得了。拉到生产队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又累又饿,所以拉到后先回家吃饭。吃完晚饭后,尽管天已经黑了,但瓦片必须卸下来。不然的话,双轮车的轮胎要压爆的。</p> 盖屋顶 <p class="ql-block"> 仓库四周的墙夯好了以后,就剩盖房顶了。当年我们自己山上几乎无可用的木料(1964年才封山育林,6、7年时间连根椽子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 所以椽子都是买的,桁架买的是水泥制作的。当时我们爬上去钉椽子时,心里慌兮兮的,生怕它断了掉下来。</p><p class="ql-block"> 以前盖房子,条件好一些的,在盖瓦片之前,先垫木板或竹垫(竹片编成的蓆子)。我们仓库盖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垫,瓦片直接铺在椽子上。大人们说,这叫清盖瓦。</p><p class="ql-block"> 1971年收割晚稻前,生产队的集体仓库建造完工了。这应该是生产队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田都分到各家各户。生产队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集体仓库,也分别卖给了个人。</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回家探亲,见我亲自参与从挖地基到盖瓦片,辛辛苦苦盖起来的仓库卖掉了,当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大概是思想僵化守旧了。</p><p class="ql-block"> 2023.03.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