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个时代的乡愁》 上海知青杂志卷首语系列之二十三集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上海知青杂志社出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策划审核:王建国总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知青,一个时代的乡愁》:上海知青杂志第二十三期截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美篇插曲:复兴之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编辑制作:吴桂森</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知青,一个时代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作者:王建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何为故乡?我们祖先在迁徙中停留的最后的驿站。何为乡愁?人生中的难以割舍的根脉所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一代知青,自从走进了广阔天地,在浑然不察中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知青文化的隆起是多种文化板块摩擦碰撞而成,这或许是人类文化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文化板块运动,因此产生了壮美廓大的景象。在民族的非常时期,一个古老民族的优秀子女演绎了新版</b><b style="color: rgb(1, 1, 1);">《出埃及记》,一代知青不畏艰辛迈向广阔天地。一个庞大的部落历史性的大迁徙为艰难前行的中华民族保存了力量,积蓄了元气。中华文化得以在广阔天地中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此为韬谋,以为来日济世,泽被民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全面反传统浪潮,对自己的历史采取了虚无的态度后,中国人与祖先失去了联系:在时间上中断了向自身伟大传统的请教;在空间上陷于四顾茫然,一无凭籍的精神荒原。我们的精神已被掏空,踉踉跄跄一路走来,挣扎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无需指责谁应该对中国人的精神失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确实很难被民族看好。 然而,当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开始寻找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一代知青身体力行,正在引领国人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回到祖先的怀抱,重新找回属于我们民族的历史,重新打点我们的精神行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从知青岁月到知青时代,从知青精神到知青文化,从个人经历演绎为知青情怀,从青春回顾上升为国家记忆,从广阔天地最终到天地广阔,一代知青登上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民族精神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下滑的趋势,开始向上攀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众人诺诺,知青谔谔。众人皆醉,知青独醒。</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 1, 1);">知青文化的磁场吸引着那些心性相近、情怀相依、理念相系的同道者,知青文化如同一道道清流,缓缓渗入国人日益板结的心田。知青能听到潜藏在自己内心的呼唤,当仁不让成为一种生命的冲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或许有一个心中清晰的理想目标,或许只是一种朦胧的期待和憧憬,但知青不会等待,因为他们清醒:历史锋刃正在暗中逼近,生命的钟声一阵紧似一阵,已不容我们有片刻的犹疑了。历史执意要走完一个轮回,才愿重归它的起点。历史的钟摆不会停顿,但知青清楚,什么是历史的常态,什么是人类的常态。</b></p> <p class="ql-block"><b>  值此苍天惠顾,开辟知青时代,我们还有什么可搪塞不去努力的理由?己不能立,又谁能立之?虽然使命惟艰,其无奈,孤独,也只能忍受了。知青承担的和表达的,早已不再是知青群体的恩怨荣辱,而是一个伟大而苦难的民族的历史托命。享受这种别样的美丽是否也是一种“高端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中华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后渐衰微,终必复兴。在东风西雨中,中国历史迄今为止最接地气独树一帜的知青文化或许成为民族文化新的标识。美国牛仔的背影已经消逝在远方,中国知青清晰的身影还在路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坊间说,要找一个最能代表今日中国人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群体,则非知青莫属。一代知青能够和时代如此紧密相连,甚至和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这一群体无疑是值得尊敬的。</b></p> <p class="ql-block"><b>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历史上硬是蹦出了“知青”这个词!中华民族从此记住了这个词!中国年度热词应该有它,民族精神应该有它,中国梦应该有它。</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21世纪中国文化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么大国文化将从何处谈起,我们的民族精神又将如何弘扬?</b></p><p class="ql-block"><b> 根据历史的经验,巨变时期必有新文化横空出世,否则何以诠释巨变之社会。如果说,写在国家强盛时期莎士比亚和希腊的悲剧给人以美的力量,成为人类文化不朽之经典,那么今日崛起的中国对于知青文化某种意义上的认知,无疑会 给中华民族复兴带来新的生机。</b></p><p class="ql-block"><b>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1974年在《谁将继承西方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一文中指出:西方明知故犯地取消了自己在政治上统一全世界的资格。中国过去的成就和历史的经验使它享有西方所如此明显缺乏的资格。基于那种成就而来的力量,中国领导人类达成统一的机会比之任何国家更有希望。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各种文化的长短,亦不敢妄猜人类今后的命运,然而有一点可以这样表述:即中华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内核已经受到今日世界的普遍关注,这里面有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密码。谁能破译,谁就在握历史永恒之门的钥匙。历史之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之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文化是时代的引擎,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燧石,也是历史进步内在的动力。我们能否从作为民族文化承上启下的知青文化中得到启迪呢?</b></p><p class="ql-block"><b>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华民族“邂逅”了知青。知青——遂成为一个时代的乡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