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强化物(reinforcor)是ABA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指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强化物是心理学实验中的重要概念,分为正、负两种。而正强化物通俗来说就是行为者喜欢的任何事物、感受,能对行为有增强的功能。</p><p class="ql-block">正强化: 在行为过程中增加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使得行为出现增加的强化,称为正强化。</p><p class="ql-block">负强化: 在行为过程中减少或撤出一个坏的行为习惯,使的行为出现增加的强化,称为负强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强化物的种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级强化物</span></p><p class="ql-block"> 一级强化物——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所以也称为“直接性强化物,初级强化物,原始强化物”。</p><p class="ql-block">(eg: 在家训练孩子听指令拍手时,用孩子感兴趣的零食来吸引他(她),孩子会很乐意配合,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你会及时用零食奖励,则零食就是强化物。(注意:不要给孩子过多的一级强化物——给孩子满足太多,可能会导致孩子吃饱了不愿意配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级强化物</span></p><p class="ql-block">二级强化物——成为一级强化物信号的实物,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习得的,因为它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孩子具有了强化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为“间接性强化物,次级强化物”。</p><p class="ql-block">(eg:能力较好的孩子喜欢老师奖励的东西,(小红花)当一个孩子完成一个指令后你就可以奖励孩子一朵小红花,下次孩子还会积极配合你,则小红花就是强化物对孩子能起到鼓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级强化物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社会性强化物</span>——鼓励、赞扬的表情和动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活动性强化物</span>——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象征性强化物</span>——分数,红花,代币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内在性强化物</span>——自豪感,完成一个课题后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然强化物</span></p><p class="ql-block">自然强化就是你给孩子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有他喜欢吃的奥利奥,他打开以后就可以吃到奥利奥。</p><p class="ql-block">其中强化物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1、继某一行为之后;</p><p class="ql-block">2、增加该行为出现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使用强化物的注意事项⭐️</span></p><p class="ql-block">1、不要给孩子错误的强化</p><p class="ql-block">(eg:给孩子一个前事刺激 “拍手”,孩子给予的反应是“摸头” 这时你还夸他做的棒,给予他强化物,这是错误强化。)</p><p class="ql-block">2、不要给孩子过于频繁的强化</p><p class="ql-block">(eg:给孩子一个前事刺激仿说“妈妈我要吃紫菜”当孩子说到“妈妈”的时候你就给强化,孩子又接着说“我要吃紫菜”说完后你又给强化这样就过于频繁了,我们应当等待孩子把仿说的句子一次说完整,在给予奖励,让孩子明白,我要说完才有奖励)</p><p class="ql-block">3、孩子没有给出正确反应,辅助完成也要给予强化</p><p class="ql-block">(eg:给孩子一个前事刺激“把杯子给我”,孩子反应错误给的是勺子,这时不给予奖励,要重发指令辅助孩子完成,这时是要给孩子强化的,要让孩子明白拿这个才是对的,可以增强孩子对杯子的认识,下次在让他拿,说不定就拿对了。如果不给孩子奖励,孩子感觉我拿勺子你没反应,拿杯子你也没反应,下次再发指令,他拿的还是勺子,所以,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辅助完成也要给强化)</p> <p class="ql-block">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物!</p><p class="ql-block">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物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不配合强化即使能做也不做。</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较高频率的强化用于当孩子刚接受训练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要求、对新环境适应较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孩子面临新的课题时。</p><p class="ql-block">通过高频率的强化达到对人的配合、对环境的适应、自信的建立。较低频率的强化一般用于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课题难度不大、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下降看到孩子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电话:19960440466(王老师)</p><p class="ql-block">地址:宜宾叙州区山水原著一期(叙府实验小学正对面二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