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vz.lanzoue.com/is4FD0q2h2x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下载链接:倒转红轮</a><div><br></div><div><br><br><br>与 现 实 隔 膜 , 只 会 以 “ 道 德 优 势 ” 居 高 临 下 地 批 评 几 乎 “ 一 切<br>人”的“傲慢”越来越不耐烦。而且,由于新意渐失,摄影镜头也只<br>得“越来越多地转向壮丽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回归之旅的后半段已<br>经很少见诸媒体报道。所摄纪录片后来播出时,反响也相当冷淡。[53]<br> <br><br>从利哈乔夫到索尔仁尼琴:新俄罗斯“国学”的演变<br> 回国后的十年间,尽管索尔仁尼琴仍然抨击不断,但影响无疑越<br>来越小。叶利钦后期的俄罗斯开始弘扬文化民族主义和反对“西<br>化”,但并没有怎么借重索尔仁尼琴。承接这一趋势,普京上台伊始<br>就隆重推出了俄罗斯“国学大师”德·谢·利哈乔夫教授的“俄罗斯<br>思考”。[54]利哈乔夫受其母亲“旧教”情结的影响,也是着重在尼康<br>大牧首和彼得大帝以前的古典罗斯文化中寻找“传统”宝库。与索尔<br>仁尼琴一样,利哈乔夫也希望把“传统资源”古为今用。因此,也与<br>索尔仁尼琴一样,对1917年以后的“专政”和1917年以前上迄彼得大<br>帝的沙俄中央集权专制都不看好,而主要从彼得大帝以前的“传<br>统”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去“寻找资源”。<br> 但是,利哈乔夫的“今用”是支持叶利钦当时困难重重的自由化<br>改革的,而且,他的“反西方”意识与东正教激情都不突出。因此,<br>他的视野包括了从罗斯文明初创时的“勇士”与小邦时代直到尼康-彼<br>得大帝以前的漫长历程,尤其重视蒙古人征服以前罗斯诸公国的“自<br>由”时代的遗产(如《伊戈尔远征记》、《罗斯法典》等),而并没<br>有太重视此后的东正教分裂教派。他也与一般“斯拉夫自由主义”者<br>那样惋惜本土自由传统被急于“赶上西方”的彼得大帝集权化改革所<br>破坏,有一种被别尔嘉耶夫调侃为“彼得大帝是第一个布尔什维<br>克”的批判情绪。但他更多地归咎于彼得大帝本人而不是归咎于“学<br>习西方”,更不会有“彼得大帝是第一个叶利钦民主派”的想法。<br> 不仅如此,利哈乔夫的“斯拉夫自由主义”实际上认为灾祸来<br>自“东方专制”。他最为深恶痛绝的是“鞑靼化”。他虽然对彼得大<br>帝直到列宁以“西化”方式搞中央集权专制毁灭“俄罗斯的”本土自<br>由传统不满,但对于彼得大帝以前的罗斯古典文化,利哈乔夫还是强<br>调其与西边而非东边的联系。<br> 在罗斯文明起源问题上,利哈乔夫是“诺曼说”的支持者。此说<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