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春节,朗诵三本书《㵲水谣》《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锤子·剪刀·布》/亚高原视频集

亚高原/经历网

<p class="ql-block">诗集《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诗集入选中国作协2022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项目,分为“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 无限放大我的乡情”“ 故乡,瘦成一粒米”3卷,共118首。该部作品以“最小的村庄”为视角,通过诗歌的方式记录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乡村微妙变化,用最小的文字,以无限的“小”进入内心,折射这个伟大的时代。诗人简介姚瑶,原名:姚友本,七十年代出生,贵州天柱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电网公司文学协会副会长、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凯里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诗刊》《民族文学》《山花》《延河》《扬子江》《脊梁》等,著有《疼痛》《芦笙吹响的地方》《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烛照苗乡》《侗箫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等多部,有作品入选多个年度选本,获第三届贵州省尹珍诗歌奖▪创作奖、第三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新人奖、黔东南州政府文艺奖等。</p> <p class="ql-block">附诗评</p><p class="ql-block">最小的村庄,最大的家国&nbsp;&nbsp;&nbsp;&nbsp;&nbsp; ——读姚瑶诗集《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伤痕/文</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2021年春,当姚瑶把一个读书视频发在群里时,我听到了他的一首小诗《独爱人间最小的村庄》。我震惊的是女声的读法,几乎是把这首小诗重新创作了一遍。让原来看似并不沧桑的文字,在声线的牵引下,得以进行重叠、拓展、简化和曲折的运动。让每一个象形文字看起来都很柔情,温和而深沉地背负着一个人的乡愁,奔跑在人间最偏僻的角落。今年秋天,他把《独爱人间最小的村庄》改了两个字,改成了《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并最终成了这本诗集的名字。有点遗憾,我还是喜欢“独爱”两个字更多一些。独爱,是一个私人的空间,能装下一个人所有的情绪,喜怒哀乐,过去和未来,自由自在,也更亲切。可以理解的是,可能“守望”两个字包容性更大,更具广阔的普世价值和家国情怀吧!认识一个诗人,我们总能在他的诗里发现一些他生活和成长的蛛丝马迹。诚如姚瑶,有一个深藏于贵州深山老林叫圭研的小村落,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小如尘埃的圭研,可能被风一吹就吹跑了,没有一点重量。但当他透过时间的维度,在宇宙星辰里寻找,并把他写成两个方块字时,才发现那是印在他身上的疤痕。他从那里出发,由一个不谙世事的男孩,逐渐成长为贵州一名重要的诗人。其间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追究一个人的行踪,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探究一个人的思想,却又天经地义。那么姚瑶,他的诗歌是他的思想吗?我也出生在贵州一个如圭研的小村子,而且离那里并不远,可能有百十里的路途。在村后也有一条长流不歇的小溪,小时候抓鱼儿,在其中游泳和洗衣、洗菜,就像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都没有想到过离开。可长大后,为了生活依然成了一个外乡的游子。在远离了父母和故土后,我便知道,古来那么多的游子和乡愁都不是凭空杜撰的,它真实得如同自己的心脏,想一想都会疼痛。人类的情感千奇百怪,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人和土地是相互依存的。这种纠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和谐的关系,有关生产和生活。当猿变成了人,前肢变成了手,这种关系就成了人类的普遍基因。一旦断裂,基因的链条就不完整了,人的情绪将产生紊乱。一部分会被自然法则溶解,一部分则变成了痛苦的样子。这种痛,化成文字,就有了痕迹。就像在岩石上的刻画,一块岩石本来是自然形成的,有棱有角,残缺不已。但当人们磨去了那些棱角,在上面画上了线条,就不再是原来的岩石了。经过加工,它已有了另一种生命,用来讲述一段历史,成了一块碑或是岩画。诗人的文字,因为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往往具有这两个特征。当读出来的时候,聆听的人会产生画面感,一面是声音,一面是绘画,如身临其境。听一个女声读姚瑶的诗,我也产生了这种感觉,眼睛里有一幅乡村图。姚瑶《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乡愁是一个人的,但如果再辽阔一点,它就成了家国情怀。余光中的《乡愁》是我们熟知的,其最后一句:“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来让人痛彻心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爱国诗篇,因历史原因,大陆和台湾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我们太多人没这种体验,没老诗人那种经历。人生苦短,四处漂泊,到头来,有家难回,有国难归,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诚如当下,我们已生活在5G的环境下,四十余年没有战火,经济繁荣,生活幸福,每个人都有一个远方的梦想。谁又能想到,在这和平的时代,一些同胞依然飘零海外,还在苦苦期盼着国家的统一,盼望着一个民族的完整归来。这已不是乡愁能表达的了,它有了民族的哀痛。“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源泉,是乡愁的起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五千年的诗歌史,这是一条很明白的的线索,几乎贯穿了所有的年代。比如我们熟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其中“为什么我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几乎牵动了所有爱国的中国人骨子里那根血脉。正是这些伟大的诗篇,凝聚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延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p><p class="ql-block">2&nbsp;</p><p class="ql-block">那么,姚瑶的诗呢?姚瑶这本《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不是长篇巨著。它由一首首小诗构成,每一首似乎都小巧玲珑,独有韵味。但当他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股洪流,从那个叫圭研的小村子冲刷而出。冲出了贵州高原,来到了平原上,成功入选了2022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项目,成为当下中国诗歌界的一道风景。细读姚瑶的诗,不难发现,他的每一首诗后面都有一面墙。墙有层次,近前是贵州高原,远处是中华大地上的平原和山脉。把一个人置于其间,他的思想小如水滴,却能逐渐渗透这面墙,使得整面墙最后都潮湿起来,完成了一颗水滴的救赎。这颗水滴是如此的珍贵,从不轻易流淌。他藏在诗人的眼角里,甚至是些许的带有忧愁的余光。这种爱,是诗人用来安身立命的根本吗?这种爱,超越了狭隘的个人情怀吗?当下写诗的人那么多,据互联网统计,每天产生的中文诗歌不下万首。他一个平凡而卑微的侗族诗人,何以能走得这么远?取得这么多成绩?我以为,我已发现了它,找到了他写诗的一把钥匙。2006年,贵州修文阳明诗会后,《山花》杂志刊发了一期贵州诗人的合集,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在贵州写作的诗人。那是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这个冬天》,其中“这个冬天,爱情曾像雪野地阳光/晕眩过我的目光/如果我能够逃离/就等于我,娶黑夜为妻”的诗句,让我记忆深刻。但在当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小青年的顾自怜盼,境界不高,文字也有些许稚嫩,属于青春期的写作。2016年,当我归来时,读到了他的诗集《疼痛》和《芦笙吹响地方》精装本,却发现他已成长为黔东南文坛的一棵擎天大树。让我很羞愧,浪费了最好的青春。他的诗集《芦笙吹响地方》影响很大,获得了很多奖项。无疑,在这些年黔东南诗歌势微的时候,他的努力,为黔东南诗歌挣得了一席天地。航拍。</p><p class="ql-block">鸟瞰你所在的村庄,这样的诗句,是不会出现于青春期的写作的。只有与岁月有了交换,经历了人情世故,才会把一个村庄写成是一张叶子。而这需要勇气和体验,因为对于乡愁,对于很多人来说,更多的是虚构和虚幻。它真实存在,却又不知表达为何物。这首《村庄谣》是这本新集子里的一首小诗,但肯定代表了他写作的一些规律。一张打开的树叶,后面也有一面墙。墙,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上面画满了这样的叶子。在这个背景下,是当下中国人正在经历的大事,去贫困化。很多人听从召唤,抛家舍业奔赴在这条路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这个过程,掩映着叶子和乡愁的秘密,也隐藏着人们最大的家国情怀。要找到叶子和它们的联系,就比须先找到一个词来做桥梁,这个词就是“名字”。对于名字来说,所有人都拥有,但不一定能记住父母取名的含义。所以,有时候把名字放在什么地方都不合适,觉得没有生命。生命之外,是一张叶子,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只有春天的气息能换醒它,只有冬天的落日能让它感到疼痛。而这种痛,却又往往沉默,因为叶子并不会说话。它只会颤抖,有一点风,它就颤抖起来。与叶子交换名字,这是诗人给我们的答案。他终将代替一片叶子,来履行对这块土地的承诺,成为大地上的一片绿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很多时候,我们讲至良知,知行合一。这种情怀,就是它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明白了这一点,然后再品读其他作品,就会发现,他的这种情怀无处不在。从一个普通诗人变成一个有家国情怀的诗人,这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他的诗意也产生了兑变。我不清楚,这是不是一朝的顿悟?还是多年勤奋得来的感悟?我相信是后者多一点。</p><p class="ql-block">这首《辽阔的玉米地》文字简单,但意境优美。“胞衣”或者“袍泽”是他喜欢的用词,在他很多诗里都容易读到。朴实的词语,加上现场感,以及大胆的想像,让这首诗有了某种矜持的姿势,显得端庄起来。翻开的土地,是人类与自然协作的开始。自然的往复轮回,是自然的法则。尊重法则,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中年妇女劳作的姿势,是这种关系生生不息的体现。村庄总是落莫,但却是一个生机蓬勃的生态系统。人在这种力量面前,是渺小的,只有沉重的一跪,才能表达我们对生命的敬畏。生生不息的气息,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力量。建立与土地的关系,是诗人最终的目标。当他转换身份,化身为一个农妇,收割玉米,翻开泥土,再撒上植物的种子。这是一道最美的风景,辽阔到了天边。让他亲密地接触了地心的引力,呼吸到了植物腐烂的气息,畅想着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身心愉悦。而当他把这种情绪放逐于黔东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与森林和炊烟为落脚点,以苗乡侗寨为养料,学习他们朴素的生活,追随他们简单的语言,他就有了栖身之所。当他尽情地用那些纯朴而又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养活着圭研那条快要干涸的小溪时,一片叶子,发出了一声叹息后又开始呼吸。在光阴轮转中,飘散入水,与他的梦一起游向远方,他的才情便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这是他的钥匙,帮他打开了一座诗歌的宝藏。</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乡愁,如何转化为家国情怀?这是诗歌写作的一个课题。村庄不走,它总在那里。忘掉了自己的烦恼,只记住苍茫人世里的情义,这样的写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最低限度的自我,是向上升华的梯子。有时候,当我们大量回忆童年的苦乐,反而容易造成回忆的中断,在下一代人的脑袋里形成真空。乡愁形成于何时?首先不应是过去。再苦难的童年也是美好的,因为它有生命。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只有落叶不归根是真正的乡愁,所以它成了传统。也有人认为,只要有遗憾,就是乡愁。或许,从一开始,我们的写作就受这些思维的影响,并表现出了一种游子的身份。殊不知,一颗赤子之心,他的忧愁更容易让人产生力量。或许基于后一种认识,姚瑶的很多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前者的距离,在文字上表现出更多的陌生化。这样的取向,是诗意的最大发散。陌生化的文字,特别冷静,常在激情之外。但诗人显然不是一个旁观者,他只是以第三人称来出现,来观看另一种乡愁。在《辽阔的玉米地》仿佛有很多暗示,一粒玉米是一颗小小的心脏。抛开文学修养,或许这是一种错觉,却让我们读起来时找到了一些实在的东西。一个人的隐喻,通常藏在眼睛里,表现出性感的柔情。互换身份,是基于自我的另一种表达。这让诗人得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势,以一种草本植物的方法行走。在秋天的玉米地里,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以玉米的眼睛看时间,下一秒将进入休眠状态。人不会有这种认识,收割完了的玉米地,可以再次被翻开。在这个矛盾中,诗人低下的膝盖缓解了事情的尴尬,替老天爷消除了真相。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和判断的差异,涉及到个人自身的文学修养,所以,即使有了这样的认识,也不一定能成为诗人。这在乡愁的讲述中,是我们看到一些人叹息的原因。放下膝盖,终究是很难的。只有诗人肯放下膝盖,给卑微的生命致敬。成为一棵玉米后,诗人将以大地为家,真正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员。这是一架梯子,得以让诗人以最近的距离攀爬到大地的高处,接近辽阔的苍茫,滋生悲悯的心,写出疼痛的文字,来抚慰后来者的忧伤。以大地为家国,才能心怀天下。以众生为亲,才能懂得平等。尊重自然法则,远离个人道义。在这本《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的集子里,除了圭研这个地名外,还有一个叫阳芳的地名也经常出现。去年一整年,我们都有一个愿望想去阳芳看看,看看那里的五彩米,可惜最终没有成行。姚瑶在过去一段时间,负责扶贫工作和驻村干部的管理,阳芳作为他所在企业的精准扶贫示范点,因工作关系,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为阳芳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五彩米,顾名思义有五种颜色。在阳芳的所在地台江县有一个苗家习俗,农历三月的姊妹节上做姊妹饭,姊妹饭要染成五颜六色。这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似乎这是一种天作之合。而阳芳对于姚瑶,也是一种天作之合。这些年,他的内心分外宁静,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包括以时代楷模陈立群放弃百万年薪西进苗乡支教为主题的长诗《烛照苗乡》。是圭研和阳芳这样的故乡,给了他一双慧眼,得以观察这个人世的圆缺。是世间的一棵棵小草和人们细微的日常生活把他心灵摇曳。这生活的甘苦,给了他无限的启迪,给了他滋生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家国天下的思想。让他的诗不再拘泥于个人情绪的表达,而达到了善与恶斗争的高度。这个高度,恰恰是小我和大我的分水岭,越过了,就是诗歌的汪洋大海。</p><p class="ql-block">评论者简介:伤痕,原名:徐德雷,侗族,贵州锦屏人,贵州省作协会员,1993年开始在《星星》《中国诗人》和《常青藤》等国内外华文刊物发表诗歌和评论,出版诗集《爱你百年》等多部。</p> <p class="ql-block">㵲水谣(组诗)&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作&nbsp; 者:雄黄(侗族)作者简介:雄黄,侗族,湖南新晃人,诗集《㵲水谣》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作品重点扶持篇目。</p><p class="ql-block">风雨桥&nbsp;</p><p class="ql-block">雀声回旋,是一种真实在无限逼近眼中的遗址——仿佛岩鹰盘桓在芭茅与落日间,伴随炊烟与呐喊,融入山谷下的河流寻找踪迹&nbsp;还有多少在风中隐身的人眷恋山峦,以及未成卸下的魂灵借阳雀为化身,围绕寨中鼓楼静默似浮雕&nbsp;寂静被更深的寂静打破是唢呐撕裂围拢过来的空气进入这四合院,木屋门口几副对联儿时腾舞的龙灯狮子,那些花轿一直在山歌里荡悠整个山峦也随之晃动&nbsp;从倒影中抽身,离开池塘那对黑天鹅将天色与水色分开决绝地向前眷顾有多危险,记忆就有多陡峭&nbsp;走过风雨桥他成为自己的身外之物&nbsp;&nbsp;</p><p class="ql-block">坐&nbsp;&nbsp;妹&nbsp;</p><p class="ql-block">有凳坐凳,有岩坐岩。无凳无岩,坐到妹的霸腿来。——侗族大型实景剧《坐妹》唱词&nbsp;暮色,阿妹这一朵夜桃花开遍河岸琵琶和花帕,沿着花香寻找去处&nbsp;在你眼中,放牧夜莺和画眉鼓楼在暗处,铆足劲往上长流水潺潺&nbsp;一辆纺车,一篮棉花从芦笙中抽出丝线“水车旋转哥莫呆喜鹊喳喳好事来”&nbsp;板凳,被刀砍断脚岩板,被草鞋踏破&nbsp;他用目光抚慰月色等一场覆盖&nbsp;</p><p class="ql-block">&nbsp;哭&nbsp;&nbsp;嫁&nbsp;</p><p class="ql-block">他跟随人群,像从未出现目视一条河流缓缓流逝&nbsp;寨门外,一支队伍被唢呐牵引慢慢走进村子&nbsp;哭声伴随泪水,幽怨,绵长唱腔单调而固定,内容庞杂&nbsp;“娘啊,你是替人挑担嘛白费的劲替人背草嘛干操的心鸡抱鸭蛋是替人抱你是瞎子点灯替人点的啦你着了空力嘛操了空头的心女儿记得娘的恩嘛报不了娘的情啦娘!女儿记得娘的情嘛报不得娘的恩”&nbsp;新娘忙着梳头——挽辫子,盘髻盘忙着开脸——脸颊的汗毛绞净盛装出行从家乡去往另一个家乡&nbsp;天已经亮了,人潮退去平溪河依然流淌&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平溪河&nbsp;</p><p class="ql-block">他在河边出生却仿佛从未认识这条小溪流&nbsp;草垛越来越矮,枯萎下去在水流中留下倒影无法从水中抽身群鹅漂浮其中,伴随着啼鸣之声白云依然在高处无限辽远&nbsp;他和周岁的霑霑坐在河滩欢笑,嬉戏。搬弄冬阳下的石子修改流水的弧线看着无数的葡萄架空,落地吟诵一行行朴素的句子&nbsp;起身时,河水不紧不慢喧哗,弯曲重新返回原来的流向&nbsp;平溪河,像可有可无的跟随将他们与这尘世分隔开来</p> <p class="ql-block">雄黄访谈录|无以慰藉</p><p class="ql-block">原创 水意江南 思无邪诗画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av4fwfVnvINfbG23Dq2CQ"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雄黄访谈录</a></p> <p class="ql-block">《锤子·剪子·布》侗族儿童文学大师舒精华新作,7岁以上适读!</p><p class="ql-block">小A老师 AA班级助手 2022-11-26 07:0</p><p class="ql-block">本期给大家分享的好书讲述神秘湘西侗族孩子的童年,给予少年儿童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滋养,它就是侗族儿童文学大师舒精华老师原创新作——《锤子·剪子·布》</p><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红辣椒书系”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为繁荣儿童文学发展、打造湖南儿童文学原创力量、树立湖湘文学品牌所精心策划的图书产品线。</p><p class="ql-block">该书系汇集当代湖南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以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包括小说、童话、散文等多种体裁在内的佳作。</p><p class="ql-block">这些儿童文学作家们用作品表达自己的个性思想与理想情怀,同时通过作品与读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以关注当代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借助自身的生活与成长经验,寻找抵达当下少年儿童内心世界的路径,全方位、多角度、创新地展现湖南作家的艺术成就和出版湘军的辣椒精神。 </p><p class="ql-block">《锤子·剪子·布》是舒精华老师创作的一部回忆年少时期生活的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以儿童的成长经历和视角,从平凡小事出发,认识湘西侗族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有趣有益,照顾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呈现出许多不一样的少数民族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作品所描绘出的是整个湘西大地的人间烟火,是深深根植于湘西这片现实与历史的土壤,给予当代儿童最纯正的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的滋养,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散文创作功力。</p><p class="ql-block">作品深深根植于湘西这片现实与历史的土壤,拥有鲜明的湖湘文化底蕴,浓郁的侗族风情色彩,丰富的本土物产,朴实的民风民情,鲜活的俚言俗语,体察不同民族儿童的童年生活,给予孩子更广阔的阅读视野。</p><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舒精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省、市众多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万字,数十次在全国各级大赛中获奖。</p><p class="ql-block">其中数篇散文被选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及《中国三普优秀散文集》。</p><p class="ql-block">喜欢和孩子相处,工作之余,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少年朋友,一些已成为中华少年作家。</p><p class="ql-block">从平凡小事出发,认识湘西侗族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照顾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呈现出许多不一样的少数民族生活图景,特别推荐7岁以上的中小学生阅读。<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ql_gby2JYmsdCeHdsDC8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儿童文学大师舒精华《锤子·剪刀·布》</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