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生涯(10)蝶 变

望江雪

<p class="ql-block">军校生涯之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蝶 变</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2年初夏,我正准备参加在枣庄首次举行的综合演练,张必田处长突然告诉我,全军院校会议即将召开,学院编制要调整,院里抽你随军务处进京,参加研拟编制调整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天傍晚,我与军务处郭羊城处长及郭荣平参谋,装备处郝元朝副处长,一行四人匆匆赶到徐州火车站,登上硬座车厢,在昏暗灯光下摇晃着坐了一宵,清晨住进了总参工程兵部招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午,郭处长带我们与总参军务部院校处唐副处长见了面,他介绍了我院这次编制调整的重点:一是增加初级队学员定额,面向地方青年增招本科生和大专生;二是机关由三大部改设“五部处”;三是基层增设军事系、政治系、研究所和教研部。他要求,按总部规定的各类人员编配比例,算好细帐,尽快拿出编制调整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到招待所,郭处长认真研究了有关文件,说:“拟订方案,是个算细帐的慢功夫,学员定额增加是起点,学员数量变了,其它各方面都要跟着变,得一步步地细抠。现在没法集体研究,张参谋,还是你先写出初稿,竖个靶子,大家再讨论吧。”我只好说:“那行,你们先忙别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于是,我关在房间里,对照总参文件规定的人员编配比例,逐一草拟编配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根据新的学员定额,确定学员系、大队、学员队设置。由于干部学员培训员额增加,勉强新编了中级队军事系和政治系,以及两个初级学员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学员定额推出所需教员总数,再细分文化课、军事课、专业课教员数量,然后按每室10~20名教员的规模,草拟教研室编配方案。其中,军事地形学、军队基层管理等小课,由于编配教员数量少,放到哪个教研室都觉不合适,颇费心思,多年之后还有“拉郎配”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机关设教务部、教保处、军务装备处、政治部、总务处,其中教务部、政治部为正师级,其余三处为副师级;原业务处(正团级)改为业务组(不定等级);人员编配上,总部文件规定的较详细,没怎么费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赶进度,我足不出户,吃饭让人送,熬了四五个通宵,总算拿出了初稿。其间,郝副处长等不及,让我停下来,帮他算装备车辆编配数量,又忙乎了一阵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家对照初稿,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实完善,形成了汇报稿,然后约请总参军务部唐副处长审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副处长看了方案后,对学员系队和教研室编配方案没有提出异议,倒是嫌机关和分队人员编多了,要求往下压,必须体现“精兵简政”的要求。郭处长当场作了局部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方案通过后,郭羊城处长很高兴,带领大家到38军工兵团看望他的老战友,还游览了十三陵水库地宫。只是我熬了几个通宵,甚为疲惫,上车就打瞌睡,坐上地宫游览车仍睡意朦胧,印象很模糊。逛商场时,郭荣平参谋给每人买了一把水果刀留作纪念,直到现在仍在使用,只是磨短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2年实施的编制调整方案,有三大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是提高了办学规格。从那时起,学院面向地方招收本科生和大专生,唐振宇、刘建吉、房永智等一批青年才俊得以进入学院深造,并逐步成长为新的中坚力量;为适应学历教育需要,特召李兆平、仲锡夫妇等一批地方高校老师来院任教(同时入伍),文化教研室扩展为英语、数学计算机、电子电工等教研室,壮大了师资力量,也提高了知名度,学院更像高等学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是促进了教学转型。学院推行的“三条线”教学管理模式正式纳入军校内部管理体制;由单科独进的按天排课,改为多科穿插排课,以适应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需要;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员日常管理更加严格正规;突出指揮能力培养的综合演练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学员毕业前的压轴大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是拓宽了团级干部晋升渠道。这次调整带来的意外之喜是,全院增设了十多个师职岗位,为一批资深业务骨干带来了福音,张必田、甘志山、郭羊城等久旱逢甘霖,迎来了事业发展上的转机。只是机关各处改为业务组后,新任组长由参谋兼任,活没少干却无名分,影响了一批中青年骨干的正常晋升,算是有得有失吧。</span></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9年6月,学院再次面临编制调整,我又参加了方案拟制,与秦伯凯、郭杰、赵勇、孙卫东等聚集在军职宿舍,采集体讨论方式,熬了几个通宵,形成了调整方案。其间金春斌院长、何承阳政委多次看望大家,了解方案研拟进展情况。这次调整的重点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级培训取消中专层次,改以本科教育为主,培训员额大幅增加,为此两个初级学员大队(正团级)升格为道桥指揮系、筑伪指揮系、地爆指揮系(副师级);中级培训仍设军事指揮系、政治指揮系,营团班、研究生班、轮训班均扩招;全院学员定额由一千多名增至两千多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级指揮专业开始实行“4+1合训分流”培训模式,后又增加了士官培训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机关恢复三大部管理体制;专业教研室划归各指揮系管理,文化教研室划归基础部管理;练习营扩编为教练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次调整后,培训规格规模明显提升,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进入发展的鼎盛期;全院又新增了几个师级岗位,我和秦伯凯、史广生、张跃进等一起晋升为系主任,解除了后顾之忧(师级干部可工作至退休,不再担心转业到地方二次就业难了)。但是,随着实施“合训分流”模式,学院的学历教育任务逐步萎缩,渐渐失去了发展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1年9月,秦伯凯院长上任不久,学院再次面临编制调整。有一天,院办秘书通知我下午参加编制调整方案论证会,我时任军事指揮系主任,正忙着抽空筹办儿子的婚礼,连忙推辞:“一周前己定下午举办儿子的婚宴试吃活动,酒店、客人都己约好,这可怎么办?”秘书请示领导后说:“前几次编制调整你都参加了,情况比较熟,这次论证会你一定要参加,你可先发言,说完就走,两不耽误。”于是,我中午提前赶到会场,认真研究了一下编制调整初步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次培训员额增至三千多名,但中级短期轮训、士官培训占很大比例,教研室、系队就编得有点虚。会议开始后,主持人示意我先讲,我正面肯定一番后,提出了问题:“有的教研室编小了,例如,道桥渡教研室现有17人,拆分为道路、桥梁、渡河三个教研室,每室只有教员三五名,恐难运作起来,万一有人生病、出差,找谁顶替工作?”说完,便起身准备退席,秦院长说:“不能走,编制调整这么大的事,多发表点意见吗!”主持人连忙咬耳解释,秦院长晃然大悟,说“那你赶快去吧。”后来,道桥渡教研室真的拆分为三个室,说是为了增设系的数量;每年的招生定额三千多名,实际上只能招一千多名,委实编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顾往昔,我三次参与拟制了学院的编制调整方案,感觉每调整一次,学院就发展壮大一次,象是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1982年来院报到时,学院只培训现职干部学员,两年制,不计学历,不学文化课,教员大都来自部队,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只占18.1%,只能开展工程兵技战术训练,这时算是学院的草创期;</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6年实行“中初同校培训”体制后,学院更名为工程兵指揮学院,开始在战士中招收中专学员,文化课教员增多,师资力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提高,可谓学院的成长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2年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得到发展,文化课教员大批涌入,培训规模大幅增加,可谓学院的壮大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9年后,本科教育上升为主导地位,研究生教育增至六七个学科点,联合军事科学院、空军勤务学院开展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可谓学院的鼎盛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0年后,学历教育步入尾声,短期轮训、士官培训升至主导地位,学院又更名为工程兵学院,2015年并入陆军工程大学,变为大学的训练基地,盛极必衰,走到了尽头。正所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是非成败转头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青山依旧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几度夕阳红”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院虽己成历史,但工院人用青春、汗水、热血奏响的华彩乐章,永远在人们的胸中流淌!那历经一次次的蝶变,一次次的华丽转型铸就的辉煌岁月,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 (全文约3000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3年3月16日于徐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