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小弁》(弁:biàn,诗小序的意思):“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来借指故乡。在我们和县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热爱桑梓的文人。和人纪和事,明张广汉有《乌江遗事》,戴敬夫(戴重,字敬夫),有《和阳开天记》,但是均已失传。而清朝官员和州人陈廷桂,万卷撑肠,工作之余,日以蒐( sōu,同“搜”)罗志乘为务。正如他自己所说:“余之于桑梓,亦自谓勤且笃矣。”</p><p class="ql-block"> 陈廷桂 (1768—1842),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六十年中进士,为传胪。(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据秋水老师说,和州人常说“百年三进士,千载一传胪。指的就是陈廷桂。当然和县还出了一位状元,宋朝的张孝祥。那算是一千年以前的事了。”)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陈廷桂于道光七年,1827年秋,60岁时,因病告老还乡。在历阳亚父城陋室西南仙山旁筑陈家花园,因该园靠近万花谷,故自号花谷翁,以读书自娱,安度晚年。道光十二年,1842年病逝,终年74岁。“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p> <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大师对陈廷桂前辈十分景仰。 1941年,在林散之44岁,陈廷桂逝世一百年,我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一个秋天里,林散之前去陈廷桂墓前,拜谒了这位可敬的先人。 写下了《秋日谒陈梦湖先生墓》一诗。</p><p class="ql-block">诗序:“历阳陈廷桂,号梦湖,清传胪,著《历阳典录》。”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南斗来瞻身后光,夕阳断冢卧平岗。</p><p class="ql-block">麻湖(麻湖指代和州,过去曾陷为麻湖)有志存诗囿,先生征辑历阳诗始于唐,止于清。为诗囿若干卷。桂树多阴荫草堂。其堂曰“香草堂”,一曰“桂树堂”。</p><p class="ql-block">一代衣冠名自永,百年风雨梦空长。</p><p class="ql-block">乾隆往事谁能记?正是秋田稻又黄。</p><p class="ql-block">诗中抒发了对陈梦湖先生的深深的哀思和对历史无记的哀叹。</p> <p class="ql-block">和州近代文人雅士,结社吟诗,活动于戟门之上。他们秉承“诗必有为而作,诗中须有我在。”的宗旨,和人纪和事,他们的诗作,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内涵。。留下了许多愤世嫉俗的诗篇,能给后人以警醒。如“宁附乔松朽,不栖恶木荫。”同时诗人们拥有高雅的精神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烟云供养。“意与静禽会,冥悟太古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山水田园诗篇。如清朝赛德玉:“遥峰沉白日,空江余清辉”。像这样用遥深的诗句,比比皆是。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水,热爱家乡。正如诗人所说“鸟乐故巢,人乐故土。”张孝祥”梦到家园归自好,起寻官路去何长。“留下了一首首美丽的诗篇,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画卷,就像珍贵的电影镜头。读他们的诗,犹如听他们在唱心底里的歌,有时浅吟低唱,有时引吭高歌。有时飘落零离,有时花好月圆;有时柔情似水,有时悲愤激昂。陈国风有诗句:“更喜谪仙楼在望,隔江酬和一觞飞。”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县镇淮楼上所留下的一首无名氏的楹联“登楼高呼太祖在,隔江招手谪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代和县又出了大诗人林散之和邵子退。</p><p class="ql-block">林散之大师对这块培育了他的土地和县感情非常深厚!在他八十三岁因心肌阻塞,住鼓楼医院时写有《病醒》一诗:</p><p class="ql-block">病醒 一九八0年二月余病心肌阻塞,长子昌午,负至鼓楼七病区医治得救。</p><p class="ql-block"> 劳生荦荦几春秋,病醒楼中转百忧。风雨故交小市口,江城如画大桥头。乌江原属安徽和州乌江县,明洪武十二年改为镇。和县在明末一度屠城,将市镇中心移至小市口。余亲戚故旧,多居此地,余祖宗坟墓皆在乌江郊区一带。一行鸣雁云中过,几处闲鸥水上浮。多少关心家国事,尘缘阖眼不能休。</p><p class="ql-block">林散之是多么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县。热爱桑梓、热爱文化、热爱诗,在和县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柯芳2023年3月16日晨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