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记事之串门

大猫472371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春天,在插队两年后,同在一个公社插队的北京知青,互相联络相约一起回家探亲,最后结伴成行的有十余人。</p><p class="ql-block"> 回京后,父母上班,弟妹上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家都没什么事,又不想窝在家里,所以经常是约上三五好友串门小聚。</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次我们大队的几个人约好去栗欣同学家,那时一般家庭还都在用煤火做饭烧水,进门伊始,栗欣就开始沏茶倒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两年的插队生活使我们练就了喝茶的功夫,</span>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就干掉了三四壶水。围坐在火炉旁,我们谈各自的家庭,谈插队的感受,谈扎根边疆,大号铝壶坐在烧的通红的炉火上冒着热气,一台煤球儿炉子硬是没供上我们喝茶的速度,事后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围炉畅谈狂饮的情景犹如眼前。</p> <p class="ql-block">  都是 十七八岁的年龄,曾经的同学,有相同的经历,但又不是一个大队的,凑在一块儿,说的最多的是各自的经历,牧民的家长里短,有时聊的兴起,连屋都不进,就在楼前兴致勃勃的侃起来。</p><p class="ql-block"> 插队两年,我们的嗓门都练的出奇的大,嘻嘻哈哈,热闹非凡,常常引起过路人的侧目,不时的还有楼上的人打开窗户往楼下看,不明白楼下发生了什么事儿,更夸张的是还有一个小伙子打开窗问:“没事儿吧,哥们儿?”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到同学YD家里串门的经历。同学的父亲是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严良堃先生,他是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WG前,还是中学生的我们都看过他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心中充满了敬重之情。</p><p class="ql-block"> 他家房子比较大,所以聚会地点就选择了他家。正赶上严伯伯在家,看到大家的到来,他非常高兴,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的接待了大家。</p><p class="ql-block"> 女同学们张罗着给大家做饭,严伯伯则和男生们畅聊,席间他拿出了珍藏的洋酒与不怎么成年的青年人共饮,那个年代,封闭使得大家孤陋寡闻,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洋货,第一次打开了眼界,也是那次,严伯伯的学生圆子(成方圆)等几个后来走红歌星的名字被我们所知。</p><p class="ql-block"> 由于严伯伯的平易近人,在他家的女儿返城考取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后,他让知青的后代来家里免费学弹钢琴,其中一个小姑娘后来成为了我国申奥小大使。</p> <p class="ql-block">  由于经常串门,不但知青自己更熟悉起来,连家长也开始走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立了亲密的关系,</span>在以后的岁月里互相联系,互相通音讯,及时获知孩子在草原的情况,后来我们只要有人回家探亲,都要去看望其他同学的家长,这种情谊延续了半个世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