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深化高效课堂——武汉市第六届“名特优”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p class="ql-block">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本着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聚焦核心素养,深化高效课堂,锤炼研究成果,锻造我市小学教研品牌。2023年3月15日,由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主办的“武汉市第六届小学‘名特优’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江岸区分会场在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武汉市江岸区低段教研员郑惠庆老师、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田洁副校长,丁洁主任以及来自江岸区各个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展示风采“名”课堂,示范引领促提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  本届数学“名特优”活动现场展示了来自光谷十七小谢姣老师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和青山区杨慧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运动(二)——轴对称》。</p> <p class="ql-block">  谢老师执教的二年级《1000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谢老师从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百”的模型,让学生迁移、类推“千”的模型。在这一课中她设计了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估一估、找一找等丰富的活动,从多个角度,多种形式对计数单位——千进行视觉化、言语化以及符号化表征。尤其是在数一数999+1的环节,杨老师的设计颇具亮点。学生看到添上一个小正方体就是一千后,直观感受到1000个小正方体刚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谢老师适时将一个大盒子扣上这1000个小正方体,数形结合很好地建构了“千”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  谢老师精心设计了实践活动任务单,从作业的目标、类型、内容、形式、层次、评价等多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谢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而且在这份实践活动任务单中用估一估、数一数、走一走、读一读等多种实践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数感。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多么有用,多么有趣。</p> <p class="ql-block">  杨慧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图形的运动(二)——轴对称图形》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轴对称一课十分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杨老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为唤醒。杨老师通过课前让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课中展示并证明、画对称轴等一系列活动,唤醒学生对轴对称的已有认知,并进一步引发思考:为什么通过找到线段中点的方法就能找到对称轴呢?将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的探索。杨老师通过组织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唤醒研究图形的方法——折、量、数以后,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比较开放的探究单来开展活动。1、借助方格纸看一看、数一数,你能发现什么?2、在图上标一标,让大家一眼看出你的发现。第二次是应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补全轴对称图形。在充分地看、数、标、画、想、说这样沉浸式的探究活动中生发问题意识,积累探究经验,实现认知突破。</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利用几何画板呈现无数组对应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特点,这是本节课另一个亮点。动态的视觉化表征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通过不同位置的对应点验证结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索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两位老师带着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课堂为载体,让研究真实发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教而有思拨云雾,专业引领方向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后,汉阳区教培院彭娟老师对两节课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彭老师认为这两节课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课堂品质方面均可圈可点,两节课均体现了增“放”减“扶”,增“悟”减“灌”,增“质”减“量”,实现了课堂深度学习的自然发生。</p> <p class="ql-block">  彭老师还提出了对这两节课的思考与探索:</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如何让轴对称彰显运动本色?</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要准确把握轴对称的本质——点的运动。从结构化教学出发,在图形的运动(一)初识轴对称时,可以用翻折渗透运动,在图形的运动(二)再识轴对称时,在教学例1时可改变呈现方式。第一步可先出示图形的一半,想象它沿着对称轴翻折后的图形,紧接着呈现几个有局部细微变化的图形供学生选择;第二步聚焦点,想象通过翻折运动后点的位置,再进行验证,并结合前面被排除的另几个图形,反思点运动后的位置为什么在这儿呢?最后结合多组对应点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面到点,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凸显运动本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二点,如何更好地体现结构化教学?</p><p class="ql-block"> 彭老师认为,学生认识数的关键是计数单位,建立数之间的联系均要以计数单位来统领数的概念。在回顾“百”的模型后,可以先唤醒研究方法,再给出多个生活中千以内的数,提供多样的研究素材,如方块、计数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数为研究对象,并自主选择研究素材,对这个数进行多元表征,丰富体验从而建构出“千”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  最后彭老师以陶行知的教师歌结束本次的交流,并对在场的所有老师提出希冀:落实新课标理念,贯彻双减精神,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们追求与探索的目标,而这些都需要老师们充分尊重与关照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建设彰显开放包容、慢养深耕的课堂文化。期待老师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研而有感见真知,潜心求索砥砺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育才二小青年团认真观摩了两节优秀的展示课后收获颇丰,都积极地分享自己所感所悟。</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操晓雨老师听了杨慧老师的执教课《图形的运动(二)—轴对称》,受益匪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杨慧老师通过课前制作—展示证明—画对称轴三个步骤唤醒学生对轴对称的已有认知,并进一步引发思考:为什么通过找到线段中点的方法就能找到他们的对称轴呢?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探索的过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了比较开放的探究单来开展活动,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杨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处处得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杨思晗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使自己受益匪浅,彭娟专家的点评更是令人深受启发,两节课分别为“数与代数”以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谢老师在上课时充分融入中国文化,教学数学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杨慧老师则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自主探究有关轴对称的新知识,彭娟专家更是就课标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给予她很多教学的启示。</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王奕橙老师观摩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第一节课千以内数的认识内容丰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态展示出10个一百的小正方体合成的大正方体,建立“千”的模型直观。有设计了《千字文》教学,既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学,又深深吸引孩子们的目观。第二位老师讲授的轴对称图形,直观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形象展示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操作。他从中领悟到,我们不能只从知识结构这一纬度来思考结构化教学。要先唤醒研究方法,再自主确定研究素材,通过多元表征、丰富体验构建出学习的模型。</i></p> <p class="ql-block">  一切美好从春天开始,一切希望从春天启航。在未来的日子里,江岸数学人将带着本次教研满满的收获,在区教研员郑惠庆老师、王钊老师的带领下静心学习,潜心钻研。风劲潮起,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须奔腾不息!相信每一位脚踏实地的老师,会在前行的路上,一路采撷,一路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人:张素婷</p><p class="ql-block"> 审稿人:田洁 丁洁</p>

老师

轴对称

学生

图形

教学

课堂

正方体

展示

数学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