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末上海举办了一次颇有影响的建筑评选活动——“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它的影响力至今还在;我们还常常看到一些著名建筑标注着获奖的头衔,走进上海商城波特曼酒店,或者在金钟大厦置顶都可以看到当年颁发的奖状恭正的挂在显要的位置。引起我的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特别是90年代后浦东的开放崛起了一个崭新的东上海, 老城区的建设也改变了上海以前的“交通最困难,住房最拥挤,污染最厉害”的窘迫状态。大片的新建住宅区和文化设施,大型商场,机场车站以及酒店商办如雨后春笋在这座城市里迅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感叹如此迅速变化的同时我们联想到上海这座以城市建设和建筑为名片的城市在20世纪中的两个建设高峰;一个是在20、30年代,外来的殖民文化氛围之下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建筑风貌,而今天的新上海,浦江两岸新老建筑相映成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全世界的代表形象。在千禧年到来之际从万国建筑博览群到改革开放新上海的崛起为题——开展评选上海百年经典建筑活动,在北京即将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UIA),向全球推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大学进修,与同学也是曾经合作过“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姚鸿光商议并一拍即合。</p> <p class="ql-block"> 策划案于1999年初上报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时任建设党委秘书长严鸿华先生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指导,由于正逢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上海市分管领导拍板确定了活动主题,定名为“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评选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的规格高,分管副市长作为组委会名誉主任,建设党委书记李春涛作为组委会主任,主办单位包括了市主管部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局,上海市房屋土地发展局。设计单位有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市建筑学会。建设开发单位有上海建工集团,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上海中环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宣传口从上海广播电视局,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有线电视台,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等27家单位。可以说规格之高,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我有机会作为这场世纪大活动的秘书长深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之后,“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活动”自1999年5月份拉开了帷幕。5月6日新闻发布会后,评选活动办公室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做了报道,并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了评选活动广告;在中国国际互联网《上海之窗》设立了“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活动”专栏,加大了宣传力度,扩大了活动影响。</p><p class="ql-block"> 5月26日又专门召开了建筑设计院所工作会议,在沪的30多家甲级资质设计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p><p class="ql-block">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推进,全市共有326个项目报名参加了本次评审活动,基本涵盖了上海在建国后建成的有代表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6月10日报名截止期后,评选活动办公室在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8条入围参选的原则即:</p><p class="ql-block">入围参选的建筑也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精神;要考虑,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要兼顾不同流派风格的建筑;要包含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要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协调;要重视建筑形式内容的统一、功能的合理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当考虑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单位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随后秘书处先后组织了以市规划局、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同济大学、陆家嘴开发区等20多位教授专家。经过多轮的无记名投票,在326个参选项目中产生了80个候选项目。</p><p class="ql-block"> 然后就80个候选项目,分为专家评委会投票和市民投票,权重各占50%的基础上最终产生10大金奖、十大银奖和十大铜奖等。这由专业和大众的结合的创举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9月中旬在本市主要媒体刊登了选票,极大的鼓励了市民的积极参与。同时秘书处也在紧张的组织专家的评选会。</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艺术文化属性和功能性决定了它的大众性,“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评选”活动是站在历史进程的背景之下来进行的世纪大检阅。为此评委会的组成打破了以往建筑专业的局限。而使其成为文化界和建筑界的一次交融,同时为体现上海的开放度,我们特地邀请了境外的著名专家参与。</p><p class="ql-block">在18位评委中文化界人士有:</p><p class="ql-block">谢晋、余秋雨、叶辛、陈逸飞、赵鑫珊。</p><p class="ql-block">境外评委有:刘太格 (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夏邦杰(曾任巴黎建筑学会主席、上海大剧院建筑师)</p><p class="ql-block">港台评委有:李祖原(台湾李祖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人,台北101建筑师)</p><p class="ql-block">何弢(香港建筑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国内专家有:齐康、何镜堂、罗小末、郑时龄、蔡镇钰、耿毓修、秦佑国、邢同和、曹嘉明</p><p class="ql-block">这一次由文化界和建筑界相结合的评委会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留下的这些跨界的杰出人物的合影更显珍贵,他们的讨论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谢晋一进门就嚷嚷着大嗓门;“我评了一辈子的电影,今天是第一次来评建筑”。</p><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视觉艺术理念当然也包括了建筑。</p><p class="ql-block">哲学家赵鑫珊一直关注着建筑的发展,他的那本“建筑是一首哲理诗”获得了热烈的反响。</p><p class="ql-block">余秋雨不愧为是才子,他的那段话我始终都记得“建筑不像其他的艺术,你不喜欢可以不去美术馆参观,而建筑每天出门都强迫我接受,我就不得不对它有所评论”。</p><p class="ql-block">在讨论中深切的感受到,虽然文化名人没有用建筑的术语来表达,但是人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对建筑每个人都有评论权,因为我们的生命90%以上都是在建筑的空间里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考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过程中,刘太格表示“陆家嘴的兴起令人敬佩,但是建筑之间缺少了对人的关怀,建筑之间和建筑与城市之间尺度过大而缺少联系”</p><p class="ql-block">评委会自9月9日到11日召开了评审会议。观看入围项目,图纸和照片,并到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台、经茂大厦、上海大剧院等处进行了实地踏勘,在9月11日经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结果。</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市民投票参加评选于9月21日开始,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刊登选票,截至9月28日至,组委会办公室和秘书处。收到了51265张选票。</p> <p class="ql-block">结合专家和市民的投票,最终决出了十大金奖:</p><p class="ql-block">1,金茂大厦,2,上海大剧院,3,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4,浦东国际机场,5,上海展览中心,6,上海博物馆,7,上海体育场,8,上海图书馆,9,新锦江大酒店,10,上海国际会议中心。</p> <p class="ql-block">十大银奖:</p><p class="ql-block">1,上海商城,2,豫园商城,3,证券大厦,4,上视大厦,5,新世纪广场,6,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7,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8,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9,广电大厦,10,上海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10大铜奖:</p><p class="ql-block">1,华亭宾馆,2,金钟广场,3,上海方塔园何陋轩,4西郊宾馆7号楼,5,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新世纪商厦,6,花园饭店,7,上海市虹口足球场,8,上海市规划展示厅,9,同济大学文远楼,1,上海国际贸易中心。</p><p class="ql-block">同时还颁布了新中国50年上海最佳住宅小区特别奖:</p><p class="ql-block">1, 曹杨新村。</p><p class="ql-block">2,闵行一条街。</p><p class="ql-block">3,甘泉新村。</p><p class="ql-block">4,曲阳新村。</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专家组还是市民组投票中的前三位毫无悬念,即“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上海大剧院”投票数高度集中,充分反映了在人们心中对这三幢建筑在现代性、地域性以及文化性上的评价认可。</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评选中上海的文化建筑大获全胜,在10项金奖中文化建筑就占了6项。据说市分管领导一直在关注着评选活动,结果使他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围绕获取金奖的最后一个项目——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爭辨; 在市民投票中它名列前三,主要是该项目刚刚建成并召开了全球财富500强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社会舆论印象深刻,但是在专家组的投票中名列50多位之后。主要的理由可以用专家组组长郑时龄先生在“建筑批评学”书中所描述的一段话来说明;“1999年建成的上海某国际会展中心,不仅摒弃了原设计的现代风格,在改变功能的同时更增添了西方新古典主义的拱券和柱式。这座建筑以其庞大的体量以及具有动感的两个球体与原有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6个大大小小的圆球,呈现了一种既似乎有协调关系,但实际上又十分勉强,甚至相互排斥的关系。这座建筑为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天际线所填增添的不是秩序,而是混乱,似乎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球在空中飞舞”。东方明珠的原有的寓意“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意被变成了“大珠小珠落洋盘”。</p><p class="ql-block">激烈的争议最后在组委会议上进行了投票,仅有两票反对而顺利进入前10名。而当年投反对票的这两位今日可以揭晓——显而易见就是郑先生和我。</p> <p class="ql-block"> 非常遗憾的是上海商城这项优秀设计没有进入到金奖之列。</p><p class="ql-block">上海商城地处南京西路,建筑面积185,000平方米有3栋高楼3栋裙房组成,立面呈山字形。主楼50层高164.8米。此项目是由美国著名的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设计,波特曼先生既是建筑师又是发展商,早年在亚特兰大桃树广场酒店设计的开放的中庭流动的空间理论在建筑学中影响深远。而在上海商城的设计中其建筑风格不仅仍然坚持了开放的中庭而且努力去寻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商业性的城中之城。约翰波特曼曾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献给当代中国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当人们要我谈一谈关于中国的建筑,关于他的过去和未来时,答复是它既是哲学的又是实用主义的,上海商城的一大重要宗旨,是要在这座城市中创造一个开启式的空间,当你离开城市马路而步入宽敞的广场中庭时,由于其中的细部、颜色和所使用的材料都能唤起对中国式建筑的联想。上海商城的整个构成体现了一种平衡,它是建筑与城市展开的对话,深红色的垂直管道对酒店塔楼的勾勒,使至富有强健、欢乐的特点。绿色的磨砂玻璃窗用来装饰零售商店门面,半圆形鼓状裙房内为剧场,上面用波纹状条带点缀,贯穿本设计的构思是力图创造一个既现代化、功能性强、同时又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上海商城无疑是上世纪上海最成功的建筑之一。以至于专业内今天还津津乐道的给予了肯定和赞扬!</p> <p class="ql-block"> 这场“世纪大检阅,圈点上海的骄傲”活动——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活动最终于1999年11月21日在上视大厦演播厅进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并实况转播,时任上海市付市长韩正和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及各主办单位领导为获奖单位颁奖,画下来圆满成功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回顾这一场活动有以下的特点和积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是一场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包括市民的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对上海的城市建设的大检阅。</p><p class="ql-block">*是一次高规格的文化界和建筑界的对话,对建筑的文化性和社会性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p><p class="ql-block">*是一次开放的国际级别的评选活动,彰显了更为开放的姿态。</p><p class="ql-block">*是一次同时对开发、设计、建造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和鼓励的评选。</p> <p class="ql-block"> 从策划到实施,我由衷的感谢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感谢从策划起就并肩战斗的姚鸿光先生!</p><p class="ql-block">感谢初始启动并自始至终给予了帮助的严鸿华先生!</p><p class="ql-block">感谢组委会主任李春涛先生在百忙之中的指导和协调!</p><p class="ql-block">感谢专家组组长郑时龄教授在平衡社会各方意见的同时始终坚持专业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感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积极的提供评审的条件和完善的资料准备。</p><p class="ql-block">感谢所有为这次活动付出的努力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圈点上海的骄傲,“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评选活动”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记载,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世纪盛宴!</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4日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