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间染坊供自己的行业祖师神梅、葛仙翁,梅福为西汉学者,王莽统治时弃家求仙,葛洪为晋代炼丹家,好神仙长生不老之术,民间以靛蓝染色的化学反应与方士炼丹相比附,故而供梅葛仙翁。平邑染纺传统供葛仙翁,每年的九月九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供桌上供葛仙翁木制牌位,上书“葛仙翁之神位”,烧香供菜。“义聚城”每年九月九要设宴请客,亲戚朋友前来送礼喝老酒,染坊之间也要互相祝贺,祖父在世时每次要宴请十几桌百余人同庆。葛仙翁牌位前燃香供三牲,即猪头、整鸡、整鱼,客人来时要对着供桌磕头跪拜,仪式谨严。先前用土靛染布时,遇天气闷热雷雨来时,特别是打雷时,染缸内发热,白布上浸染时脱落的浆糊发酵变质由底往上返,并散发溲味,引来大量绿蝇往染缸上落。染缸的颜色不再产生变化,搅出的水沫也不再发蓝,从而使浸料变质,影响染布。这时人们以为有“靛鬼子”即染布的恶怪在作梗 ,便烧香烧纸祭葛仙翁,驱赶靛鬼子。但这种情况大多不能奏效,“驱赶”不及时一排十几口染缸的染料都要倒掉。土靛值钱,洋靛更值钱,当时1斤洋靛换100斤油,也就等于一口缸倒掉的是几百斤油。除此之外,年节时也要焚香烧纸供葛仙翁。</p><p class="ql-block"> 山东四大高峰之一,蒙山顶常有浓淡不一、层层相叠的青黛色,似烟似云;沂河水是源自沂源、流经沂蒙山区入东海的较长的河流,清晨时水面上常浮有淡淡的云雾。此联将自然景观与印染行业作了生动的比喻。</p><p class="ql-block">还有“蒙山叠翠财源广,沂水拖蓝利泽长”,将自然风景与财源利益联系在一起。蒙山浓染黛和沂水淡拖蓝为沂蒙山区八大景之二。另外还有“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既是对色彩的描写,也是对印染业的赞扬,横批则用“碧水垂帘”、“青出于蓝”、“云蒙苍翠”等,这些对联既有诗情画意又富有地方色彩,重要的是对印染业的褒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月至七月底左右,园中种植的蓼蓝,当地称“蓝棵”,长得叶肥硕而浑厚,并呈鱼眼状,这时割下蓼蓝出色较多。将割下的蓼蓝捆成小捆,根朝上、头朝下栽满大缸,大缸内约注入二十桶水,缸内蓼蓝棵不能塞得太紧,要能转动。再将泡成豆腐脑状的石灰膏倒入缸中与蓝棵一起沤,夏天沤一天一夜,秋凉时沤2—3天,等到蓝棵叶子烂了,色素已经泡下来再把茎叶捞出,这一过程叫“烧灰”。茎叶捞出后盛十担水的大缸再加一斤石灰膏,用“打靛耙”由下往上,或由上至下抨打水面,使水靛分开,这叫“打灰”。视蓼蓝棵质量的好坏,含靛量大的可打100余耙,出土靛染料八斤左右,含靛量少的可出四、五斤。若打灰时间过长,超过200余耙则出靛量少,但质量好。打灰完毕使其沉淀,将上面的清水和杂质倒掉;再找一块布,下面铺草木灰、将沉淀物倒在布上,水分下渗被草木灰吸收,布面上便成膏状土靛,用刀切下便可使用,这叫“起靛”。</p><p class="ql-block"> 有人将土靛送货上门,染坊要看土靛质量的好坏,叫“看靛”。取一点靛粉放到蒲扇的一个条格上,用手指抹开看土靛的光泽,确定蓝靛的深浅程度以及含石灰的量。蒲扇的条格上并置排满了先前买过的土靛,后来的土靛可与原先的土靛比较质量的好坏,蒲扇既方便又实用,不仅用来纳凉还可用来看靛。</p><p class="ql-block"> 蓝靛取来后下染缸,蓝靛色素不溶于清水,不仅要将蓝靛放到先前染布或摆布用过剩余的浅蓝色水中,还要利用还原剂的作用,使蓝靛溶解于碱性水中,成为隐色体,即黄色液体,才能被纤维吸收。取来的蓝靛放在蒲扇上看其中含石灰的多少,质量好的放入染缸时可再多加些石灰膏,质量差的说明已含较多的石灰,可再往染缸中放少量石灰膏。染缸中染料的配比是盛20桶水的大缸加10斤土靛,2斤石灰块溶于水的糊状的石灰膏,再加10斤左右的土碱。这是土靛的质量较好时,若土靛质量较差,则需近20斤左右的土靛,石灰膏酌量减少。土碱在当地叫“柴碱”,是从柴草灰中提取而来。土碱的提取叫“淋灰水”,即将草木灰加水,放在细密的布袋中加水淋,也就是挤压,挤压漏出的水放在铁锅中烧火加热熬,水挥发后锅底结成糊状的半固半流质物质就是土碱。这种土碱有人专门提炼,染坊可买可换,当地染坊流传的“柴禾换青灰”,也就是用料柴换柴碱。将蓝靛、石灰膏、土碱按一定的比例放入染缸中,一起搅匀,才入缸时充分溶解,为黑色,放置一天一夜颜色由黑变黄,老人称其为“屎黄”色,搅动时泛起的泡沫俗称“靛花”,为蓝色,有靛花时即可将布下缸染色。在下缸染布之前,仍有几个细节不能忽视。</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抽“靛脚子”,即将染缸中剩余的老染液沉在缸底的沉淀物用抽水葫芦抽掉。抽水葫芦由中空的葫芦瓢做成,葫芦底部有一方形细孔,顶部有一竹管连接至葫芦腹内。使用时先用手捂住竹管上口,将葫芦按入缸底,将竹管上口松开,靛脚子被吸入葫芦,灌满后再捂住上口,将葫芦提出缸外,再松开上口将靛脚子放掉。另外在下靛时将土靛倒入箩中,在缸水中反复淘,使细靛漏下去,粗草滤出,再放柴碱和石灰。观察染缸中染料的颜色叫“看缸”。当配好比例的缸水放置一天一夜后,用看缸碗舀起缸水看是否已泛黄,若缸水呈香油黄,则染出的蓝颜色深;若呈姜黄则染出的蓝色浅。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点一下看缸碗中舀出的看缸水的水面,如果水面有一层油状物,手指点时如同波纹一样往四周晕,且缸水变黄,即可下布染。如果用手指点时水面没有变化,如一潭死水不往外晕,缸水不黄,说明缸水含石灰量大,不能染色。解决的方法是用下过酸水的白布下到缸水中浸泡,带出缸内的石灰,若缸水仍不变黄,就再放酸水泡蓝的白布多带几遍,直到缸水变黄,并泛蓝花即可染布。检验染缸中碱的数量时,用拇指和食指搓一下缸水,若发涩不润滑,需加柴碱,后来又采用食用碱;若缸水润滑适中,且不太滑,说明碱的数量适宜。</p><p class="ql-block">如果蓝靛、土碱、石灰膏和缸水混合后达到上述颜色和质感的要求,说明缸水可用。如果是将白布染成一般的蓝布,可用“浑调”。缸水上部的染料为“缸梢子”,底部杂质为“靛脚子”,染一般蓝布时将缸梢子和靛脚子搅浑在一起即是“浑调”,浑调不太影响染白布的质量,因为染完后还要入摆缸中摆布,摆完有时还要浸酸缸。但浑调不能用来染花布,否则影响花布质量。如果染一般蓝布,在下缸之前白布要先经处理。原土织白布中含有浆糊,即染布前浆线、刷线用的稀浆糊,要在清水缸中浸泡几个小时泡去浆糊,缸中也可以是浸泡过白布的发酵的、含少量酸质浆糊的酸水,浸泡后取出折叠成长方形,取长约一米、一面平、一面半圆的枣木或其他硬木料做成的木棒槌,用平的一面,并排着用力砸布,要排匀了砸,使白布充分均匀受力。然后再将白布放入酸缸水中浸泡约一天,使白布中的浆糊充分浸泡稀释并脱落干净,再取出放在石板上用木棒槌捶打,然后将白布卷起斜倚到木棍上,控水至半干时,将布扯开,左手握住一端,右手一截一截往左手上送,并顺势抖落,一遍抖落完毕,再将布折成方卷,握住布卷的两端在凳子上用力摔,头尾反复颠倒转换摔打,最后再抖落一边,折叠起来等待下缸。下缸染时将折叠起的白布放在横置在缸沿的如长矮凳形的担缸板上,找出布的一端先放入染缸中,然后顺势顺次用一根木棍斜插担缸板上的白布入染缸,在缸中白布仍成松散的折叠状。用木棍下缸时一插一尺,速度要快且不能停顿,特别是染缸中“色大”(即颜色浓)时,一次快速下完后,用手在染缸中找出先下去的布头翻转倒过来,再快速由头至尾依折叠顺序在染缸中顺着走一遍,也就是再依次折叠一遍,使其染色均匀、充分。这一切进行得速度要快,并视染缸中颜色的大小以及白布要染成蓝色的深浅程度,确定白布在染缸中浸染的时间。若浸染合适,从染缸中捞出布头,除去大量水份放入摆缸中摆(涮洗)干净。除水时手拧太慢,又易使布产生皱折而染色不匀,便将染过的布从专门制作的带孔的竹桶中拽出,递给后面的人,后面的人接过布立即抖落均匀(也就是“磕布”),再放入摆缸中摆。竹筒上的孔要大小合适,拽布时不紧不松,太紧布拽不动,太松布上的水份下不来。后面接布的也要配合默契,才能使染过的布染色均匀而不花。当布刚从染缸中出来时为黄色,抖落时由黄变绿,再从摆缸中摆出时是蓝色。摆布要两三遍,在第一个摆缸中摆叫“浑摆”,在第二口缸中摆叫“清摆”,如果两遍摆不干净,可最后放在酸缸水中再摆一遍,在酸缸中摆还起到固色作用。摆布的目的是将布上的浮色和杂质涮洗下来,使布的颜色颜色均匀、清亮。“浑摆”的摆缸中的水因摆的遍数多了,时间长了水的颜色变蓝,又可作染缸用。当布摆净后再将布折叠成细长方形,下端立在木板上,上端倚靠在木棍上,将水控出,然后搭到高处的木棍上晾晒,晒干后取下磕布,即将布折叠起来即可。当然,作坊中染布时是大批量作业,染布、磕布、控布、晾晒都有较大的量,工作程序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场面也较壮观。第一遍染出的白布是浅蓝色,称“玉白蓝”;晾干后再浸一遍,蓝色就深一层,浸染的次数愈多,染出的蓝色愈重。老人称,一遍为“玉白”,两个(遍)玉白为“毛蓝”,两个毛蓝为“深蓝”,两个深蓝为“缸青”。缸青色最重,染的遍数也多,但色泽深沉透明、干净清亮,而且布的表面有光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