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兴族的诸城王璊王

四海比邻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个家族的繁兴,除了必要的勤俭修德,常见的就是靠读书走上科举兴族的道路。在明清时代,诸城的五大望族臧、王、刘、李、丁之中,王氏是人数最多的姓。王姓之中,王璊王就是读书兴族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璊村王氏族谱》卢荫溥题序</p> 说起王璊王,绕不开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大约发生在明朝宣德到正统年间。据族谱记载:王璊王的始祖姓李,他的父亲在外地做官,退任后,返回老家莱阳,途经诸城时,染上了重病。多亏王璊村(今密州街道大王门村)良医医治而愈。良医姓王,没有儿子,他不要酬金,只求李氏的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后代。于是始祖王林就留在了王璊村,王林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没有后代,另一个生有三子。在这三个儿子当中,老大和老二成年后返回莱阳,恢复李姓,只有老三王景春守在王璊村,稳居下来,开启王璊王的开枝散叶之路,这也就是在诸城广为流传的“莱阳李,王璊王”的由来。 王璊王的前三代人丁不旺,直至第四世,都是从事农耕,安分守家,勤于劳作,不事文学。到了第五世存孝时,家道逐渐殷实,因不安于务农劳苦,便图谋兴家之策,思来想去,唯读书才是正道。于是,王存孝就在王璊村西修建了一座园子,称为西园,并在园子里建造了草亭,带领子孙在此读书。 西园的建成,是家族走向兴盛的开始。据族谱记载,存孝有六个儿子:瑶、瑁、珦、瓒、玠、璲。六子虽是同父异母,却能友好亲爱,如同一母所生。长子瑶,个性不受拘束,重视义气,凡是家庭生计、服行差役之事,瑶都亲自承担。后来,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而计划分家,瑶都帮每位弟弟准备好常用的器具,买马、牛,田地、房舍都能公平分配,没有一点私心。兄弟和睦,互相督促读书与学习射术,逐渐走向科举发家的正途。瑁早亡,珦、瓒、璲均考中秀才,玠于明隆庆元年(1567)中武举。 瑶的长子家栋,继承祖志,一直在西园中读书。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中,学官恐骄其志,便找了个借口,去掉了家栋的名字。家栋于十八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家栋曾将一株桧树栽于西园中,族谱记载,该树移自重罗山家栋的姑丈丁公家。此树生长繁茂,有白乌栖息,故西园也被称为“白乌园”, “白乌园”为诸城历史上的十大名园之一。(乾隆诸城县志载:“白乌园,县东南十二里,嘉靖间王璊村人王存孝建,以白乌之瑞得名,今为王氏先祠,桧产白乌者甚古。”) “白乌园”给王氏子弟提供了绝佳的读书场所,后代遵祖训,研学修读之风日盛。 <p class="ql-block">乾隆版《诸城县志》载王家栋事迹</p> 《诸城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大举入侵诸城,杀人无数,史称“壬午兵乱”,家栋的儿子业新、业昌相继遇害,业新妻投井殉节,不久后,病中的业增也因受惊吓而辞世。这段时期是王璊王家族的惨淡时期,但是业昌、业增的孀妻共同抚育孤儿九人,“时勤织绩,遣子从师就学,皆补诸生,阅三十年”《诸城县志·列女传》记载了这段历史,称“一门三节”。 不论时事如何,王璊族都坚信读书兴族,正因如此,才使得家族兴旺,科举事业风生水起。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时代,王璊王一共产生过六个进士、十三个举人,另有太学生、各类庠生、曾生、监生、贡生共计二百四十多人。 <p class="ql-block">  家栋(七世),明万历丙午科(1606)举人,历任山东费县儒学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河南兰阳县、顺德府沙河县、湖南黔阳县知县,其中在沙河县任职期间颇有政绩。沙河县是九省咽喉之地,常有大盗抢夺官银,家栋到任就严格实行户籍制度,设立巡逻防守,盗贼绝迹,百姓安居乐业,被誉为“神君”,载于《沙河县志》《诸城县志》。都察院御史将他的事迹刻板公布,留存在天启六年的户籍原册上。当时的大学士魏广征依皇帝令向南巡视,经沙河县,在官驿题诗:驱车犹未已,向晚入荒城,斗大名为邑,神明政有声。一方偏受福,万口共言清,每遇循良地,裁诗更有情。后来因不依附魏忠贤,家栋被夺去官职。阉党肃清后,补任湖南黔阳县知县,卒于任上。家栋被后世奉为开创家族书香事业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沙河县志》载王家栋事迹</p> 后来,家栋有三位曾孙担任过学官,分别是:汝严—宁海训导、汝宁—范县训导、克绍—福山县教谕。 汝严(十世)任宁海训导达十年之久,对当地教育做出了贡献。“其教州之士子也,惟以实学相淬厉,不为耳目之习。州南昆嵛山烟霞洞名胜,日与士子讲学会文其中,履任十年,成进士者三、举孝廉十余。学宫圮,倡义修葺,制度一新。” 在儿子敛福(十一世)考中举人两年后,汝严辞官回乡,在距离王璊村五里的箕山北侧,建了箕山书院,并建读书亭,监督子孙在此读书。 王璊的西园历来是由长支继承,此时西园已历经近二百年。因长支家道中落,无力维护,西园已经破败不堪。敛福中进士后,汝严时常追忆先祖西园“建亭之意,期世世子孙诵读其中”,当年“文运丕兴,人闻鹊起,亭固松茂,猗欤盛哉”。此时,恰逢长支售园,便有重修西园的想法。于是出资买下西园,于雍正五年(1727)进行了重新修整,建了祠堂,希望本族子孙继续在此读书。 汝严的四子敛福(字清范,号凝箕,别号凤山),是康熙癸巳恩科(1713)举人,康熙辛丑科(1721)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后历任文选司郎中、考功司郎中、稽勋司郎中、浙江温处道、海宁兵备道、常州知府、松江知府、颍州知府、江宁知府。 敛福是王璊王族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不是因为他的官职,而主要是因为他勤勉为官、鞠躬尽瘁的从政经历。 敛福初为官就显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性。考中进士后不久,历任“三司郎中”,这皆是品级不高,但很有权势的职位。在任时,他严拒贿赂,谢绝上下级所有拉关系、走后门私请,声震朝纲。 雍正甲辰年(1724)冬,敛福出任浙江温处道,到任后“修战舸、辨冤狱、开玉环岛、焚邪教册籍,聪察严肃,二郡吏民称神君。”相隔百年,敛福竟也同他的高祖家栋一样,获得“神君”的美誉。 <p class="ql-block">  不久,敛福调任浙江杭嘉湖道兼理海塘。当时“海潮高于岸,不可以寻尺计,一外溢则沿海数郡皆为壑”,从唐宋以来,为了修筑塘堤,抵御海汛,每年消耗的资金无数。敛福为彻底解决筑塘这一大难题,无论寒暑都住在塘上,沐风栉雨,跟劳工同甘共苦,以致手脚皲裂,口舌生疮。“且时泛舟登海内诸山,顾瞻形势,思患预防。”经过不懈努力,成效显著。“故督塘工五载,屡经大汛皆保无恙,沿海数郡得安堵。”因耗费心力巨大而“年四旬余须发苍然”。</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他的付出也获得了好评。雍正八年(1730),在浙江省每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中,敛福获得了最高等级,得以赴京觐见皇帝。因为治海有功,在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和内务府大臣海望的举荐下,雍正癸丑年(1733),敛福被任为海宁兵备道专督塘务,统辖文武,这是他第一次被破格提拔。</p> 乾隆六年(1741)敛福任常州知府,乾隆九年(1744)任松江知府。乾隆乙丑(1745)年任颍州知府,此任期较长,颇有政绩。 到任后,敛福发现颍州连年歉收是因为水患严重,他就在当地各州县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探究水灾泛滥的原因,开始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有了水利这一保障,第二年颍州农业便获得大丰收。到乾隆丁卯(1747)年,颍州各水道“脉络贯通,水至可容,水退可泄”。又修建府城保民,整治颍州西湖,优化百姓生活环境。同时注重颍州文化建设,耗费心血修《颍州府志》,这是当时颍州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府志。时人这样描述敛福:“殚心瘁力,旁稽远考,搜罗既富,订证特详,亲自笔削,厘为十卷”。在教育上,建设颍州府学校、西湖学院、校士馆。引导社会风俗,重修四贤祠(四贤,即宋代在颍州为官,声名显赫的晏殊、吕公著、欧阳修、苏轼),努力挖掘当地人文教育资源,改善民风,树正官风。 敛福在颍州任上深得民心。在他离开颍州赴任江宁时,颍郡百姓“焚香、呼号、卧道、攀辕、遮马首不得前”,“沿途携榼追荐从之者如市”,敛福“亦洒泪沾襟,若慈母之抛赤子作远别,爱恩难割”。离任后,颍州人日益思念他,就在颍州西湖边上为其建生祠并立像。 乾隆庚午(1749)年,朝廷提升敛福为江宁知府。江宁是明朝开国皇帝建都之处,是统辖江南省、江西省的两江总督署驻地,也是两省首府。所以,这是敛福第二次被破格提拔。敛福在江宁一年 “修明朝忠臣汪伟祠,并恤其后裔”,“感激主知,锄强击奸,风采大振”。 乾隆辛未年(1750),两江总督借故上奏皇帝,仍调敛福任颍州。回任后,颍州的老百姓更加拥戴敛福,敛福对颍州的政务也更加勤勉,“前事未竣工者,益日奋励为之”,当修完《颍州府志》后“疾作,不能视物矣”,终因过度劳累,身体被拖垮,于乾隆壬申年(1752)冬季告病退休,返回诸城后不到一个月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敛福的书法和碑刻在诸城博物馆有藏,他去世后葬在诸城东南的“亭子沟”(临诸城市委党校)村,该村因其家族在此修建的读书亭而得名。笔者曾去过亭子沟村探访,据了解,敛福的墓在1958年被挖掘。据当时的亲历者,一位李姓老人介绍,当年道台(即敛福)的墓里没有挖出值钱的物品。敛福的清廉可见一斑! <p class="ql-block">王敛福书《争座位帖》,现存于诸城博物馆。</p> 王璊王族史上的科举佳话还有“父子二进士”、“祖孙三进士”。 “父子二进士”是指萦绪父子。 萦绪(十一世),乾隆丙辰恩科(1736)举人,乾隆丁丑科(1757)进士。历任四川丰都县知县、四川石砫直隶厅同知,曾任四川省乡试同考官等职。 萦绪自58岁任石柱直隶厅同知,达十三年。跟他的族兄敛福一样,也为当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南宾书院,改善教学环境,“余时为诸生授经史”,“分学改棚,士子无涉险之苦”,为当地读书人科考大开方便之门,使“登贤书、捷南宫者继起”,撰修《石柱厅志》等等,极大地推动了石柱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经济,“教以蚕法织纴綀缊,民赖以裕”,“教民种小麦高粱”。打击山贼,安定民心。“民安于耕、士安于学、随俗劝导,如治酆时,人才渐兴。石砫有科目自公之至始也,于是上游益倚重之,卓荐待迁”。因民心所向,在萦绪去世后,石柱士民还为其设棠阴祠祭奠。 萦绪著有《石柱厅志》《诸葛忠武侯集》《诗经书经四书讲议》《朱子昏礼》《春秋集说辟谬》《尚书徵实录》《成祉府君自著年谱》《寓安集》等多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萦绪读书之处 “大树山房”,此处建有园子,园内“银杏三株,各数十围,松柏花竹绕亭四面”,萦绪在此读书达十二年。由此看来,选一个幽静之所,修园建亭以利于子孙读书,这是王璊王的传统啊! 萦绪有六子,其中长子凤文,举人,历任饶阳县知县、静海县知县,晋州知州、云龙知州。 森文(十二世),是萦绪五子。乾隆壬子年(1792)举人,嘉庆乙丑年(1805)进士。如同他的父祖,森文也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 森文先任陕西镇安县知县,“御敌守土,修庙尊礼,颂声大作”。后调任安康知县,他各方筹款,加高城墙,增设掩体城垛,修建安康城双堤。纂修《安康县志》,为安康留下了重要的史料。后因获罪被免职,离开安康之时,“士民泣送至百余里”,犹如当年敛福离任颍州之况。又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略阳县志载:森文“严明果断,勤慎清廉,莅任年馀,减粮薄税,设教立学,啯匪远窜,讼棍潜踪”。还研究石刻,著《石门碑释》和《郙阁铭考》。接着徙补洛南县知县,因成绩突出,被朝廷授予“文林郎”。在洛南县摹及仓颉造字石刻。后调任蒲城知县,当年卒于任上。《诸城县续志》:“卒年六十五。贫无以殓,邑尚书王鼎遗之棺,同官复赀助之,乃归榇。”好一位克己奉公的廉吏! “祖孙三进士”,是指文骧祖孙三人。 文骧(十四世),家栋第七世孙。嘉庆乙卯科(1819)进士,开平县知县。 祺海(十五世),文骧之子。道光癸卯年(1843)乡试解元,道光甲辰年(1844)进士。以主事分吏部考功司,升员外郎记名御史、道光乙巳恩科会试受卷官、同治甲子科广西乡试副考官 、河南归德府知府。 <p class="ql-block">  绰(十六世),祺海次子。同治庚午年(1870)举人,同治甲戌年(1874)进士,江西司主事、江苏司员外郎、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广西道监察御史、记名繁缺知府、钦命稽查北新仓,诰授朝议大夫。</p> <p class="ql-block">同治十三年进士名录碑拓文,现存于台湾。</p> 王璊王族因读书而闻达者尚有许多,不一一枚举。 自明代中期,王璊王始祖定居璊村,距今已五百多年,传至二十余世。其后代大多居住在山东半岛东南一带, 也有部分居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陕西、西藏、台湾、美国等地,后世子孙人才辈出,唯牢记读书修身、读书兴族,方能绵延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