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案例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能辩认三角形,会用三角形拼图,还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分类及垂线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并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b>二、案例描述</b></p><p class="ql-block"><b></b>片段一:</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用不同的画法都画出了一个三角形。结合你们画的过程,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呢?</p><p class="ql-block">生: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师:那老师这样画,成功了吗?图片生:没有。</p><p class="ql-block">师:怎么没成功呀?来,你觉得?</p><p class="ql-block">生:这个线是弯弯的。</p><p class="ql-block">师:那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p><p class="ql-block">生:这个图形的三条边是弯弯的,而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直直的。</p><p class="ql-block">师:说的有道理。刚才同学们都说有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这三条直直的边其实就是三条?</p><p class="ql-block">生:线段。(板书:三条线段)</p><p class="ql-block">师:那老师也画了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图片</p><p class="ql-block">生:不是。</p><p class="ql-block">师:怎么不是呢?你说?</p><p class="ql-block">生:这个图形三条边没有连起来。</p><p class="ql-block">师:就是没有把它连起来,换个词语,也就是没有把它围起来。做个手势围围看。</p><p class="ql-block">师:看来我们必须把它围起来。这样围起来了吗?</p><p class="ql-block">生:围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师: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要围起来。(板书:围成的图形)</p><p class="ql-block">师:刚才我们说到三角形的边是线段,一条线段几个端点?</p><p class="ql-block">生:两个。</p><p class="ql-block">师:那三条线段几个端点?</p><p class="ql-block">生:六个。</p><p class="ql-block">师:那为什么刚刚我们只看见三个点呢?咋回事?</p><p class="ql-block">生:因为点和点两两重合了。</p><p class="ql-block">师:也就是点和点重合了,太棒了,大家观察这样每两条线段两两重合在一起的方式,在数学上就叫做首尾相接。师:那么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叫做三角形。大家同意吗?</p><p class="ql-block">生:同意。</p><p class="ql-block">师:数学语言果然神奇,一句话就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p> <p class="ql-block">片段二:</p><p class="ql-block">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条底边上的高,你觉得这个三角形一共会有多少条高呢?先思考一下。</p><p class="ql-block">师:认为1条的请举手,认为2条的请举手,认为3条的请举手……</p><p class="ql-block">师:现在我来采访一下你们。</p><p class="ql-block">生1:我认为是1条,老师就画了1条。</p><p class="ql-block">生2:不对,我认为有3条,3条边就有三条。</p><p class="ql-block">生3:我想补充,因为三角形有3个顶点和3条对边,从一个顶点就能向对边作一条高,所以三角形就有3条高。</p><p class="ql-block">师:你们真的太了不起了。我们一起来操作吧。</p> <p class="ql-block"><b>三、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围成”和“首尾相接”,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指导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从而突出本课教学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教导处谢颖主任与数学组所有老师展开了评课活动,各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充分的点评。其中唐老师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堂课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潘老师指出:本节课在画高的时候,教师应把旧知识迁移过来,将三角形的高转化成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多次尝试转化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整节课下来,需要反思、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而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的生成。每一次的学习,每一丝的触动,一点点的进步,都将化为成长的动力。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把学到的经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