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收藏者与研究者的奉献

胡金宝

<p class="ql-block">  《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收藏者金华市塔石乡东店村胡厚泉,是原村宗亲收藏者胡厚昌去世后交由他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丁亥春,吾族续修宗谱,我适与其事。东店康汉尧兄,於本房石基处,检得旧存文献录,全部六册,持以示余(我)。查阅一过,鼠伤蛀蚀,残破不全,甚可惜也。惟重行刷印,而所费不赀,欲抄录补完而手续繁重。应康以是项文献关系祖先珍贵著作,非同等闲,因与汉尧谋,将此部文献设法修补完成,嗣后之保藏查阅,我与尔操其权,子孙共之,非他人所得预。汉尧颇以为然。於是,应康独任其劳,负责补缀,以奏於成,日后子孙世守,庶不负应康一番辛苦。恐未明原委,爰弁数言,以资徵信云尔。</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岁次戊子,秋月中浣。励卿甫康应康谨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献录》研究者傅根清教授</b></p> <p class="ql-block">  傅根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收藏者胡厚昌外甥。从小在他的舅舅家玩,他舅舅经常讲《文献录》的故事与二十四条家规教育他认真读书,在七十年代,傅教授上高中时,他对《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兴趣使然。他有时间就去舅舅家翻阅,由于当时古文知识还不是很全面,似懂非懂很认真的阅读学习。一九七九年,他成功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并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古文知识和水平有了很高造诣。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他便对舅舅家的《青阳胡氏文献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特别把廉一公二十四条家规和原汤溪县第一位进士胡超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论述,其论文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及金华许多报刊上发表。二0一四年,东店村建设文化礼堂,傅教授向村里提供了胡氏家族的许多资料,特别强调廉一公的二十四条家规,一定要上墙,并评价说,仔细研究,二十四条家规,其内容和意义都不亚于《朱子家训》,并与胡载友一起筹划,邀请全国有关院校和专家对廉一公二十四条家规进行专题研讨,并选择适当时机向全国发布。</p> <p class="ql-block">  2015年,胡贡堂,在《汤溪县志》查到有青阳胡氏家规二十四条,但在县志仅有二条,开始各地寻找,曾去过福州,上海图书馆寻找都未果。经过多方了解寻找,终于打听到了胡厚泉家有收藏《文献录》,前往胡厚泉家,在胡厚泉宗亲的热情招待下,但未能翻阅到二十四条家规,未果。</p><p class="ql-block"> 于2016年继续约宗亲一同前往,结果在《文献录》卷四找到了二十四条家规。在此基础上与胡公满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银生共同推动企业家胡永余,成立通谱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二0一八年,在胡公满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银生、胡贡堂等宗亲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由金华市优秀企业家胡永余宗亲牵头并慷慨解囊,成立了汤溪青阳胡氏文化联谊会,开始着重研究青阳胡氏家谱和文化。借此机会,胡载友、胡厚泉(文献录原收藏者胡厚昌去世后交由他保管)与傅根清教授协商后,一致认为,这套文献录,虽然是我们青阳胡氏的文化宝库,十分珍贵,但也是我们中华家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对挖掘和宣扬我们胡氏文化这么重视,放在我们东店束之高阁,不如拿出来供大家一起研究并加以弘扬。于是决定将《青阳胡氏文献录》共六卷,无偿贡献给联谊会研究。</p> <p class="ql-block">  并邀请胡公满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银生,饶玉华,胡树萌等参加会议并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联谊会得之《文献录》后,给予了高度重视,迅即决定原版重印,供青阳胡氏后代收藏和研读,并送有关院校图书馆和市县档案馆馆藏。并决定接续原《文献录》,编辑辛丑增刊。成立了编撰委员会,由胡永余担当编委主任,编委由胡永庆、胡志洪、胡金宝、胡贡堂、胡阿荣、胡嘉智、胡载友等胡氏宗亲组成。从二0一八年开始,编委们每月集中一次,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村寨、访名人。寻资料,觅古迹。已经坚持四年多时间,到时会有一部青阳胡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著作向社会发布。</p> <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文献录》增刊编委会,并把二十四条家规广泛宣传,得到族人的拥护,在青阳胡氏居住的每个文化礼堂都进行制作张挂。使每个村民都能熟读遵守家规成为做人的道德规范,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廉一公《二十四条家规》之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傅根清教授</b></p> <p class="ql-block">  胡廉一公《家规二十四条》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巨的。就以“耕读不可不勤,勤则必成”一条而言,600多年来,就一直影响着胡氏家族及其他乡邻。廉一公季子胡荣《坐隅箴》三首之二,依然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条家规的阐释:“古称九流,儒者为先。近岁侥薄,乃抅异言:某不读书,赀产钜万;某不读书,身居显宦。吁嗟若人,命或然也。命不可恃,书不可弃。古今典籍,汝其留意。”</p> <p class="ql-block">  汤溪县成立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第二年,胡荣的孙子胡超,成为该县的第一位进士。此后,胡佩于正德六年(1511)、胡斐于正德九年(1514)、胡森于正德十六年(1521)、胡公廉于嘉靖十一年(1532)相继举进士;200多年后的乾隆元年(1736)胡邦盛举进士。此外,还有胡节、胡孟修、胡翱、胡绶、胡东、胡子方、胡擢标、胡炜、胡彦材、胡孟翔、胡孟祥、胡伟、胡启、胡子信、胡子器、胡日休、胡从龙、胡大雅、胡天庆等70多位举人、秀才。一门而在几百年间,涌现出这么多的士子,绝非偶然。</p> <p class="ql-block">  大凡家规,每以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为务,即如清代朱用纯(1627-1698)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即世所谓《朱子家训》),无非也就这些内容。与惯常之家规、家训相比,胡廉-公《家规二十四条》,虽然早于《朱子家训》300年,但我们觉得,其中有几条。是一般的家规、家训所未见,而青阳胡氏子孙努力践行着的。如“疾恙必迎医,不可从事禳祷;丧祭必依礼,不可信惑僧道”。在那个科学远未昌明、世俗信奉僧道的时代,竟然能够如此明确地提出这样的家规条款以训诫子孙,而子孙也能严遵恪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一般的家庭所能做到的。青阳十一世孙胡志尹在《崇祀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吾青阳一族,更遵先达之遗训,凡佞佛烧香、谄媚鬼神之事,一切斥去,惟知孝父母、敬祖宗焉而已。”</p> <p class="ql-block">  又如“临财不可苟取,见利不可苟趋,”告诫子孙,面对财富与利益,一定要取之有道,切不可见利忘义。廉一公季子胡荣曾写有《坐隅箴》三首,其第一首与第三首,就可以看作是对这两句的进一步阐述:“创业最艰,守业不易。惟慎惟勤,无暴无弃。取之以道,行之以义。毋效跖徒,孽孽为利。”“有屋数椽,有田数顷,有马在,有粟在廪。此而不足,犹图兼并。嗟嗟小民,饥寒日窘。彼膏既竭,尔欲无尽。尔以为常,君子奚忍。累恶不悛,天刑斯近。戒我子孙,朝夕三省。"</p> <p class="ql-block">  胡氏子孙是如何践行的呢?试举一例以明之。胡公茂,字实臣,号云耕。经过多年的拼搏,家产饶裕,但“虽操财而独好行其德。凡所置产业,宁过其值,勿以贱价乘人之急;以契券质贷者,亦未尝琐琐计利”。他曾经说:“取穷人之财以自富,不仁也;犯上天之忌以自殖,不义也;刻薄成家,徒供子孙荡费,不智也。”这番言论,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 再如“公税不可后期,公干不可虚应”,告诫子孙,对国家、对社会、对公益事业,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谓饱含家国情怀,绝对掷地有声!即便是放在当下,也不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能做到的。当我们知晓青阳胡氏有如此家规时,也就不难理解廉一公之子孙,有如下壮举了:铭七公胡童之子胡桂,“家殷富,遇艰危孤寒,辄啁恤之”,正统二年(1437),岁饥,输粟三百石于官,以赈济灾民;正统五年(1440),岁饥,胡荣,率子侄出粟二千一百石,以赈济灾民;景泰间(14501456),胡永益输米麦三百五十石赈饥;胡良烨,袭祖父厚赀,孝义性成,恂恂不言,乐善好施”,万历十七年(1589),“岁饥民困、公出谷赈济,初出八百石。</p> <p class="ql-block">  后来乞赈者积拥如市,又发食谷二百石散之,存活甚众”;胡公良,“凡济贫恤困,造桥修路,皆乐为之”……翻阅《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我们发现多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这两条家规影响之深远。</p> <p class="ql-block">  笔者之外公家族,即从青阳胡氏派出迁于塔石乡东店村。笔者上小学时,每于舅父家嬉耍,虽然处在“文革”期间,舅父总是告诫要好好学习。等年稍长,粗通文字,舅父即从楼上橱柜搬出《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将《二十四条家规》逐一讲解给我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笔者得以成为“文革”结束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恢复高考40年,东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已经涌现出了116位大学生,其博士8位、1硕士0位。如今,这《家规二十四条》,就张贴在村文化礼堂,俾人们随时朗读。我想,东店村能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恐怕不是偶然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