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糌粑(zān ba)是 西藏自治区 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 藏族 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 炒面 ”的藏语译音,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端来喷香的 奶茶 和糌粑,金黄的酥油和 奶黄 的“ 曲拉 ”( 干酪素 )、糖叠叠层层摆满桌。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 酥油茶 、 奶渣 、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p> <p class="ql-block">特色</p><p class="ql-block">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即青稞 炒面 )。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 紫黑色 二种)晒干炒熟、 磨细 、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 西藏 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p> <p class="ql-block">食材原料</p><p class="ql-block">奶油适量、糌粑适量、奶渣适量、奶茶</p> <p class="ql-block">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1、先放入奶油。</p><p class="ql-block">2、在放入糌粑,如果怕不适口可以放入白糖。</p><p class="ql-block">3、放入奶渣。</p><p class="ql-block">4、在放入奶油。</p><p class="ql-block">5、倒入奶茶,如果不想喝奶茶,少量就可以。</p><p class="ql-block">6、把奶茶喝到糌粑的十分之三。</p><p class="ql-block">7、把糌粑捏成团儿。</p><p class="ql-block">8、捏成团儿之后跟奶茶一起吃,如果觉得不适口可以跟葱类一起吃,不过选择后者你还得重新刷牙了。</p> <p class="ql-block">炒青稞</p><p class="ql-block">1、炒前将青稞用水洗净,晾干水。</p><p class="ql-block">2、用陶罐爆青稞花:先将粗沙粒倒入罐中加温,直到罐底将近烧红,立即将适量青稞倒入罐中,握住双耳将罐端起摇动。几分钟后,罐内冒烟并发出青稞的爆裂声。待爆裂声基本停止,青稞花即爆成,用铁筛将沙子漏尽。</p><p class="ql-block">3、用铁锅炒青稞花:将适量青稞倒入铁锅,逐渐加热,并不断用灌木枝条刷在锅中翻动,以使青稞受热均匀,直到爆出青稞花来。昌都及林芝地区和藏北牧区用平底铁锅,有时加沙子,但大量炒青稞时则不加沙子。因灶前温度高,掌握火候的人往往汗流浃背。若做精糌粑,青稞花还要装入皮口袋用脚踩踏,剩下青稞花心。</p> <p class="ql-block">磨糌粑</p><p class="ql-block">多用水磨,水磨安在水渠上或天然溪流上。下磨盘固定,上磨盘与木制 水轮 轴杆 固定连接 。轴杆穿过下磨盘中央的孔下伸,下端安水轮,由轴杆带动上磨盘转动。上磨盘有 进料口 ,进料口上端安一固定的皮漏斗, 内装 青稞花。在漏斗下端绑一横木,横木末端垂直地安一 短棒 ,与上磨盘边缘接触。磨盘转动就震动木棒,青稞就徐徐流入磨盘进料口,不断磨出糌粑来。 昌都 地区则插一棍在漏斗内,下端悬在进料口,磨盘转动时同样震动漏斗口。 藏族 的水磨在高原传统的 粮食加工 工具里是比较有效的器械,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仍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糌粑是用青稞同洗净的细砂混合经火炒熟,再将细沙筛除后磨成粉而成。</p> <p class="ql-block">糌粑比 冬小麦 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 木碗 、腰束皮口袋“ 唐古 ”(糌粑口袋),再需要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把糌粑倒进“唐古”里,再加入 酥油茶 ,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p> <p class="ql-block">食用方法一</p><p class="ql-block">食用糌粑时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搅拌后即可,有条件时可再加白糖和 奶渣 ,这样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感;汉族食用糌粑时,如果没有酥油茶,可用 猪化油 或熟 清油 代替,再加开水和白糖搅拌即可食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搅拌后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应少食多餐,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吸收。</p> <p class="ql-block">食用方法二</p><p class="ql-block">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p> <p class="ql-block">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 游牧生活 。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p> <p class="ql-block">营养价值</p><p class="ql-block">糌粑营养丰富, 发热量 大,充饥御寒。</p> <p class="ql-block">新年习俗</p><p class="ql-block">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糟极和卓玛( 人参果 )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 扎西德勒 ”(藏语:吉祥如意),表示祝福。</p>